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PNAS人物丨杰出的华人生物学家之哈佛大学吴皓教授

随着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逐步解析,研究人员对细胞生理的认知也在不断革新。 哈佛大学吴皓教授实验室主要聚焦细胞抗感染和损伤性刺激的免疫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于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些工作首先解析结构并定义了信号小体(Signalsomes),即超分子组装中心(supramolecular organizing centers,SMOCs)【1】,填补了经典细胞器和应激后瞬时组装的分子复合体研究间的空白。吴皓教授的主要工作解释了在炎症通路中形成的SMOCs-如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等-是如何组装并发挥功能,为其药物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固有免疫中的SMOCs,引自:Nat Rev Immunol 14:821–826 北京序幕 吴皓教授生于北京,父母均为物理学家。在高中学习期间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高考后选择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临床医学学习。在北京大学进行医学预科学习......阅读全文

“生命科学大有希望”|第九届吴瑞纪念学会研讨会侧记

  10月14日-15日,第九届吴瑞纪念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李凯等13位博士研究生获颁2017年度吴瑞奖,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徐平龙教授获颁2017顾孝诚讲座奖。   “生命科学大有希望”|第九届吴瑞纪念学会研讨会侧记   ►吴虹教

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大会特邀报告人

  时间:2018年5月5-8日  地点:浙江•杭州年会简介  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将于2018年5月5-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年会设立学术分会48个,学术交流形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PL)、分会邀请报告(I)、口头报告(O)和墙报(P)。  年会期间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论坛、继续教育等系列活

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

盘点2014年令人关注的科学人物

   科学家,可能是最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的一个职业群体。与政界领袖、演艺人士、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相比,他们在大众传媒上相对较低的曝光度和关注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判断。  大部分时候,他们低调而务实,更愿意安心于各自的事业领域,与同行交流看法,切磋专业问题。然而,用知识创造、技术发明为人类社会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