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京公布违规保健品“蔬果减肥”竟添神经抑制剂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昨日,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南京鼓楼广场举行了《食品安全法》宣传周启动仪式和广场咨询活动。同时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一批新近查处的违规保健品,专家提醒,如果保健品起效太快太明显,就要怀疑其中添加了化学药物,可以及时向药监部门举报。 蔬果减肥胶囊含抑制食欲药 在昨天的广场咨询台上,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公众展示了最近查获的一批违规保健品,而其中大部分产品其中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 药监局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违规产品多是经市民举报后,经过专业仪器检验后查实的。比如,查出的几种减肥类产品,如一种号称纯天然,毫无毒副作用,用决明子、坚果、苹果、菠萝、山楂等制作的减肥胶囊,就是添加一种名为“西布曲明”的化学药品,这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抑制食欲的效果。还有一种吃下去就能让人熟睡的安神产品,在外包装的标注的成分中含有茯苓、酸枣仁......阅读全文

进口保健品遭遇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

  新法规定,只有标示“蓝帽子”及注册证号的才是保健食品,进口保健食品也不例外。图/CFP  保健品须规范声称及标志证书,注册备案双轨并行  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食品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高,一些进口保健食品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保健食品市场中存在的标签证号缺

湖北听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 能否卖保健品引热议

   会议、讲座现场能不能卖保健品?中小学门口200米范围内能否有流动摊贩?租客做食品生意,房东是否要查验证件……   昨日,湖北省举行《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基层立法听证会,保健品经营者、私营企业家、公务员、市民、律师、教师等20余名代表针对保健品、流动摊贩、网上订餐等5个热点问题,展开激烈

海外代购保健品火爆 “洋保健品”不是100%安全

  导读: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国人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海外代购保健品,在许多购物网站和微信朋友圈也总能看到代购保健品的信息,葡萄籽胶囊、胶原蛋白、骨骼保健……,这些保健品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其“纯天然”、“无副作用”、“海外标准更高”等标签。然而“洋保健品”就一定安全吗?  

乱吃增高保健品反而难拔高 "促发育"保健品将退市

  8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取消促进(改善)生长发育等多项保健食品功能。8月7日,在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举行的暑期矮小患者健康教育大讲堂上,专家呼吁,家长不要乱给孩子吃促生长类的保健品,这类产品中多添加了激素,容易导致性早熟,反而长不高。   绝大

绿茶保健品,慎吃

  近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了绿茶儿茶素安全性的科学报告,报告指出,每天摄入800毫克或以上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的一种)可能会导致转氨酶升高,增加肝损伤风险。看到这个报告,很多人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喝绿茶会增加肝损伤风险?针对这个报告,跟大家说明几件事。图片来源于网

绕开假保健品的“坑”

  一直以来,有关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更是甘愿受骗。去年底以来,全国各地食药监部门展开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活动。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政府部门整治违法企业是一方面,但作为消费者,业内人士特别提醒,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保健品,一

保健品何时摘下“尴尬”标签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在全国范围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百日行动。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年终岁末正是保健品消费的高峰期,中国消费者协会也于1月18日发布消费提示:在面对保健品时,

保健品“坑老”,该治了!

  既要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市场供给,又要强化过程监管,不让漫天要价、坑老害老的假冒保健品有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大力度狠打虚假宣传等违法营销手段。  我家有一位“月光族”,不是工作不到一年的弟弟,而是70多岁的外婆。外婆每月有近3000元退休金,在哈尔滨养老。本来生活无忧,经年累月还攒了几万元

中外保健品大打“植物战”

  中药提取物出口攀升不少洋货"出口转内销"   银杏叶提取物、越橘提取物、人参提取物……走出国门红遍全球的"植物提取物"近日有了国际商务标准,而参与制定的上市公司或将受益,销售也将更有"底气".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出口额高达3.3亿美元,占中药商品出口额的47%,而美

“营养食品”不是保健品

  标称“食字号”的营养食品并非传统意义的保健食品,不一定具有产品包装所标注的服用效果。市工商局近期对本市流通领域经销的、宣称有功效成分的食品进行了质量监测,发现其中审批文号为“健字号”的保健食品合格率达到89.7%;但卫生许可证号为“食字号”的营养食品合格率仅63.6%,质量情况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