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FRET检测GPCR调控下游蛋白arrestin的构象分布研究获进展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目前已知的人类基因组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约30%的临床处方药的直接靶点是GPCR,负责80%左右的跨膜信号转导,参与调控人体中多数病理与生理过程。GPCR主要通过G蛋白及arrestin将细胞外的刺激转变为细胞内信号。近年来,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为研究GPCR及其下游蛋白arrestin和G蛋白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研究GPCR及下游蛋白结构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晶体学、NMR、冷冻电镜。然而,通过晶体或电镜结构获得的信息,对于GPCR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往往只能从静态水平出发,较难捕获GPCR构象动态转换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下游蛋白相互作用时的瞬时调节过程。NMR 光谱可捕获GPCR及其下游蛋白的动态过程,却不能检测其构象状态分布。 前期工作中,山东大学教授孙金鹏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王江云研究团队,针对受体与arrestin相互作用的磷酸化编码机制展开了研究工作,发现了GPCR磷酸化......阅读全文

smFRET检测GPCR调控下游蛋白arrestin的构象分布研究获进展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目前已知的人类基因组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约30%的临床处方药的直接靶点是GPCR,负责80%左右的跨膜信号转导,参与调控人体中多数病理与生理过程。GPCR主要通过G蛋白及arrestin将细胞外的刺激转变为细胞内信号。近年来,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为研究GPCR及其

生化与细胞所揭示β阻遏蛋白1在GPCR信号通路中新的调控功能

  七次跨膜受体(7TM receptors)或者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细胞膜表面最大的受体家族。其由,人类基因组中1000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并广泛参与到对多种刺激的反应中,包括:光线,激素以及神经递质等等。这个受体超家族广泛地参与到一系列生理过程:从光,气味,味觉以及疼痛到神经传递和激素

G蛋白的蛋白调控介绍

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与GDP(紫色)结合后,G蛋白处于非活性状态。GTP取代GDP后,G蛋白活化并传递信号。G蛋白形式多样,大多数用于信号传递,有些则在诸如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异三聚体G蛋白,它由三条不同的链组成,分别为α(棕黄色)β(蓝色)γ(绿色)。红色部分

上海药物所发现B类GPCR与Arrestin全新作用模式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质家族。GPCR被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激活后,与细胞内的效应蛋白(G蛋白、阻遏蛋白等)结合,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从而介导并调控人体各种生命活动。G蛋白(G prot

我国学者首次解析非视觉阻遏蛋白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余学奎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课题组合作在GPCR跨膜信号转导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解析了非视觉阻遏蛋白(Arrestin2)与神经降压素受体(NTSR1)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

G蛋白的蛋白调控的简介

  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与GDP(紫色)结合后,G蛋白处于非活性状态。GTP取代GDP后,G蛋白活化并传递信号。G蛋白形式多样,大多数用于信号传递,有些则在诸如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异三聚体G蛋白,它由三条不同的链组成,分别为α(棕黄色)β(蓝色)γ(绿色)。红色

裴钢院士组连发多篇文章-解析关键蛋白作用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教授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过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FEBS Letters,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

  9月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云课题组和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孙金鹏课题组应用最新的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技术,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超过30%的临床处方药是直接作用在

G蛋白系统的调控特点

G蛋白系统是许多信号传递途径的中心环节,因此也就成了众多药物和毒素攻击的靶位点。市面上的很多药物,如Claritin和Prozac,以及大量滥用的毒品: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通过与G蛋白偶联进入细胞发挥其药性。霍乱菌产生一种毒素,与G蛋白处在关键位置的核苷结合,使G蛋白处于持续活化状态,破坏肠细胞

G蛋白的调控功能原理

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与GDP(紫色)结合后,G蛋白处于非活性状态。GTP取代GDP后,G蛋白活化并传递信号。G蛋白形式多样,大多数用于信号传递,有些则在诸如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异三聚体G蛋白,它由三条不同的链组成,分别为α(棕黄色)β(蓝色)γ(绿色)。红色部分

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中的关键蛋白

  Johns Hopkins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脚手架”蛋白,它将复杂的痛觉调控系统中的多种蛋白聚集在一起,包括Homer、蛋白激酶和mGluR,该发现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这一调控系统与多种神经病和神经性疾病有关,为治疗这些棘手的疾病提供了新靶点。  

徐华强教授Nature发布十年研究里程碑成果

  利用最明亮的X-射线激光,科学家们确定了负责调控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可作为重要药物靶点的一个分子复合物的结构。新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具选择性的药物治疗靶向信号通路路线图,这有可能促使开发出副作用更小、更有效的疗法来治疗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这项研究在线发布在《自然》(Natu

发现GPCR磷酸化编码机制,创新性的提出“笛子模型”理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课题组、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于晓团队与孙金鹏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金长文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Structural studies of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interacti

Roles-of-arrestindependent-Recruitment-of-Src-Kinases-in-GPCR-Signaling

The binding of ?-arrestins to agonist-occupied GPCRs coincides with the recruitment of Src family tyrosine kinases, including c-Src, Hck and c-Fgr (Sr

