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计划在南极建立冰芯档案室

科学家正在计划用轮船往南极运送冰块。 他们担心世界各地的高山冰川会因气候变暖而融化,因此希望在世界最冷的地方把这些冰川的样本储存起来。 南极是地球上最好的冰窖 圣勃朗峰下海拔4350米的山口峰,由于被冰雪覆盖,看起来像是阿尔卑斯山脉上永久冻结的结构。然而这只是表象。 “1994年我们测量了冰川的温度,2005年时我们去同一地点测量,发现温度上升了1.5摄氏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杰罗姆·夏培拉兹说。他参与了在南极建立冰芯储藏室的计划。 夏培拉兹说,由于气候变暖,非极地地区的冰川很多会在本世纪消失,而且那些海拔最高的冰川已经在迅速融化。“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连档案室都要因为气候变化消失的科研团体。如果你在研究珊瑚、海洋沉积物或树木的年轮,起码最基本的研究对象还在那里,而且会存在几百年。” 只有极小一部分高山冰川的冰芯曾被科学家收集和研究过,到2016年山口峰将成为南极冰芯储藏室的第一位贡献者。据BBC报道,这个......阅读全文

全球变暖正在融化我们的冰川 1950年代以来萎缩18%

  历时八年科学调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日前发布了《第二次冰川编目》,使我国成为世界冰川分布大国中首个实现两次冰川编目的国家。  此次发布的中国冰川编目是在2006年启动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成果。在专家组组长秦大河的指导及项目负责人刘时银研究员的

记中科院寒旱所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

何元庆(左一)及其团队在玉龙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积雪覆盖的玉龙雪山冰裂缝上,在即将掉入几十米深冰缝的一刹那,手里的冰镐正好搭在了冰缝的裂口上,我双手死死抓住冰镐才捡回了命,现在 想起来都心有余悸。”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玉龙站)站长何元庆博士的一段真实经历。近日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冰冻圈告急灾害增多 它们终成“丑样子”

  2018年夏天,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尽管把一个地点的最高温度当作平均温度来认知是不科学的,但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小故事”,还是着实吓了人一跳。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疆连续在阿克苏温宿县和哈密出现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赵井东:亟待关注第四纪冰川研究

本世纪是全球气候环境巨变的世纪,我们人类对地球气候环境系统的影响将更大。正是人类对自己将来生存环境的担忧,全球变化研究已经成了目前国际的研究热点。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井东博士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亟待关注第四纪冰川研究,充分认识地

立足“第三极” 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格陵兰冰层350年来最快融化

  格陵兰岛的冰层正在加速融化,流入海洋的融水量已经达到七八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发现来自350年前的冰芯,数据显示过去20年,融化冰川急剧增加。  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格陵兰岛部分冰层出现了创纪录的融化,但最新的分析首次估计了整个冰盖的历史径流。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20年的径

冰川古老病毒释放将成恐怖灾难

研究者发现冰冻中的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天花病毒和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种类——— 近年来联合国以及各国的专家都在不断发出警告,全球变暖正促使极地冰川以及其他地区比如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以现有趋势,几十年内,可能地球上的冰川就会完全消失。而这一切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影《后天》中所描述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科学家向南极运送冰芯保护冰川样本

  人们关于古气候的大多数知识来自困在冰川中的气泡。但是由于现代气候日益变暖,全世界范围内的冰川正在融化,破坏了珍贵的科学和历史资源。  英国《卫报》报道称,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尝试通过向南极点附近的一个仓库运送冰芯来拯救样本冰川,即便是在断电情况下,它们也能够在那里保持冰冻状态。仓库中的第一个样本将

寒旱所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高分辨率冰芯记录研究获进展

        20世纪气候变暖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变暖幅度和原因具有不确定性。判断目前气候变暖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现在的气候同过去相比较,目前的变暖程度取决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幅度。全新世作为文明出现和迅速发展阶段,其变

施雅风:冰川,勇敢者的事业

  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举办研讨会,邀请施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聚兰州,缅怀这位“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1957年,施雅风参加祁连山西段地质考察,第一次亲眼见到冰川。此后,他的科研生涯再也离不开冰川。他开创了我国冰川物理、冰

