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古丝绸之路连通亚洲、欧洲和非洲,孕育和繁荣了多个伟大的人类文明,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丝路沿线国家一个个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范围广、变化多、环境复杂等一系列特征,同时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数字鸿沟、城市扩展、人口密集、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缺乏等一系列挑战。 “一带一路”区域拥有全球65%以上的人口,包括北京、开罗、莫斯科、马尼拉、伊斯坦布尔等18个人口超过一千万的特大城市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一项关键挑战。 “一带一路”区域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高亚洲的积雪、冰川和冻土,俄罗斯的森林和草原,蒙古的沙漠等众多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阅读全文

郭华东当选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日前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第27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暨第22届CODATA全会上,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郭华东当选该国际组织主席,这也是CODATA成立44年来中国人首次任主席。  数据是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全球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和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古丝绸之路连通亚洲、欧洲和非洲,孕育和繁荣了多个伟大的人类文明,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丝路沿线国家一个个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郭华东 古丝绸之路连通亚洲、欧洲和非洲,孕育和繁荣了多个伟大的人类文明,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丝路沿线国家一个个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

对地观测中心郭华东当选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10月24日至29日,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第27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暨第22届CODATA全会上,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当选为该国际组织的主席。这也是CODATA成立44年来中国人首次任该组织的主席职务。   CODATA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

郭光灿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2014年12月13~14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

郭华东:大数据正开启时代转型

  如今利用大数据开展科学研究的人、学科和行业越来越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说,大数据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将带来科研方法论的创新和科学发现的新引擎。   在6月17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办的“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郭华东在演讲中说:中国拥有的数据量

郭华东院士:重视发起国际学术组织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提交了“支持发起并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学术组织”的提案。  郭华东指出,我国科技在国际上正处于跟踪、并行和引领共存的发展阶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必要在一些领域形成引领态势。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主办国际学术组织、主持高水平国际会议、摘获国际科技大奖等

郭华东: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

  大数据的诞生与发展,为“数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学推动力。“数字地球”是国际上1998年提出的概念,它通过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与地球科学高度综合集成,实现模拟地球发展变化、支持政府决策、开展数据共享等重大目标。  在这一领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

郭华东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数据

   1999年,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有记者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现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提问:什么是“数字地球”?郭华东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了他:“从我的观点来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

郭华东:应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同处大数据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郭华东   郭华东说,数据是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产物。谷歌每天运算数据是20PB,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数据量约16 PB,全球

郭华东院士: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为题的论文。“这是数字地球发展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我们进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又一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

郭华东:大数据+大科学=大发现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 郭华东院士   “大数据是财富,是资源,是科研的战略高地。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研究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钥匙。”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郭华东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做出的判断。从数据发展历史看,19世纪70年代

郭华东院士:应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中科院院士 郭华东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同处大数据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郭华东说,数据是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产物。谷歌每天运算数据是20PB,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数据量约16

郭华东:打通“孤岛”-让大数据之光普照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数据规模将达到2016年的10倍。郭华东  “数据不但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认为,

华东理工教授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曹志兴 课题组供图  日前,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揭晓,今年31岁的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曹志兴入选。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由美国著名科技商业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起,自1999年起,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科学、新兴技术、创新

郭华东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郭华东院士领衔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并将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展示。  据郭华东介绍,获奖项目“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源自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

郭华东院士:科学大数据将打破传统科学研究

  在近日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提出“科学大数据”概念。他认为,作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驱动着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这一全新阶段。  郭华东打了个比方,“科学大数据是人类

华东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

  华东电网全网用电负荷随高温快速增长,7月2日、3日逼近1.7亿千瓦,7月4日达到1.72亿千瓦。至昨天下午1时45分全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达到 1.7666亿千瓦。此外,昨天下午3时05分,上海电网最高负荷达到2504.5万千瓦,创下了今年新高。其中本地发电机组最大出力1603万千瓦,外来

白春礼会见香港城大校长郭位-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京会见来访的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城大”)校长郭位一行。双方就未来加强全面合作,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交换了意见。  白春礼对郭位一行首次来访中科院表示欢迎。他回顾了此前访问城大的愉快经历以及中科院与城大4个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介绍

郭华东:促进可持续发展,善加利用大地球数据

  2015年9月,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让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

郭雷:创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中科院2009年研究生导师培训班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日前在京举行,来自中科院京区各研究单位的140多位研究生导师参加培训,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作专题讲座时表示,“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怕任何挫折。人生境界和学术

郭华东:用孔径雷达SAR新技术为“未来地球”保驾护航

  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19日在北京开幕,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在会上提出以面向应用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新技术和新理念有效护航“未来地球”。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前沿SAR:护航“未来地球”,即利用SAR为“未来地球”发展提供微波观测信息。“未来

郭华东:利用大数据平台促进黑龙江可持续发展

“地球大数据的宏观、准确、动态监测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整合多源数据,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道路。”在近日举办的2022年中俄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郭光灿院士:突破经典-开创新产业

  郭光灿院士谈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特性在信息领域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提高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检测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现有经典信息系统的极限,于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便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学。   近年来,量子信息在理论和实验上已经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国政

西农教授郭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毕业投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片热土的17年,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国家级领军人才,该校植保学院教授郭军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而自信。  他常说“加入植物免疫研究团队,成为一名西农人,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西农成就了我,我将扎根西农,服务西农,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全部力量”。  潜

郭华东被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

日前,遥感地球所研究员郭华东被联合国秘书长聘任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来信称:“经过全球范围的公开遴选,联合国秘书长最终选定了10位杰出代表,组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祝贺您成为其中一员”。 10人组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地理和

郭铁成:面向科技强国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对我国发展和创新形势进行研判,指出我国已经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值此重要时刻,党中央及时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商讨科技创新大计,面向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开展创新起飞的战略布局,核心是八个字:引领、突破、服务、改革。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发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五届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下称:“天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发布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报告。 报告以全球19个国家的32个科技创新中心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影响4个一

用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

  创新惠民是两会的老话题了,其魅力在于常议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进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总体讲,科技创新惠及民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比如研发新药品,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一条是间接途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手段,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创新”,寻求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和慈善等民

“论道”新材料科技创新——“学科引领-科技创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论坛以“学科引领 科技创新”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话材料学科建设发展与学术前沿进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业新发展。 “我们正处于科学与技术大发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材料学科不断向纵深拓展,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