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12 00:00 原文链接: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1926年化学系成立之初就作为重点发展的“专门方向”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是分析化学教学一直得到保持和延续。1972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分析中心,1978年始恢复招收“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专业的本科生并招收应用化学(分子光谱、仪器分析)硕士生。1985年清华大学恢复组建化学系,原分析化学教研室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整合成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实体。

本学科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特别是1985年复系以来,邓勃、郑用熙、李隆弟等教授在化学计量学、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胶束增溶及室温磷光光度分析研究方面,形成了有特色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方向。九十年代后随着罗国安、童爱军、丁明玉、张新荣、林金明、李景虹等一批中青年人才的引进,明确了以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表面分析、电化学分析、药物分析作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现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6名,其中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方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001-2006年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科技攻关与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军工项目等共173项,总经费 4560 万元;共发表SCI论文365篇,影响因子IF>10的1篇,IF>5的23篇,IF>3的70篇;其中Anal.Chem.12篇, J. Am. Chem. Soc. 2篇;申请专利近百项,其中授权38项;出版专著2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基于OLED面成像检测的微流控研究论文 (lab on chip 2005,4,603) 被当年Chemical Technology杂志评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物10篇Hot-papers之一;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研究论文(Chem. Mater.2005,17,3537)在美国2006年化学周活动中被评为100篇Hot-papers之一;碳纳米管镶嵌电极应用于生物活性分子检测的研究论文(Analyst 2002, 127, 653)他引100余次,被Science Watch 评为全球引用top 1% 论文。

本学科在国内率先探索了学科与分析仪器平台融合发展的模式,依托分析中心在大型仪器设备方面的优势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已超过5000万元,并与珀金-埃尔默、安捷伦、热电、日本电子等国际著名仪器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国家能谱中心、北京清华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均设在本学科。此外,本学科还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立了协作实验室。

研究方向:

本学科依据国内外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色谱及微流控分析:开展生物体系中复杂物质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度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中药复杂体系的色谱、毛细管电泳及微流控分析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在微流控操控技术、表面修饰和检测新方法方面有所突破。该方向近期提出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研究分子扩散机理的新方法,建立了基于OLED技术的微流控芯片等电聚焦电泳柱成像多通道荧光检测系统,发展了微流控芯片上的均一纳升级液滴的制备和操纵技术(J. Am. Chem. Soc. 1篇;Anal. Chem. 2;Lab on Chip 2篇 )。学术带头人林金明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电分析化学:瞄准生物、纳米、材料、能源等学科前沿,在深入研究电极界面电子转移与电化学反应机制的同时,引入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研究物质的电化学特性和生命过程中的代谢、转移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该方向近期撰写了重要的综述性文章(Sur. Sci. Rep., 2006, 61, 445 IF 17.86),并被邀请在J. Phys. Chem. C. 上发表了Feature Article;重点研究了纳米电化学体系中的新现象,直接利用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介质,研究了这一体系中的电化学规律及其生物传感性能(Chem. Commun., 2005, 1778;Green Chemistry, 2005, 7, 655;Biomacromolecular, 2006, 7, 975; Electrochem. Commun. 2006, 8, 874; Langmuir, 2005, 21, 4797)。学术带头人李景虹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光谱及波谱分析:以化学发光和荧光探针为研究重点,结合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和传感体系,为生命科学和相关学科提供高选择性的识别方法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该方向近期已经建立了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发光新体系,设计了新型的用于分子识别的光学阵列传感器件(Anal. Chem. 4篇;J. Am. Chem. Soc.2篇);建立了能在水溶液中对过渡金属离子产生高选择性荧光增强型响应的新探针。提出了元素和纳米粒子标记ICP-MS免疫分析新方法 (Anal. Chem.3篇,Clin. Chem.1篇)。学术带头人为分析中心主任张新荣教授。

(4)材料与表面分析:合成高效光催化纳米材料,发挥表面分析手段在高活性催化剂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催化材料的表面分子结构与催化活性间的关系,为环境分析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所需光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该方向近期提出了合成复杂氧化物纳米结构可见光光催化剂的新方法,提出了有机物的光-电协同催化净化机制,揭示了协同催化的机理和污染物降解过程(Adv. Funct. Mater. 1篇;Chem. Mater. 1篇;Environ. Sci. Technol. 2篇)。学术带头人朱永法教授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5)药物分析:以中药复方化学物质体系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学为重点,以中药复方的化学复杂体系与药物效应的生物表达复杂体系的整合研究为切入点,致力于发展中药方剂化学研究体系、中药质控体系以及药物与生命分析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Clin.Chem.1篇,Anal.Chem.3篇)。学术带头人罗国安教授曾作为综合性大学唯一专家参与国家首个中药现代化行动纲要起草工作,他所提出的中药复方有效部分理论及中药方剂化学研究体系引领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方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国际AOAC食品补充剂方法委员会委员及国家药典英文版副主编。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010-62787661
主任    张新荣  62776888
副主任  罗国安  62781688
        朱永法  62787601
        孙素琴  62787661

原子光谱及无机质谱实验室
邢志    010-62781687 
xingz@mail.tsinghua.edu.cn
主要仪器设备: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离子色谱(I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微波消解/萃取仪、酸纯化器等等。

元素分析
王辉  010-62787783

分子光谱分析实验室
周群    62781689
陈凤恩  62781762

能谱分析实验室
姚文清  62783586
叶小燕  62783586

电镜分析实验室
赵美娟  62781686

X-衍射分析实验室
尉京志  62773423

核磁、顺磁波谱分析实验室
杨海军  62787602



位置:

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