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8 15:33 原文链接: Eu3+/Eu2+离子对赋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稳操作耐久性

  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是利用太阳能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器件寿命和光电转换效率(PCE)是决定太阳能电池的最终发电成本的两个关键因素。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效率高、制备简单、成本低的优势获得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众多关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在过去短短几年内迅速提升至23.7%,已经超过了商业化的碲化镉和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是发展最快的一类薄膜太阳能电池。

图片.png

  然而,这类电池稳定性欠佳,严重阻碍其商业化应用。相比于传统无机光伏材料,如晶体硅(IV族)和铜铟镓硒(I-III-VI族),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中的组分如I–、MA+和Pb2+都是尺寸大带电荷量少的离子,其晶格较软,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氧气、水分、光照、加热等。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寿命随着封装技术的发展而提升。但是正常工况下的光照、电场和热辐射都会不可避免地引发材料本征性的蜕化行为,尤其是钙钛矿中的I–和Pb2+。一方面,I–很容易被氧化成I0,I0不仅是载流子复合中心,更为严重的是其会引发一系列链式化学反应,从而大大加速钙钛矿层的蜕化;另一方面,Pb2+在加热或光照时易于被还原为金属态的Pb0,成为深能级缺陷,严重影响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及其长期稳定性。这种温和但又切实存在的日积月累的蜕化行为不可逆转,可能是钙钛矿材料最为棘手的问题,成为实现器件长期稳定性的最大障碍之一。

  因此,长期稳定性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中钙钛矿材料的本征性蜕变产生零价铅、碘缺陷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器件寿命。

  成果简介

  针对以上本征性蜕化问题,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研究员课题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院士课题组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机制,即通过在钙钛矿活性层中引入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Eu3+-Eu2+的离子对,实现了全寿命周期内的本征缺陷的消除,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图片.png

图1.氧还离子对Eu3+/Eu2+循环消除Pb0和I0缺陷和Pb2+/I离子对再生的机理图

  要点1:引入Eu3+-Eu2+离子对消除全寿命周期内的本征缺陷

  该离子对可同时消除Pb0和I0缺陷,并在器件的使用寿命期间内循环发挥作用。基于此氧化还原离子对的引入,电池的初始效率得到提升,特别是其长期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在该循环氧化还原转变过程中,Pb0缺陷可被Eu3+氧化成Pb2+(2Eu3+ + Pb0 → 2Eu2+ + Pb2+),而I0缺陷可被生成的Eu2+还原成I( Eu2+ + I0 → Eu3+ + I– )。有趣的是,由于Eu3+/Eu2+自身是非挥发性的,且难以变成其他价态,该离子对在器件使用过程中没有明显消耗。对应器件的最高效率达到了21.52%(认证值为20.52%),且没有明显的迟滞现象。

   要点1:引入Eu3+-Eu2+离子对大大提升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同时,引入Eu3+/Eu2+离子对的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在一个太阳的连续光照射或85°C加热1000小时后,器件仍可分别保持原有效率的91%和89%,在最大功率点处连续工作500小时后可以保持原有效率的91%。

图片.png

图2:钙钛矿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和初始性能变化:(A)引入不同离子的钙钛矿电池的初始性能变化;(B)引入Eu3+的钙钛矿电池最优电池性能测试曲线及稳态输出;(C) 引入不同离子的钙钛矿电池在暗态存放8000小时的性能变化;(D)半电池和(E)全电池光照或加热老化1000小时以上的器件性能变化;(F) 引入Eu3+的器件在最大功率点连续工作性能变化

  该方法解决了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限制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本质性因素,可推广至其他的钙钛矿光电器件,且该方法对于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无机半导体器件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严纯华课题组和周欢萍课题组联合培养的2014级博士生王立刚。周欢萍特聘研究员、严纯华院士和孙聆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黄博龙课题组和北京理工大学陈棋课题组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电池材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的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LigangWang, Huanping Zhou, Junnan Hu, Bolong Huang, Mingzi Sun, Bowei Dong,Guanghaojie Zheng, Yuan Huang, Yihua Chen, Liang Li, Ziqi Xu, Nengxu Li, ZhengLiu, Qi Chen, Ling-Dong Sun, Chun-Hua Yan, A Eu3+-Eu2+ ion redox shuttleimparts operational durability to Pb-I perovskite solar cells[J], Science,2019.

  DOI:10.1126/science.aau5701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24/265/tab-pdf


相关文章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锂硫电池有望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而不像目前这样需要数小时。这一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储能技术,推动高性能电池系统的发展,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网应用储能系统提供性能更......

新能源汽车浪潮下的锂电池实验室装备革新

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新能源车市场迎来了显著增长,为2024年的新起点带来了希望。在今年的两会上,锂电产业链成为了热议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

宁德时代获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发明专利授权

宁德时代(30075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电池及用电装置",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0873211.6,授权日为2024年3月12......

欧阳明高院士: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40%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被称为“新三样”的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额达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月......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钙氧气电池成功研发

近日,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慧胜/王兵杰团队,联合王永刚、周豪慎、陆俊等合作者,研发出一种新型钙-氧气电池,该电池可在室温条件下......

经济效益放大40倍!我国科研团队用废旧电池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夏宝玉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技术,利用回收的废旧电池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甲酸,这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产品。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

硅基电池技术突破:电动汽车续航1000公里不再梦想

【前沿科技观察】目前,电动汽车的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已经达到约700公里,科研人员的追求目标是将电池的续航里程提高至1000公里。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将高储能容量的硅应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

动力电池新局面!曾毓群独掌宁德时代,李平退出一致行动

【2024年2月8日晚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发布重要公告,宣布解除曾毓群与李平之间的一致行动关系。据公司介绍,曾毓群与李平于2012年10月因共同看好动力电池业务前景,通过各自控制的投资公司......

室温下可充钙氧电池,复旦大学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主刊

钙金属具有低氧化还原电位和多价性等特性,结合我国丰富的钙资源,基于金属钙的电池体系在未来的能源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近日,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