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向平院士展示中国射电天文的下一个雄心

“追溯宇宙演化的长河,随着138亿年前大爆炸的余辉逐渐散去,宇宙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忽然有一天,在宇宙深处诞生了第一代发光天体,这些天体的光芒逐渐照亮了整个宇宙,从此给宇宙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对于自己所热爱的宇宙,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不仅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辞藻去形容,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深入探索。日前,武向平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科学团队,制定了中国SKA的十大科学目标,这张雄心勃勃的路线图,展示了中国向射电天文强国迈进的决心。 中国射电天文的新机会 在射电天文学这个分支领域,我国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逐步迈入世界射电的强国和大国之列。 从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德令哈13.7米望远镜、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25米望远镜、东亚第一台性能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可动65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天马”、 巨型低频射电阵列21CMA,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阅读全文

武向平院士展示中国射电天文的下一个雄心

  “追溯宇宙演化的长河,随着138亿年前大爆炸的余辉逐渐散去,宇宙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忽然有一天,在宇宙深处诞生了第一代发光天体,这些天体的光芒逐渐照亮了整个宇宙,从此给宇宙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对于自己所热爱的宇宙,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不仅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辞藻去形容,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

武向平:讲好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确,科普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和举措之一,科学家应在科普中具有使命感和责任心,有所担当和作为。  PX项目受挫、谈核色变、转基因食品的争议、雾霾的困惑、中医的困境,这一系列引起全社会高度关

武向平院士带队中科协调研“江城科普快车”

  串起大汉口地区、运行近5个月的“江城科普快车”已成荆楚大地靓丽名片——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带队的中国科协调研组一行,来到湖北调研考察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情况,首站选择武汉科技报社,专题调研有关“江城科普快车”建设情况。  参加此次调研团的还有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

恒星形成和银河系结构研讨会在宜兴召开

    会议现场  3月28日至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办,上海天文台和新疆天文台协办的“恒星形成和银河系结构研讨会暨郑兴武先生七十寿辰庆祝活动”在江苏宜兴召开。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天体

国之重器:洞悉宇宙的“中国天眼”

身在洼地,却能捕捉遥远星系的极微弱信号。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的过人之处!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目之所及,即是“光年之外”;“功力”强大,洞悉深暗宇宙。山廓作眼睑,圈梁是眼眶,反射面板当眼球,馈源舱为瞳孔——高空看它,银色巨“眼

第429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

  以“天体物理新视野与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主体的第429次香山科学会议于7月4日至6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研究员,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南京大学陈阳教授、郑兴武教授作为执行主席主持了会议。   与

与南非合作,推动SKA望远镜获得更丰硕成果

  在中国与南非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中国科学家呼吁,进一步推动双方在SKA射电望远镜项目上的合作,以使两国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大科学项目中获取更丰硕的科学成果,实现共赢。  SKA望远镜全称“平方公里阵列”,由2500面直径15米的碟形天线以及250组低频和中频孔径阵列组成,因接收总面积约“1平方公

中国建太空望远镜-灵敏度比德国高10倍

23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开始在贵州省黔南进行现场拼装。这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中国“天眼”为何选址黔南?长啥样?有哪些“本领”?它能找到“外星人”么

世界最大射电天文台开建

SKA-Low天线阵列构想图。图片来源:DISR经过30年的规划和谈判,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台——平方公里阵列(SKA)本周开始动工。这台巨大的仪器将在澳大利亚和非洲建造,它将收集天体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有望为天文学中一些最神秘的问题提供线索,如暗物质的本质和星系的形成方式。人们最初设想的巨型望远镜

刘嘉麒、武向平院士为中小学生带来“开学第一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16.shtm

沉默两载不过如此?两年后惊现《Nature》封面

  1月6日凌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天眼”(FAST)的最新成果。  在该成果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等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

我国参建的SKA有望再现“宇宙黎明”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个国家,2020年将开始建设世界最大综合孔径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SKA由全球十多个国家计划合资建造,中国是发起国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项目布局、科学准备、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正全面推进。我国部署的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

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启动-或5年内建成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相关科学预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启动。  SKA的概念提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国际天文界计划建造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也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庞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平方公里阵列区域中心原型机

  近日,中国科学家开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平方公里阵列(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的第一个区域中心原型机。该工作的进展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SKA团队负责人安涛介绍,该原型机