上海药物所破解GPCR信号转导的磷酸化密码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徐华强领衔的国际交叉团队经过联合攻关,再次利用世界上最强X射线激光,成功解析磷酸化视紫红质(Rhodopsin)与阻遏蛋白(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该项突破性成果于7月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

研究揭示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赵强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Denise Wootten研究团队合作,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分别与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结合的复合物三

小G蛋白的调控功能介绍

小G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小G蛋白,特别是一些原癌基因表达产物有着广泛的调节功能。Ras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Rho蛋白对细胞骨架网络的构成发挥调节作用;Rab蛋白则参与调控细胞内膜交通(membrane traffic)。此外,Rho和Rab亚家庭可能分别参与淋巴细胞极化(polariza

上海药物所破解GPCR信号转导的磷酸化密码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徐华强领衔的国际交叉团队经过联合攻关,再次利用世界上最强X射线激光,成功解析磷酸化视紫红质(Rhodopsin)与阻遏蛋白(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该项突破性成果于7月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

GPCRG蛋白复合物形成过程的结构见解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构成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其感知细胞外信号并激活细胞内途径。激动剂结合的GPCR与鸟苷二磷酸(GDP)结合的Gαβγ异源三聚体相互作用,导致GDP释放和鸟苷三磷酸(GTP)结合,然后异源三聚体的功能性解离和下游途径的激活。GPCR通常优先激活调节不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三种

中外科学家用最强激光照亮人体未知信号通路

  图片说明:视紫红质和阻遏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蓝色所示为视紫红质的结构;黄色所示为阻遏蛋白的结构。视紫红质感受外界光信号,并将光信号传导到细胞内,产生视觉。阻遏蛋白参与调控视觉的产生过程。(图片来源:徐华强课题组)  人民网北京7月22日电(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

两诺奖得主携手Nature发布重要新成果

  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新研究中展开协作,获得了充当转换(on-off )开关的一种蛋白质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时的三维图像。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21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这些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表面受体, 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

冷冻电镜在GPCR药物发现中的突破性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951.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段佳团队探讨了冷冻电镜(Cryo-EM)在理解和开发以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为靶点药物的革命性影响,相关综述发表于《自然评论—内分泌学》。文

科学家破译大麻素受体选择性信号转导机制

  大麻这种拥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因其中的活性成分作用于人体内的大麻素受体,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焦虑、疼痛和癫痫。由于大麻存在包括药物耐受、精神活性等严重的副作用阻碍了大麻的临床药用。如何让大麻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减弱甚至规避其副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教授课题组联

诺奖得主Cell揭示细胞信号传导新机制

  杜克大学领导下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有关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一些新信息,在未来的某天可能会帮助指导开发出更特异的药物疗法。  多年来,已得到广泛确认的科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在接收到来自激素、神经递质或药物的化学信号后,细胞改变功能这一机制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细胞外的受体启动了这一信号传导过程,通知一些蛋

“同名同姓”合力科研,新药物让心肌“减肥又增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34.shtm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死因,造成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很多,高血压和血栓等病理性刺激导致的心肌肥大就是一个重要诱因,抑制和逆转病理性心肌肥大以及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就尤为重要。新靶点的发现

Nature:两诺奖得主携手解析重要靶标分子

   由杜克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与机体响应光和疼痛等刺激相关的一种细胞信号复合物的基本结构。这一由一种人类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调控蛋白构成的复合物,揭示出了人们从前猜测却未直接证实的一个两步骤机制。发表在6月22日《自然》(Nature)的新研

郑三多博士等揭示KCTD介导GABAB受体脱敏的分子机制

  GABAB(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属于C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CR),由两个亚基组成:GABAB1和GABAB2。激活的GABAB受体使G蛋白异源三聚体解离为Gαi/o亚基和Gβγ二聚体。Gαi/o亚基降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而Gβγ激活G蛋白偶联的内向整流钾通道(G

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的多肽药物研发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一类蛋白家族。GPCR广泛参与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多种疾病相关,且结构上有结合口袋,是很好的成药位点。目前已有超过475种以GPCR为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销售额占整体药物市场的27%。  GPCR是

蛋白A、蛋白G与蛋白L之间的差异

蛋白A (Protein A)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个株系的细胞壁蛋白,它通过Fc区与哺乳动物的IgG结合,天然的启维益成提供的Protein A,42kDa,含有四个Ig Fc结合位点,其中2个是有活性的,而用于纯化抗体的,一般是重组的protein A,含有4个Ig Fc区域结合位点。蛋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以结构为导向改造致幻剂以治疗抑郁症

  目前市售的传统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能起效,并且对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无改善作用。  近年来,多种致幻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展现了潜能。从“神奇蘑菇”中提取的天然致幻剂裸盖菇素(Psilocybin),于2019年被美国FDA授予作为重度抑郁症和药物抵抗性抑郁症的突破性疗法。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