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饶毅:经费分配体制该改了

●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目前正是中国打破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良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长,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阅读全文

施一公-饶毅:经费分配体制该改了

  ●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目前正是中国打破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良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

-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

饶毅落选院士-施一公表示“不理解”

  昨日(8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初步候选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数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显示,145位候选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

饶毅施一公联合为《科学》杂志撰写社论

饶毅施一公  编者按: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近日,两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

施一公眼中的饶毅,亦兄亦友

  施一公:君子饶毅  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

施一公-饶毅:靠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本文的两位作者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海外青年学者。带着拳拳报国之心,如今他们全身心地回到国内;带着对中国强盛的热切期盼,他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并不“专业”的领域。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任教的经历,使他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创

饶毅施一公: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未来

  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纵观世界科教历史,年

中国科研论文泡沫被施一公和饶毅无情地刺破!

施一公眼中的饶毅  目前相比施一公的社会影响力,饶毅似乎不能再与其相比,作为同时以美国著名高校终身教授回国发展的两位科研大咖,在美国就有很多的交集,对于饶毅的为人,施一公却是非常的敬佩,虽然施一公和饶毅的性格完全不同,甚至施一公对于饶毅的某些极端的做法并不认同,但是肯定饶毅绝对不是背后搬弄是非的人,

饶毅:为什么方舟子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

  方舟子近日发表文章,批评施一公所获的一个奖。  实际上,方舟子擅长的是看见底线是否被突破、可以发现一些造假,但没有评价科学的能力和水平。既不能评价物理学家潘建伟,也缺乏评价生物学家施一公的能力和水平。  简而言之:在科学的山下,看得见山下的问题,看不见山上的高低。  直白地讲:评价科学成就的高度

施一公饶毅等发起建立“中国民间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界成立未来科学大奖 2017年将颁百万美元奖金  由中国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发起的未来论坛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举行。论坛正式成立了被称为中国民间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该奖项2017年将首度颁给生命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奖金金额达100万美元。  未来论坛成立于2015年,发起人为

王志珍饶毅施一公梅永红建言科技体制改革

  采访对象   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饶 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梅永红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

以积极心态支持优秀科学家回国:饶毅谈施一公回国

2007年9月底,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出任生命科学院院长一职。无独有偶,今年2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施一公亦宣布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出任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一职。 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教授等之后,在国际上成名后、壮年阶段全时回国的两位讲席教授。据不完全统

两位学者联合呼吁打破科研经费分配潜规则

  现在正是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京华时报讯“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

方舟子:让院士恢复“荣誉称号”本义

  著名学者饶毅和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引发学界对院士制度反思。一直关注科学规范和科研诚信的学者方舟子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困局根本的解决办法并非改变院士选举制度,而是削弱院士特权。   方舟子认为,目前中国的院士权力太大,已不仅仅是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掌握很大学术权力,拥有更多学术资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友人对他说:“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回清华组团队“狂人”潜心学术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学》杂志 同行称有望角逐诺奖 “清华副校长”任用公示已结束  “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友人王晓东的一句话让施一公久久难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时间

对话北大教授饶毅:科研经费不是福利

  他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是北京大学教授;对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他一直保持冷静关注,也是一个经常提出批评建议的建设者。《北京大学校报》评论他是最有趣的科学家、坚定的改革者。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曾致信《自然》杂志,督促他们因不严谨的报道向中国运动员叶诗文道歉。最近,他

饶毅:这是我见过的最差科学经费管理

  在我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普遍对支持科学研究有广泛共识,在我国具备一定支持科学研究的经济条件的情况下,科技部正在推动最大的两个所谓“2030”计划:量子计划、脑计划,预计十年时间里国家投入各数百亿。  如何提高国家经费使用效率,使纳税人的经费得到有效使用,使经费用到有意义科学工作,是每一个涉及科学计

施一公: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围绕知识分子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和人民所作的历史贡献,精辟论述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重大意义,对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知识分子工

饶毅:问题丝毫没解决-最常见是冷处理

名为做课题实为圈钱:科研经费“黑洞”有多深?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的社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评论认为,这一社论

美杂志质疑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科技部反驳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11月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

科研经费分配应该远离权力和人情

  要打破目前中国科研产出有数量奇迹、少质量惊喜的困局,必须建立起以学术创新为宗旨的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分配制度。  日前,我国学者施一公和饶毅在《科学》杂志撰文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持续高速增长,但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巨大科研投入的保障下

-饶毅:科研经费大项目指南是怎么立项的

  制度和自律,相辅相成。但是如果毫无自律,制度作用很小,而有些制度,无论如何自律,都无济于事。本文以科学大项目的经费指南制定过程,说明自律为什么不能纠正制度的错误,只有改变才能起作用。  科学经费大项目,是指经费上千万以上的项目,这些不一定是大科学,大科学是指需要很多人协同参与的项目,如曼哈顿工程

饶毅:中国脑计划是我见过的最差科学经费管理

  在我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普遍对支持科学研究有广泛共识,在我国具备一定支持科学研究的经济条件的情况下,科技部正在推动最大的两个所谓“2030”计划:量子计划、脑计划,预计十年时间里国家投入各数百亿。 如何提高国家经费使用效率,使纳税人的经费得到有效使用,使经费用到有意义科学工作,是每一个涉及科学

施一公:“一心为公”的学术大师

  就像人类的遗传密码储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风也“隐藏”在父亲的生活言行中。父亲给他起名寄予厚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理科产生兴趣,热心肠地帮助邻里乡亲解决生活困难,带领工厂做技术革新……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响到他如今做科学的准则:育人、为民,一心为

清华施一公最新Nature文章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presenilin family intramembrane aspartate protease”的论文,报告了一个presenilin/SPP家族膜内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体结构,相关成果发布在12月19日

施一公:居安思危-实现强国梦想

  ●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其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学生走入社会,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他们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象,如果与他们在大学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径庭,学生就很难有坚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坚信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我们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经辉煌

施一公:经得起推敲的理想主义者

  “人活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让自己内心最深处得到安宁与满足。中国还有很多东西亟待改进,我今年43岁,正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些事,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施一公,43岁,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北大教授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中科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共有145人名列其中。此前因涉嫌贪污被刑拘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毫无意外地没有出现在这份最新出炉的名单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初选出局,昨天(17日),他更新博客称,今后将不再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

饶毅:卸任才能检验学术体制的稳定性

  9月3日,饶毅正式辞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职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虹教授出任新一任院长。之后,饶毅在博客中用孟子的“尽其心、以事天”总结工作,结尾还写到“我个人感谢今天凌晨学院老师给我寄来的评语/悼词,活着听悼词乃人生一大幸福”。很多人对饶毅的卸任辞表示惋惜,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北大院长谈落选中科院院士: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采访。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