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医生搞科研:让医生成为论文的主人

●医生评价制度不合理,不能成为论文造假的理由。医学论文造假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图财,前者可能害命 ●医生有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医匠”,第二个境界是“医帅”。科研是一名医生从“医匠”迈向“医帅”的基石 最近,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格林·自然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中国作者的文章,称这些文章涉嫌伪造同行评审。此事沸沸扬扬,令中国医生颜面尽失。 如此大规模的论文造假,凸显了我国医生评价制度的缺陷。虽然医院声称对医生的考核是临床与科研并重,但实际上演变成“唯论文”,只问发表与否,不问质量如何。一名医生要想晋升职称,如果拿不出几篇像样的国际期刊论文,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医生临床水平很高,但由于论文数量不足,头发熬白了还是个主治医师;而有的医生既不会看病也不会手术,却凭大量的论文获得各种头衔。难怪有人说:“做1000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在畸形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医生被逼无奈,走......阅读全文

临床与科研:医生评价如何“量体裁衣”

  在合理评价卫生技术人员方面,应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因为各类人才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不能用一种指标评价所有人。专家认为,医生用医疗指标评定,科研人员用科研指标评定,教学人员用教学指标评定。  近日,深圳市医管中心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试点,推出以临床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为9级的人才评

中国临床医生之惑:重临床,还是重科研?

  选择重临床,还是重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本来可以是水到渠成、互相依赖的两项工作,如今却成为现实中我们很多临床医学生以及医生必须做出的选择。   长久以来,重科研、轻临床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界的一种恶性趋势。因此出现很多怪现状:医院里没有下过一天临床的临床医学博士和副主任医师比比皆是;很

青年医生3年可获10个月“科研假” 工资照发

   医生到底有没有时间搞科研?医生把时间花在科研上是否会耽误临床看病?医生搞科研到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发现,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以22项总经费2115万元的成绩,成为全国妇产科医院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

中国临床医生之惑:重临床还是重科研

  长久以来,重科研、轻临床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界的一种恶性趋势。因此出现很多怪现状:医院里没有下过一天临床的临床医学博士和副主任医师比比皆是;很多有着丰富临床经验,但是不擅长跑课题、发SCI论文的医生,却难以得到体制内的认可。临床医生培养和晋升机制的改革,成为各界呼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一道难解

李连达院士:掌握好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一部分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方向不能离轨  近年来,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评出了一些“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有的医学硕博士、教授及医学专家只重视搞科研、写文章,却不太会看病。  医生

中英科技合作聚焦之四:携手冲击艾滋病防治制高点

11月12日,中国卫生部表示,中国将修改《出入境管理条例》,取消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长达20年的入境限制。 从过去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盲目恐惧,到现在的理性接纳,除了认识的转变,多少也透露了中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自信。 近年来,卫生部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艾滋病病人的报告

政协委员范利:莫让职称制度贻害临床医疗

  临床医师是医疗工作的主要力量,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救死扶伤的责任。这一巨大的责任决定了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能力和敬业精神。而职称高下是医师能力素质的象征,也是患者选择医生服务的主要参考依据。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认为,尽管医师职称考评制度在调

中山大学携手《柳叶刀》发布鼻咽癌研究成果

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医疗实施过程、药物研发及评价、药品疗效信息、基因信息、生物标志物、临床试验等积累了大量数据。在数据驱动的医学时代,如何从海量医学数据中找出数据的价值所在,解决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利用好数据挖掘所带来的竞争力,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和创新。当前,适应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

【22日报名截止】P4 China队列与多组学转化论坛议程首公布

  自从2016年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陆续有97(2016年第一批批准61个,2017年第二批批准36个)个项目获得支持。  在2018年底,大家都非常好奇“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特此举办P4 China 2018

曹雪涛解读2015中国医院科技排行榜

  医学科技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根本,通过建立医学科技评价体系,有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达到造福百姓的终极目的。  12月30日,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在北京揭晓,从排行榜综合排名中看,相比去年,位列前三的医院并没有变化,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

Cell Metabolism:12位杰出女科学家的科研经验

  《Cell Metabolism》创刊10周年之际,该杂志邀请十余位代谢领域有影响力的女性科学家为年轻的学生及科学家们分享她们的科研经验。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现代医学的奇迹"berbara Kahn(Beth Israel Deaconess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  我选择读医学院是为了了

41篇中国医界学术论文涉嫌伪造同行评审被撤

  近日,美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ioMedCentral(简称BMC)撤销了43篇伪造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之手,作者单位涉及38家国内知名医科院校及三甲医院。  同行评审被伪造  BMC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总部位于美国,拥有277家同行评审期刊。该出版机

赵明辉:“杰青”应该更年轻

赵明辉:“杰青”应该更年轻  国家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往往在他们的科研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会让科研人员的心气更高、干劲更足。  5年的临床医生,5年的留英博士,回国5年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再5年后获得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的支持。这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赵明辉的科研及工作经