平方公里阵列的第一个区域中心原型机——SKA

  近日,中国科学家开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平方公里阵列(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的第一个区域中心原型机。该工作的进展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SKA团队负责人安涛介绍,该原型机由上海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界正为SKA做充分科学准备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为迎接天文领域SKA(世界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时代的到来,中国天文界正在做充分的科学准备:在中国SKA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牵头下,中国天文界已形成11个科学工作组,并完成《中国SKA科学白皮书》中、英文版。  同时,

院士给院士“科普”-中科院举办第六届学部学术年会

  5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科院外籍院士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保罗·纳斯和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武向平、谭铁牛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诺贝尔奖获得者司徒塔特介绍了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分子识别与组装过程中模板合成双稳态机械互锁型分子的方

世界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落户南非

  卡那封是位于南非开普地区卡鲁盆地中部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20世纪50年代全球羊毛价格上涨时这里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寂寥无闻的小镇现在声名鹊起,这里正成为全球科学与天文学的中心,世界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简称“平方公里阵列”)已经落户此地。  建在几乎看不到人烟的大

向平末端DNA连接合成接头实验

接头是指合成的能够自身互补的 DNA 片段,一般长 8~16 个核苷酸,互补的片段复性后可形成平末端的含有一个酶切位点的双链分子。本实验来源「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实验方法原理接头是指合成的能够自身互补的 DNA 片段,一般长 8~16 个核苷酸,互补的片段复性后可形成平末端的含有一个

向平末端DNA连接合成接头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接头是指合成的能够自身互补的 DNA 片段,一般长 8~16 个核苷酸,互补的片段复性后可形成平末端的含有一个酶切位点的双链分子。实验材料 T4 噬菌体连接酶T4 噬菌体多聚核苷酸激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外源或目的 DNA 片段试剂、试剂盒 乙酸胺ATP乙醇10X 接头激酶缓冲液MgCl2

向平末端DNA连接合成接头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接头是指合成的能够自身互补的 DNA 片段,一般长 8~16 个核苷酸,互补的片段复性后可形成平末端的含有一个酶切位点的双链分子。 实验材料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提议建设SKA亚洲科学中心

  为期3天的SKA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第三次国际研讨会今天在上海闭幕。来自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南非、意大利等国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SKA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re Array)”的缩写,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最终将建成世界上最大

中荷低频射电探测仪:打开射电天文最后一扇窗

   迄今为止,人类仍然在使用短波和中波进行通信,这要归功于地球空间存在的比较浓密的电离层对这些波段人造电磁波的反射,使得电磁波无法逃出地球范围。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来自地球以外的中波和短波波段的电磁辐射也无法透过地球的电离层到达地面。“地球电离层在保护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通信便利的同

学习强国太空教师课堂·王亚平天文课:太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59.shtm

代表委员谈太空探索: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献智慧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里有不少科学家,在他们看来,中国可以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去月球背面:  为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太空探索无止境,地球可能不会去‘流浪’,但人类一定会走向深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

上海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轮廓初现

空中拍摄的上海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建设工地  位于上海松江佘山脚下的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中国探月工程项目共同出资2亿多元建造,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的定轨能力,为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更遥远的深空探测提供精确定位和定轨的科技支撑,

美天文会议向中国研究人员发出澄清信

  随着美国政府重新开门,美国航天局恢复正常工作,重新评估中国研究人员参加第二届开普勒科学会议一事也提上日程。一名曾被拒绝与会的中国研究人员10月19日告诉新华社记者,会议组织者发来的两封邮件称,正在重新审查他们提交的申请,如果通过将欢迎他们参加。   由于当前美国航天机构对中国存在的警惕、防范心

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射电天文数据库投入试运行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建设的毫米波射电天文数据库近日已调试完毕,开始投入试运行。该数据库是为满足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及新研制的超导成像频谱仪所产生的原始科学数据的存储、预处理、网络发布和共享使用的需要。数据服务器还为“中国科学院天文科学数据主题库(由国家天文台完成)”提供元数据

学习强国太空教师课堂·王亚平天文课:认识宇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61.shtm

大型射电望远镜天文台-SKAO-正式成立

    近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天文台 SKAO(the Square Kilometre Array Observatory)正式成立。该项目旨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用于解决有关宇宙的基本问题。SKAO 是世界上第二个致力于天文学的政府间组织,现有成员国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