寒旱所首次采用离子色谱方法分析冰川雪冰阴离子含量

  雪冰记录的可溶性离子是反映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可靠指标。弄清离子的来源、传输、沉积以及冰内的次生变化机制,可以恢复过去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冰川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冰芯的化学组成记录了过去大气环流、大气成分载荷、火山喷发、生物活动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其他一些信息。由于冰川分布地

方精云:全球变暖须关注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

  尽管温度趋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各种因素只能影响增温幅度的大小,而不改变全球在变暖这一总体趋势。地球处于高温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10年5月初,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要求,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nter Academy Council,IAC)宣布组成一个有12名成员的独立调

最新报告称天山1号冰川只剩下50年生命

  李忠勤心里很清楚,自己那位沉默的老友快不行了。  它已经沉默了480万年。尽管最近这20年,李忠勤一直在努力把它的情况告知外界,但在这位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站”)站长看来,根据最新的“体检报告”,位于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天山1号冰川,只剩下50年生命。  这相当于一位80岁的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冰 为研究冰川时代起源提供线索

  科学家8月15日宣布,他们在南极洲钻取的一个冰芯携带了距今270万年前的冰,这一惊人的发现比之前的纪录保持者要早170万年。冰芯中的气泡包含有来自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而此时地球冰川的消退周期才刚刚开始,这可能为研究冰川时代的起源提供线索。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化

地球两极快速变暖原因:或与缺乏尘土有关

在冰川时代末期最冷时期,两极的尘埃量是现在的十倍,从而让两极保持冰冷。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个由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尘埃能保持温度寒冷,它在最后一个冰川时期,是让大地保持冻结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推测,当今地球两极的快速变暖可能与缺乏尘土有关。   这篇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青藏高原冰川中发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古老病毒

  1.5万年前,一些水在青藏高原上结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当人类忙于驯养狗时,每平方英寸的冰块封住了数百万个微生物。许多微小的生命形式死亡了,它们的基因组---证实它们曾在那里存在的唯一证据---缓慢地降解。在2015年,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往冰川下钻了50米,看看他们能发现什么。  5年后,

青藏高原恐成全球沙源 雪存20年前禁用农药

  冰川退缩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来越高的戈壁滩。科学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东绒布冰川区垭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气候学的“蝴蝶效应”理论。而

《自然》预测2019年重大科学事件

  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在此辞旧迎新之际,除了埋头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回味一下往事的喜乐,也应该抬头展望一下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2019年科学领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中国将成为科研投入最慷慨的国家;“天眼”将睁大眼睛看向更深远的宇宙;生物医学领域

南极冰封湖中发现古老生命为重大突破

   地球表面常年严寒的地方莫过于南北两极,而南极大陆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陆。这片大陆被厚达上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已经冰封了上千万年。谁能想到,厚实的冰层之下竟然潜藏着别样的风貌。  据《自然》杂志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的一处冰封湖面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老生命迹象—— 一种微小的甲

监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 中国学者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

7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两种血吸虫完整基因组序列被确定   两个国际联合课题组在本期Nature上报告了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它们是引起血吸虫病(也称“裂体血吸虫病”)的三种主要病原体中的两种。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影响76个国家的超过2亿人。对新的基因组序列所作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首获维加大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日前公布,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栋。  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科学家解读当前林业管理与气候变化关系

  林地采伐能减少物质腐烂的碳排放。图片来源:ROBERT CANIS   管理森林碳封存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最好方法仍在热议中。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木材能取代化石燃料及混凝土和钢铁等碳密集材料。在过去数十年里,世界森林吸附了约30%的年度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而森林蓄积和森林采伐同时增加,将

研究发现:小冰盖的轻微变动会引起气候突变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小尺寸的冰盖波动足够引发气候突变。研究小组将模型数据与冰芯和海洋沉积物的数据作对比,以找出为什么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短短的几十年里,高纬度地区内发生了十度的温度跳跃现象。  究证实,由于盛行风改方向,较厚的冰层会增加海洋环流并且传递更多的热量。随着北方

格陵兰冰川大裂解 气候变化正拉响警报

  本月初,一块巨大的浮冰漂离了格陵兰岛,有科学家认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大型冰川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崩解。  据法新社报道,面积相当于曼哈顿的4倍、达到250平方公里的一个巨大冰块正从格陵兰岛西北端的彼得曼冰架脱离。彼得曼冰架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冰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