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根据乙型脑炎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及其临床特征,例如高热和狂暴或 沉郁等神 经症状,流行期中不难作出诊断。但是必须与其它的病毒性、细菌性和中毒性脑炎相鉴别。 由于母猪可能发生流产,公猪可能发生睾丸炎,还需注意与布氏杆菌病、细小病毒病以及生 殖和呼吸道综合症等鉴别。为了确诊,必须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等特异性诊断。(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在动物发热初期,可采血液或血清分离病毒。动物死后, 应尽快(夏天不得超过2~3小时)采取脑组织分离病毒。各项操作以 及病料的运送,必须遵守“冷藏”和“快速”两个原则。根据作者等的经验,如将乳 鼠带到现场接种,可以明显提高病毒分离率。 乳鼠是应用最多的实验动物,也是多年来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病毒分离动物。 应用脑内皮下同时接种法或在脑内接种的同时,再较大量地作腹腔接种,例如02~0 5ml,常可提高病毒分离率。乳鼠发病时,离群、拒食、抽筋、消瘦, 此时即可采脑作......阅读全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根据乙型脑炎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及其临床特征,例如高热和狂暴或 沉郁等神 经症状,流行期中不难作出诊断。但是必须与其它的病毒性、细菌性和中毒性脑炎相鉴别。 由于母猪可能发生流产,公猪可能发生睾丸炎,还需注意与布氏杆菌病、细小病毒病以及生 殖和呼吸道综合症等鉴别。为了确诊,必须进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本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因此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JBE)。1950年以来,我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与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免疫

7.免疫乙脑病毒产生坚强的持久免疫力,迄今没有见到临床病例在痊愈后第二 次感染发病 的报道。且如上述,乙脑病毒的抗原变异不显著,尚未发现在免疫保护力方面明显不同 的型或亚型,这就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异性预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应用的乙脑 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灭活疫苗的制造方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简介

  简称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周身高烧、抽痉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病理(二)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二)4、抵抗力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 钟,均可使 其灭活。但其存活时间又与稀释剂的种类和稀释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在以脱脂乳为稀 释剂时,于30℃放置120小时后还有活存病毒,但如以生理盐水稀释,则迅速灭活。 10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呈球状,核酸为单链RNA,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低温条件下,能自下而上较长时间,在动物、鸡胚及组织培养细胞中均能增殖。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诊断介绍

  乙脑早期快速诊断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lgM ,也可做RT—PCR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个小时内可初步报告结果。常规血清学试验,(H1、CF、NT)需取双份血清,同时做对比试验,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 4倍时,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回顾性诊断。由于乙脑患者病毒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抗原特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变异。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在感染与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证实E糖蛋白上有与黄病毒属成员广泛并叉的属特异性抗原,也有仅与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罗脑炎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蚊、灭蚊和动物接种  通过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开展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方式控制蚊虫等传播媒介的数量。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主要是在蚊—猪循环中进行,人是偶发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节前,通过提前

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介绍(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因此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JBE)。1950年以来,我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与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流行性乙

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介绍(二)

  三、微生物学诊断  乙脑早期快速诊断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lgm ,也可做RT—PCR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个小时内可初步报告结果。常规血清学试验,(H1、CF、NT)需取双份血清,同时做对比试验,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时,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回顾性诊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监测介绍

  乙脑的流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尚无理想的监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一)媒介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定期、定地点、定时间、定量捕捉蚊子,特别是定地点最好在牲畜棚(特别是猪圈)内,定时间最好是黄昏7-8点蚊子吸血高峰时,观察三带喙库蚊的出现时间及其在蚊中所占比例。  (二)猪抗体的监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治疗介绍

  乙脑治疗仍采用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有报道用病毒唑、干扰素、恢复期血清等治疗,可能减轻病势,但已出现脑炎症状者,则无治疗效果。中国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中和活性乙脑单克隆抗体,经系统动物实验治疗证明安全有效,95年经卫生部批准进入 Ⅰ、Ⅱ 期临床试验,是一种特异免疫治疗制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性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01%),这与病毒的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流行区成人大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性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01%),这与病毒的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流行区成人大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预防介绍

  现用的乙脑灭活疫苗是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增殖,甲醛灭活制成,初次免疫时,皮下注射2~3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免疫力维持半年左右,保护率达66-90%。中国已筛选出乙脑病毒减毒株,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制成减毒活疫苗,只需皮下注射一次,安全有效,正作现场观察。疫苗接种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防治原则介绍

  防蚊、灭蚊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蚊、灭蚊和动物接种  通过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开展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方式控制蚊虫等传播媒介的数量。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主要是在蚊—猪循环中进行,人是偶发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节前,通过提前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结构介绍

  乙脑病毒为球形,直径50nm,内有衣壳蛋白(C)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M),参与病毒的装配。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细

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

  中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蚊感染病毒后,中肠细胞为最初复制部位,经病毒血症侵犯唾液腺和神经组织,并再次复制,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成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在热带和亚热带,蚊终年存在,蚊和动物宿主之间构成病毒持久循环。在温带,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贮存宿主。病毒每年或通过候鸟的迁栖而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2) 血清学诊断: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以及中和试验。血凝抑制抗体和 中和抗体存在于IgM和IgG两种免疫球蛋白中,而补体结合抗体只存在于IgG部分内。 ① 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是流行病学上确认乙脑的一种常用方法。 但因补体 结合抗体的出现较晚,动物大多于发病后2周左右才呈阳性反应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乙脑病毒为球形,直径50nm[2],内有衣壳蛋白(C)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M),参与病毒的装配。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介绍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中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类

  1.轻型: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别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内恢复,往往依靠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2.普通型: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基本信息介绍

  简称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周身高烧、抽痉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性lgM检测

  乙脑病毒感染发病早期即产生特异性lgM ,病后2~3周达到高峰,故单份血清可做出早期诊断。可使用:  ① lgM 捕捉ELISA法(见23章);  ②2ME—NI法,血凝抑制抗体存在于lgM及lgG中,将早期单份血清分成二份,一份用2巯基乙醇(2ME)处理,以破坏lgM ,另一份不处理,然后同时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敏感动物与细胞

  乳鼠是常用的敏感动物,脑内接种乙脑病毒后3~4天发病,一周左右死亡,脑组织内含大量感染性病毒,是分离病毒、大量制备抗原的可靠方法。  BHK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CPE。在培养上清中含有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常规血清学试验

  1.血凝抑制试验 对乙脑诊断而言,本法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高,简便易行。常用于病毒的初步鉴定,确定有无乙脑病毒存在。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I抗体,多采用2ME—HI法。  2.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抗体仅存在于lgG 中,病后出现迟,消失快,适用于诊断感染。  3.中和试验 抗体存在于lgG、 lg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二)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但经积极治疗,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于1935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