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24 11:58 原文链接: Cell子刊:华人学者解析慢性痛

  Johns Hopkins大学和Maryland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鉴定了维持慢性痛的两个关键分子。他们指出,这些分子还会导致伤口附近的为受伤区域,对疼痛更为敏感。这些发现为更好地治疗慢性痛奠定了基础,文章于一月二十三日发表在Cell旗下的Neuron杂志上。

  “这些分子可以称为新靶标,人们可以尝试阻断它们以缓解慢性痛,”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副教授董欣中(音译Xinzhong Dong)说。“一些人认为持续的慢性痛总源自于大脑,但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一信息很重要,可以帮助人开发新药治疗这类疾病,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

  世界上约有20-25%的人受到持续性慢性痛的困扰,许多因素都可能引起慢性痛,包括神经损伤、关节炎、癌症甚至压力。

  科学家们针对小鼠面部的一个痛觉感知神经体系(统称为三叉神)进行了研究。顾名思义,三叉神经从神经节分出三个分支,分别是V1、V2和 V3。每一个分支中的痛觉感知神经,覆盖在面部的特殊区域。这些神经分支负责将痛觉信号传到神经节,然后进入脊髓,最后在大脑进行解读。

  当研究人员长时间刺激三叉神经的V2分支时,他们发现V2和V3覆盖的区域对痛觉特别敏感。痛觉扩散到未受伤区域是慢性痛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也会在急性伤害时出现。

  为了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Dong的研究团队给小鼠插入了一个基因,使初级感觉神经细胞能够在激活时发出绿光。小鼠面部的痛觉感知神经就属于这一类。研究显示,长时间刺激V2分支,会使V3分支过度应答疼痛刺激。而且在长时间的痛觉刺激下,通常不应答痛觉的神经也会发生改变,给传送到大脑的痛觉信号火上浇油。

  此前有研究指出,TRPV1是痛觉感知神经细胞激活所需的蛋白,研究人员检测了它在三叉神经中的活性。研究显示,在受伤的V2神经分支,未受伤的V3神经分支,以及三叉神经延伸到脊髓的区域,这种蛋白的活性极高。

  随后,Marylan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脑干释放到脊髓的五羟色胺(serotonin)对于TRPV1的活性很重要。他们阻断了五羟色胺的合成,结果TRPV1的高度活性几乎完全消失。

  Dong总结道:“慢性痛使大脑释放的五羟色胺进入脊髓。它在那里对三叉神经产生影响,令神经分支中的TRPV1高度活化,甚至导致一些非痛觉感知的神经细胞开始应答痛觉。高度活化的TRPV1令神经更频繁地向大脑发出痛觉信号。”

相关文章

揭示帕金森病中蛋白聚集的秘密:NEMO蛋白的关键作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或阿尔茨海默病,与大脑中蛋白质聚集的沉积有关。当细胞废物清除系统存在缺陷或超负荷时,这些聚集物会积累。一种主要与免疫系统信号传导过程相关的蛋白质NEMO可以防止帕金森病中发生......

自适应神经连接光子处理器问世

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联合团队现已开发出一种所谓的基于事件的架构,该架构使用光子处理器,通过光来传输和处理数据。与大脑类似,这使得神经网络内的连接不断适应成为可能。这种可变的连接是......

我国学者发展出外场诱导的神经网络力场新方法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蒋彬教授课题组在发展场诱导的原子神经网络力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原子模拟是人们在微观层面理解复杂化学、生物和材料体系的光谱、......

将领域知识引入神经网络,MIT团队用光谱Transformer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图谱

代谢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竞争和疾病病理学的小分子,部分原因是大规模社区努力测量数千种代谢物标准品的串联质谱。然而,在临床样品中观察到的大多数光谱不能与已知结构明确匹配。令人惊讶的是,用......

突破国外封锁!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

川大团队揭示神经元进化缺失的一环,填补神经元空白

1997年,从高中考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26年间陈强始终在和生命科学打交道。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他来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了6年的博士后研究。2013年,陈强回国加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Nature:神经退变和脑衰老过程中神经元DNA修复新机制

近期,Nature 发表了题为:ANPAS4‐NuA4ComplexCouplesSynapticActivitytoDNARepair的研究论文【1】,揭示了神经元在外部刺激下维持基因组稳......

效仿人脑节能,可用于AI的大型类脑神经网络实现

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CWI)科学家展示了类脑神经元如何与新颖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能够大规模训练快速节能的尖峰神经网络。潜在的应用包括可穿戴人工智......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人类罕见的神经胶细胞瘤的新型疗法

弥漫型内因性桥脑神经胶细胞瘤(DIPG,DiffuseIntrinsicPontineGlioma)是一种致命性的小儿脑瘤,患者常常会在诊断后的一年内死亡,由于肿瘤的位置,进行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化疗......

科学家阐明摄食全过程的序列性神经调控机制

自然环境变幻莫测。自然界中的动物即使在摄食过程中也需要时刻关注环境中的各种线索,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险,另一方面利于获取更多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细致分析动物多种自发行为的手段,科学家主要利用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