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1 09:46 原文链接: AACTvs.SILAC:技术原创之争

  从原创文献追溯,AACT/SILAC技术的原创者应该是陈先教授(Xian Che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0年,陈先教授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了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标记细胞(E.Coli),并利用质谱实现对蛋白质的相对定量的原创文献(Anal Chem 2000, 72(6):1134-1143)。遗憾的是,文章中没有给出一个正式的命名,也没有申请专利。直到2006年才申请专利(Amino Acid-coded Mass Tagging for proteomics (2006) US patent No.7,125,685),技术命名为AACT(Amino Acid-coded Mass Tagging)。陈先教授是2003年“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的讲座教授。其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利用AACT/SILAC技术解析生物学问题的课题组,研究方向集中在免疫和肿瘤的细胞蛋白质差异组、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方面。

  2002年,Matthias Mann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发表了文章(Mol Cell Proteomics 2002, 1(5):376-386),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并利用质谱完成对蛋白质的相对定量。该文章给出一个响亮的命名—SILAC(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尽管AACT和SILAC所用的材料对象不同,但其技术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从发表文章的时间上看,Xian Chen要比Matthias Mann早2年!当然,Matthias Mann的技术团队非常厉害,在几年时间内,其利用SILAC技术发表了几百篇文章,覆盖了从顶级的CNS(Cell、Nature、Science)到影响因子2-3分的学术杂志,使得SILAC的名称被学术圈广泛接受。

  与其他体外(in vitro)蛋白质/肽段标记技术相比,AACT/SILAC是一种体内(in vivo)蛋白质代谢标记技术,其显著的优势体现在:(1)从实验的最源头引入了质量标签(Mass tag),系统误差小,定量准确度极高。(2)后续样品制备流程更为简单。(3)SILAC技术同样可以扩展运用到模式生物(SILAM:小鼠、果蝇、线虫、大肠杆菌等)和人体组织样品上(super-SILAC)。(4)将SILAC技术和IP-MS结合,通过MS定量,能直接将特异性相互作用蛋白从众多的非特异性背景蛋白中区分出来,从而快速锁定互作目标,显著提供后续IP-WB验证的成功率。(5)将SILAC技术和IP、pull-down等方法结合,高通量定量分析蛋白质与DNA的互作、蛋白质与RNA的互作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分析。

   上海普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唐思伟博士,师从陈先教授,利用AACT/SILAC技术进行蛋白质互作、翻译后修饰、细胞差异组等研究内容。因此,普赛生物在SILAC技术及其运用中具有深厚的技术和学术积累,是业内真正权威的SILAC技术服务商。

  AACT原创文献:

  Chen X, Smith LM, Bradbury EM: Site-specific mass tagging with stable isotopes in proteins for accurate and efficient 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al Chem 2000, 72(6):1134-1143.

  Xian Chen lab:

  http://www.med.unc.edu/biochem/chenlab/chens-biography

  SILAC原创文献:

  Ong SE, Blagoev B, Kratchmarova I, Kristensen DB, Steen H, Pandey A, Mann M*: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 SILAC, as a simple and accurate approach to expression proteomics. Mol Cell Proteomics 2002, 1(5):376-386.

  Matthias Mann Lab:

  http://www.biochem.mpg.de/en/rd/mann

相关文章

化妆品+蛋白质,修复皮肤不是梦

近日,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蛋白质片段。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在前臂皮肤上后,这块区域的关键蛋白质结构水平增加了,而这种结构能使皮肤更有弹性。由于体内炎症水平上升和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皮肤中形成弹性网络的蛋......

Nature子刊:AI像造句一样设计人工蛋白质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在医学、生物学及制药领域中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蛋白质设计和工程领域,基于AI技术创建人工的蛋白质序列已经成为现实,并可能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日前,来自AI研究企业S......

Nature:柳振峰团队发现叶绿体蛋白质传送器的组装原理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其自身的基因组,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

JACS|大连化物所:基于nMS表征影响蛋白质结构的分子机制

近日,连化物所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研究组(1822组)王方军研究员、刘哲益副研究员团队与西南交通大学封顺教授团队合作,利用我所自主搭建的高能紫外激光解离—串联质谱仪器,揭示了质子化氨基酸侧链的正电荷......

新算法可生成蛋白质5D图像揭示微小尺度下的生物学过程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机器学习算法Deep-SMOLM,可生成蛋白质5D图像,包括单个分子的方向和位置等信息。实验室的单分子成像经常存在因包含“斑点”或波动等情况导致图像模糊的问题,......

动植物跨界医疗模式新突破|动物体内成功植入光合系统

细胞的合成代谢需要消耗足够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而这些关键因子在病理条件下往往不足。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前沿探索中,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向退行性变及损伤......

研究发现叶绿体蛋白质传送器的组装原理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自身的基因组,且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

柳振峰课题组等发现叶绿体蛋白质传送器的组装原理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自身的基因组,且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

我国科学家首创蛋白质动态结构AI建模方法

科技日报记者刘园园西湖大学12月8日公布,该校人工智能(AI)讲席教授李子青团队与厦门大学、德睿智药合作,首创研发了能够刻画蛋白质构象变化与亲和力预测的AI模型——ProtMD。这是第一个尝试解析蛋白......

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晏石娟团队联合加拿大约克大学、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搭建全自动在线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