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0 15:47 原文链接: 90后研究生南极科考:我给南极“做CT”

   行程数万公里,带着1.5吨器械,到达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

  与许多在校学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坚实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盖200米以下,他在给南极“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准备

  7月18日,潘曜从南极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成果“中山站至昆仑站南极冰盖下200米内部结构”进入收尾阶段。

  1992年出生的潘曜是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独生子的他从小没受过苦。然而,从大四时立志“南极一游”后,他便开始“自找苦吃”。

  为了适应南极恶劣环境,潘曜开始锻炼体能。“400米跑道,跑10圈,3年风雨无阻。”同时,他拜入太原理工大学极地科考专家窦银科教授门下,做好知识储备。

  机会终于在2015年4月降临。窦银科为太原理工大学争取到一名南极科考名额。潘曜通过一系列测试后,从60名预选人员中脱颖而出。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潘曜参加了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成为其中最年轻的队员。这期间,潘曜携带5套冰物质过程监测系统、1套冰盖表面特征监测系统、2套冰川移动监测系统、1套探冰雷达,设备总重量达到1.5吨。

  今年1月5日,登上南极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后,潘曜兴奋地光着膀子拍照留念。

  吃苦:拧个螺丝脱层皮

  南极一游,并不轻松,特别是在头顶暴风雪、脚下冰裂隙、身受零下40摄氏度低温的恶劣环境中向南极最高点进发的时候。

  潘曜的工作由此开始。冰物质过程监测系统的主体是个一层楼高的铁架子。“组装铁架子时,一些小螺丝戴着厚厚的手套根本对不准螺丝孔,必须裸手装,但气温太低,手指头一碰到铁螺丝就粘住了。”潘曜笑着说,“装一台设备粘掉一层皮,有时甚至手指甲也碰掉了。”

  器械大多笨重。比如探冰雷达仅电池就有200斤,潘曜每天得倒腾两回,经常累得大口喘气。“南极空气太干燥了,我张开嘴,连想咽的口水都没有。”

  危险也时时跟随。南极科考,最危险的是数不清的暗藏的冰裂隙。这次,考察队在南极洲“内陆出发基地”外20公里处,发现了一个数千米深的冰裂隙。“大家都没想到会出现在离基地这么近的地方。人一旦掉下去,甭想再上来。”潘曜说。

  在南极洲内陆的55天里,潘曜最终把科研器械安置到从中山站到昆仑站1300公里的沿线一带。“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多项数据,就像给南极做CT一样。”潘曜说。

  不浮躁:为科研大厦搭建数据根基

  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装设备,一个洞一个洞地凿窟窿,南极的辛苦换来的是冰盖200米下的第一手精准数据。记者18日在太原理工大学看到潘曜时,他正在处理这些从南极传回的实时数据。

  “以前冰川研究大多基于外国公开的卫星监测数据,误差较大。以冰川厚度为例,误差甚至达到几米,远大于南极冰川每年1.5米至2米的变量。”窦银科教授感慨地说,潘曜在南极留下的科研设备可以把这个误差缩小到厘米级别。

  然而,极地监测设备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极内陆测试,研发成功后又难于大面积推广,市场回报率极低,因而一直是科研冷门。

  但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基础数据支撑,离不开精密的科研器械。窦银科说:“作为90后,潘曜能把兴趣投向基础研究领域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他肯从数据收集做起,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是值得年轻学子学习的。”

  如今,潘曜和导师正在整理分析从南极所获取的各项数据,研究南极过去4万年冰雪累积的变化过程,为推演未来南极冰盖运动与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南极洲东部冰盖下发现远古河流侵蚀地貌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地球科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在南极洲东部冰盖下发现了遥远古代河流侵蚀地貌。这是大陆尺度的冰消退已有至少1400万年没有触及到新近发现的地貌,但研究人员认......

南极洲变成粉红色汤加火山成了“艺术家”

近日,科学家们在南极洲观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本应在隆冬时节一片黑暗的南极洲上空,却被耀眼的粉红色霞光笼罩。造成这种现象的,居然与发生在今年一月份、距离南极洲7000公里的汤加火山喷发有关。为何与汤加......

最新研究称南极洲的人为污染或加速融雪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指出,南极洲的游客抵达点和科考设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会增加这些地区的融雪。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影响......

南极洲“末日冰川”关键冰架或在5年内坍塌

13日,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科学家警告说,南极洲西部最大的冰川之一——思韦茨冰川正在融化,支撑其的关键冰架可能会在三到五年内崩塌,这将导致2100年前海平面上升,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威胁。思韦茨冰川是地球上......

远离南极洲!研究显示人长期居住在南极洲后大脑缩小

长期住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南极洲,会影响人大脑吗?德国一项研究显示,大脑会平均缩小7%,学习、记忆以及与人交往能力因此减弱。不过,这种影响可逆。柏林夏里特医学院联合其他多所大学研究人员,以德国南极诺......

南极洲冰架断裂形成一座冰山大小相当于两个纽约

据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消息,一座面积相当于两个纽约大小、约1700平方公里的冰山,剥离出南极洲布兰特冰架。据预测,这座冰山可能是最近一百年来最大的。据报道,此次布兰特冰架的断裂将导致冰山形成,冰......

南极洲自1992年以来已失去3万亿吨冰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同时发表数篇论文的合集,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南极洲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其中一项气候科学分析报告称,南极冰盖在1992年至2017年间损失了大约3万亿吨冰,相当于海平面平均上升约8......

环球科技参考

新研究颠覆地壳板块运移机理认知近日,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地壳板块运移的关键并不在于地球深部岩石是否含水,从而颠覆了已有有关地壳板块运移机理的......

南极微生物可依靠微量气体生存

南极洲是地球上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然而这里的微生物群落种类丰富,令科学家费解。图片来源于网络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南极洲的一些微生物可在极端条件下依靠空气中微量的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

南极洲在变绿

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正在迅速变绿。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2013年,该研究组调查了南极大陆南端的苔藓和微生物生长情况,以分析过去50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