AI暂不能进入医院成为辅助诊断设备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人机大战”中,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科研团队研发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分析系统“阿尔法医生”,与一家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医生比拼核磁共振影像的直肠癌识别准确率和速度。结果,“阿尔法医生”在准确率上略胜一筹,在速度上则远超医生。这种人工智能系统能否进入医院,成为辅助诊断设备?科研人员

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在黄晓军看来这不是问题

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这是个问题。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看来,这不是个问题。 黄晓军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其发展的单倍型移植体系被公认为“北京方案”,带动世界白血病移植进入“人人都有供者”的时代,也使

《柳叶刀》主编认为科研不是“精英文化”

  “科研不是‘精英文化’,更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是大众化的。不管是教学医院还是普通医院,医生都应该做科研,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基层医生不一定要去做高精尖的研究,应该更多对平时的医疗工作进行评估与评价。”日前,在2018“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会议”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接受记者

《柳叶刀》主编:科研不是“精英文化”

  “科研不是‘精英文化’,更不是少部分人的特权,而应该是大众化的。不管是教学医院还是普通医院,医生们都应该做科研,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基层医生不一定要去做高精尖的研究,应该更多对平时的医疗工作进行评估与评价。” 10月27日,在2018“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会议”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

癌症已成儿童主要杀手 为何我们的研发投入却远远不足

  中国儿童癌症患者数量一直在持续攀升,癌症已经是1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癌症,整体来说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加,癌症发病率逐年增高,近90%的癌症患者在50岁以上。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环境污染等因素,中国近期癌症发病率呈现指数式增长,如何防癌抗癌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

在美国,培养一个研究型医生有多难

  研究型医生是定位于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的临床医生,将自己职业定位在开拓创新与服务社会,或称为医学科学家、临床研究员。理论上,这样的研究型医生能够全面掌握临床医生和科学研究两者兼备的职业技能,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然而在临床医生和科学研究的培养方面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通道,这使得研究型医生的培养变得复

李连达院士:警惕救一百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在正在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台手术和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现象。  李连达认为,现在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导致出现一些临床水平不高甚至不会治

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访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

图片来源:16sucai  “制度真的不好吗?如果不好,为什么近十年我国的医学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看来,制度的缺陷在于有要求、没培训,基金和文章的背后需要的是严格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训练。  黄晓军发展的单倍型移植体系被公认为“北京方案”,带动世界白血病移植进入“人人

同行评议:临床医学为何成“重灾区”

  近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报告存在造假问题。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除1篇是化学领域的研究外,其余63篇均来自医学生物学领域,特别是临床医学领域。  今年3月底,英国BMC(生物医学中心)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同样以中国科学家论文为主,且

曹雪涛院士展望2015:科技评价引导医疗品质提升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

曹雪涛院士:科技评价引导医疗品质提升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时,国内外医学界也

投资风口已过,移动医疗如何赌未来?

  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给财新记者画了一张曲线图:2016年,中国移动医疗公司的商业估值处于爬坡状态,尚未达到波峰;但与前两年的大斜率增长相比,资本市场趋于平淡。  一位投资了平台类和工具类移动医疗公司的基金经理,也给财新记者画了一张曲线图:2014年至2015年,移动医疗商业估值爬至波峰;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

打破专利"沉睡魔咒"难在哪?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张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近日签署“推进知识产权实施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同转化该医院具有市场价值的“休眠”专利,这意味着医生能就此走上成果专业化道路,改变此前转化无门的状态。这是上海“科创22条”直接催生的产物,由此诞生的产业化创新模式在业内看来风向标意义十足。  沉睡在实

2018人工智能大会开幕,森亿智能张少典谈AI与医疗融合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本周在上海召开,为贯彻落实国家智慧医疗发展战略,加快人工智能在临床诊疗和药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升医院诊疗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和科学普及分会指导、药品安全合作联盟支持,森亿智能承办的AI辅助临床诊疗及用药安全高峰论坛9月19日举行。原国家

华大推基因分析平台 相关市场容量估值317亿

  以前,大部分医生在面对高达上万的基因样本数据时都会感到茫然,因为基因属于生物学,与医学是两个范畴。而在有了基因分析平台后,医生只需将数据放入平台,与其他相关的几十万份基因样本进行在线比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在线试验,仅用几分钟的时间便能分析得出哪些治疗药物对患者有效,哪些无效,而以前这一过程

中国科学报:科研伦理咨询能否排疑解惑

“我们不是道德警察。我们只是帮助科学家摆脱麻烦的另一个渠道。”  当Stacy Hodgkinson和Amy Lewin招募一名15岁的怀孕少女参与研究时,他们绝对带有最好的初衷。两位心理学家正在评估一项针对年轻准父母的教育项目,而上述女孩符合所有的入选标准:头胎、孕期在15~32周、年龄低于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