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方法原理细菌经结晶紫初染染成蓝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G+)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且肽聚糖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蓝色。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G-)细胞壁脂类含量多,肽聚糖层数少,且肽聚糖为平面片层结构,易被乙醇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泄漏,细菌被脱色为无色,再经石炭酸复红稀释液复染成红色。实验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24h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24h肉汤培养物试剂、试剂盒革兰氏染色液生理盐水仪器、耗材载物玻片接种环实验步骤一、方法 1. 按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的顺序进行。准备载物玻片:用镊子从载物片缸中取出经3%盐酸酒精脱脂的载物玻片,用擦片布擦净,然后用特种铅笔在玻片背面画一个直径为1.5~2.0cm的圆圈,做为涂膜的标记范围。 2. 点燃煤气灯:先把煤气灯的煤气孔和通气孔闭上,再把管道的煤气开关打开,然后把......阅读全文

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方法原理细菌经结晶紫初染染成蓝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G+)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且肽聚糖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蓝色。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G-)细胞壁脂类含量多,肽聚糖层数少,且肽聚糖为平面片层结构,易被乙醇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

细菌形态学染色之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

细菌形态学检查之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

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鞭毛染色法

实验方法原理鞭毛(Flagell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的鞭毛很纤细,直径仅20 nm,不能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易被普通染色法染色,只有经特殊染色处理,增加鞭毛直径,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实验材料伤寒杆菌试剂、试剂盒户田氏染色液蒸馏水清洁液仪器、耗材载物玻片实验步骤一、材料 伤寒杆菌(Bacil

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荚膜染色法

实验方法原理细菌的荚膜(Capsule)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可增加细菌的侵袭力。荚膜不易被普通染色法染色,需经特殊染色法染色后才能着色,易于观察。实验材料小白鼠试剂、试剂盒结晶紫染液硫酸铜溶液仪器、耗材滤纸片解剖器材实验步骤一、材料  经腹腔接种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芽胞染色法

实验方法原理芽胞(Spore)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对各种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能耐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芽胞折光性很强,可经特殊染色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两种特殊染色法并认识这种细菌特殊构造。实验材料破伤风杆菌试剂、试剂盒孔雀绿水溶液花红水溶液铬酸水溶液石碳酸复红染硫酸美蓝染液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

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应用不染色标本可直接观察活细菌的形态和运动,且能避免由于某些染色操作而引起细菌变形,常用的不染色标本的制备方法有悬滴法和压滴法。实验材料 枯草杆菌6~12h肉汤培养物葡萄球菌6~12h肉汤培养物试剂、试剂盒 凡士林仪器、耗材 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煤气灯实验步骤 一、悬滴法取清洁的凹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步骤简介

  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蒸馏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结构致密,脂质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脂质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质而渗入脱色。G+菌菌体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能与结晶紫、碘牢固结合,使乙醇不易将其脱色;G-菌菌体核糖核酸镁盐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脱色。G+菌等电点比G-菌低,在同样P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结构致密,脂质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脂质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质而渗入脱色。G+菌菌体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能与结晶紫、碘牢固结合,使乙醇不易将其脱色;G-菌菌体核糖核酸镁盐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脱色。G+菌等电点比G-菌低,在同样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

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

细菌中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是怎样的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应用的染料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染色都要通过制片及一套染色操作程序.1、制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进行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少许,置载玻片的水滴中,与水混合做成悬液并涂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层,为避免因菌数过多聚成集团,不利观察个体形态,可在载玻片之一侧再加一

简单染色法与革兰氏染色法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 目的 1.1 学习微生物  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1.2 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3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巩固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 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

细菌RNA制备实验——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提取

实验材料RNA试剂、试剂盒STET氯仿乙酸钠氯化铯无水乙醇EDTA仪器、耗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摇床实验步骤1.  培养100 ml 大肠杆菌或500 ml 蓝细菌至对数生长期,加入1/20体积终止缓冲液,置于冰上。2.  于4℃用JA-10转子17 700 g 离心5 min 收集细胞。3.  用2

革兰氏染色法的概念

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经染色后,阳性菌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染色液染色法

  1.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    2.结晶紫染色液。    3.革兰氏碘液。    4.95%酒精。    5.番红染液。    6.载玻片。方   法     一、涂片标本的制备(见实验一)    二、革兰氏染色法     1.初染:在上述已固定的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

细菌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 了解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并掌握其方法。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鉴别细菌的方法,根据各种细菌对这种染色法的反应不同,可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大类。因此,该方法对于细菌的分类,鉴定及生产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革兰氏染色法的相关介绍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一位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1938年)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因为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进行染色的。 通过初染和媒染后,细胞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一碘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细菌由

细菌形态学检查实验——不染色标本的观察

实验方法原理应用不染色标本可直接观察活细菌的形态和运动,且能避免由于某些染色操作而引起细菌变形,常用的不染色标本的制备方法有悬滴法和压滴法。实验材料枯草杆菌6~12h肉汤培养物葡萄球菌6~12h肉汤培养物试剂、试剂盒凡士林仪器、耗材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煤气灯实验步骤一、悬滴法 取清洁的凹玻片和盖

细菌形态学检查之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ing method 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并经F.齐尔(Ziehl)改进而创造出的细菌染色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对结核菌的齐尔-尼尔森(Ziehl-Neelsen)染色法和齐尔-加贝特(Ziehl-Gabbet)染色法。用石炭酸复红

细菌形态学的基本检查方法

显微镜是观察细菌形态的必备仪器。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有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1.不染色可以观察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等活体状况,由于细菌的折光性不强,不能清楚的看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标本的制作悬滴法、压滴法和毛细管法,后者主要用于厌氧菌的动力观察。用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方法和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一位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1938年)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的概述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的概述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的部分内容,以下是医学教育网对这块内容的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包括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显微镜是观察细菌形态所必备的基本工具。  镜检不仅可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致的菌量,而且根据细菌形态、结构和染色性有助于对病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转化

一、革兰氏阳性细菌,转化过程的几个阶段: 1.细菌感受态的形成 由于分泌一种称为感受态因子的小蛋白而导致细菌感受态的形成。 2.转化因子的吸收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并激活临近的核酸酶。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同时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 3.整合复合物前体的形成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转化

 一、革兰氏阳性细菌,转化过程的几个阶段: 1.细菌感受态的形成 由于分泌一种称为感受态因子的小蛋白而导致细菌感受态的形成。 2.转化因子的吸收 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并激活临近的核酸酶。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同时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 3.整合复合物前体的

革兰氏染色与细菌抗酸染色技术的操作技巧

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都属于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提到革兰氏染色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但是说到抗酸染色你不一定了解。今天我们进入细菌的花花世界,聊一聊细菌界的这两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 用途: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于1884年创立,直到现今,革兰氏染色法仍是细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