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9 16:33 原文链接: CRISPR基因编辑B细胞并应用到疫苗中

  人体不能自然地保护自己免受HIV病毒感染---至少通常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受感染的个体会产生对抗这种病毒的广泛中和抗体(bNAb)。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方法,将这种对抗HIV的能力赋予给普通的免疫细胞。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4月11日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V-specific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by CRISPR/Cas9-edited B cells”。论文通讯作者为洛克菲勒大学的Michel C. Nussenzweig博士。

图片来自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9). DOI: 10.1084/jem.20190287。

  Nussenzweig在bNAb上的研究已产生了新的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前景的HIV治疗方法。如今,他着眼于第二个目标: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接种。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Nussenzweig和他的同事们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修饰B细胞,即一种分泌抗体的白细胞。具体而言,他们对小鼠B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得它们自己产生人bNAb。他们发现,以这种方式发生改变的B细胞产生的抗体水平足以保护小鼠免受HIV感染,这表明这种技术最终可能用作一种免疫工具。

  虽然这项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它证实了通过基因编辑增强免疫应答的可行性。重要的是,这种技术不会影响生殖细胞,因而避免了有时由CRISPR干预引起的伦理问题。如果能够实现,这种新的免疫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疗HIV感染,而且还可以用于治疗任何对特定抗体敏感的疾病。


相关文章

中外科研人员破解诺氏驼基因之谜

中新网武汉5月16日电(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员通过对已灭绝诺氏驼的化石材料开展古基因组研究,破解了诺氏驼基因之谜,并发现欧亚大陆双峰骆驼不同物种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其演化历史比学界已有认知......

科学家破译茶枝柑基因组遗传图谱

茶枝柑属于芸香科柑橘属宽皮橘物种,是历经700多年驯化栽培的柑橘变种,其果皮制干即为中药“广陈皮”,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多甲氧基黄酮是“广陈皮”中关键的药用成分,但目前对其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及调控机......

《细胞》:新研究揭示不对称性是如何造就生命的

受精卵在最初阶段所分裂出的两个细胞对发育的作用并不相同,它们分别形成了胎儿以及为胎儿提供营养的组织。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提高体外受精(IVF)的成功率。生命是不对称的。虽然人类的五官和四肢看起来大致对称......

中国首部细胞外囊泡英文书籍全球首发

近日,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授王前和南方医院教授郑磊担任主编的中国首部细胞外囊泡英文书籍ExtracellularVesicles:fromBenchtoBedside(《细胞外囊泡——基础研究与临......

《“动物基因编辑产业促进”倡议书》发布

近日,第二届(2024)动物基因编辑抗病育种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研讨会上,《“动物基因编辑产业促进”倡议书》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

一名患儿在临床试验中死亡,辉瑞DMD基因疗法再遇挫

·一名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在2期临床试验中去世,死于心脏骤停。这是辉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疗药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临床试验中出现死亡事件。当地时间2024年5月......

Immunity|I型干扰素是慢性病毒感染中记忆性B细胞被破坏的关键因素

记忆性B细胞(MemoryBcells,MBCs)能够对感染性疾病提供长效的免疫保护,然而,HIV、丙型肝炎和巨细胞病毒等慢性病毒感染会破坏MBC的发育和抗体的产生[1],导致不完全和无效的免疫保护。......

Nature丨团队合作解析雄激素调控性别差异的分子细胞基础

哺乳动物复杂性状的性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与雄激素密切相关。然而,性别差异的分子和细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调节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分子细胞卓越......

他们在“无人问津”的小岛培育出举世瞩目的克隆猴

中国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孙悟空外,大概就是“中中”“华华”了。2018年初,这两只小猴睁着懵懂的大眼睛,登上国际期刊《细胞》封面,成了举世瞩目的大明星。作为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它们的诞生开启了实验动物......

研究多年,只为“挖一口深井”

“赶巧了,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我们‘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一个月内在《细胞》和《自然》连发论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一语道出科研背后的艰辛。过去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