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22 00:00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于1970年,1998年起自行对外开放,主要从事非理想第Ⅱ类超导体在强电和强磁场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涵盖了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超导强磁场科学技术,是超导科学技术与电工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交叉和融合。

   实验室是目前我国唯一从事应用超导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实验室,人员结构和专业配置比较合理,科研队伍以年青博士为主体,先后培养了60多名硕士和20多名博士。

   实验室现有科技队伍以年青科技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研究员7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20人。

   近年来,实验室吸引了多位留学海外的优秀青年回国工作。先后派出三十多人到各国相关研究机构进修或学习深造,多数已成为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并且实验室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导电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超导与磁流体发电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长期同国内许多科研院校、企业以及德国、美国、日本、瑞士、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实验室在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在超导电力和超导强磁场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实验室先后共获得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余项。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超导强磁场技术及其应用。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和中科院重大项目,开展了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研究,显示了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声誉。并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应用超导试验装置、低温系统和较为完善的测试系统,如超导材料性能标准测试平台、交流损耗测试系统、高温超导冻结磁场自动扫描系统、低温高电压试验系统、小规模短路试验系统等,办公设施日趋完善。

   实验室成立于1970年,1998年起自行对外开放,主要从事非理想第Ⅱ类超导体在强电和强磁场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涵盖了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超导强磁场科学技术,是超导科学技术与电工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交叉和融合。

   实验室是目前我国唯一从事应用超导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实验室,人员结构和专业配置比较合理,科研队伍以年青博士为主体,先后培养了60多名硕士和20多名博士。

   实验室现有科技队伍以年青科技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研究员7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20人。

   近年来,实验室吸引了多位留学海外的优秀青年回国工作。先后派出三十多人到各国相关研究机构进修或学习深造,多数已成为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并且实验室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导电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超导与磁流体发电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长期同国内许多科研院校、企业以及德国、美国、日本、瑞士、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实验室在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在超导电力和超导强磁场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实验室先后共获得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余项。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超导强磁场技术及其应用。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和中科院重大项目,开展了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研究,显示了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声誉。并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应用超导试验装置、低温系统和较为完善的测试系统,如超导材料性能标准测试平台、交流损耗测试系统、高温超导冻结磁场自动扫描系统、低温高电压试验系统、小规模短路试验系统等,办公设施日趋完善。

  实验室成立于1970年,1998年起自行对外开放,主要从事非理想第Ⅱ类超导体在强电和强磁场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涵盖了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超导强磁场科学技术,是超导科学技术与电工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交叉和融合。

 

    实验室是目前我国唯一从事应用超导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实验室,人员结构和专业配置比较合理,科研队伍以年青博士为主体,先后培养了60多名硕士和20多名博士。

    实验室现有科技队伍以年青科技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研究员7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20人。

    近年来,实验室吸引了多位留学海外的优秀青年回国工作。先后派出三十多人到各国相关研究机构进修或学习深造,多数已成为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并且实验室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导电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超导与磁流体发电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长期同国内许多科研院校、企业以及德国、美国、日本、瑞士、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实验室在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在超导电力和超导强磁场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实验室先后共获得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余项。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超导强磁场技术及其应用。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和中科院重大项目,开展了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研究,显示了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声誉。并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应用超导试验装置、低温系统和较为完善的测试系统,如超导材料性能标准测试平台、交流损耗测试系统、高温超导冻结磁场自动扫描系统、低温高电压试验系统、小规模短路试验系统等,办公设施日趋完善。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邮政信箱:北京2703信箱 
邮 编:100190 
传真:010-82547137 
E-mail:xuxi@mail.iee.ac.cn

网址:http://159.226.64.60/cn/yycd.php



位置:

查看大图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基因组中复杂结构变异对藏绵羊适应高原有重要贡献

日前,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近期联合西藏农牧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在藏绵羊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包含β-珠蛋白(HBB)的受选择位点。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该位点包含一段较为复杂的结构变异。这一发......

首个对叶榕完整基因组发布

本报北京4月9日电(记者杨舒)对叶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植物。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发布首个对叶榕的完整基因组,修正了此前学界对其基因组测序绘......

欧盟出台“地平线欧洲”计划第二个战略规划

近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旗舰科学项目“地平线欧洲”计划的第二个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旨在为促进2025—2027年欧盟的研究和创新制定战略方向并提供资金,以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数字化转......

海鸥与丹顶鹤居然是近亲?浙大研究将改写教科书

海鸥与丹顶鹤、老鹰与猫头鹰,这几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鸟类,不久前刚认上亲。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正在组织收集世界上现生一万多种鸟类的基因组及形态信息,旨在构建起鸟类物种......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新探针可实现对蛋白质N端组学深度富集检测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河、柳红合作,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吡啶甲醛片段的可断裂分子探针2PCA-Probe,可实现对蛋白质N-端的深度富集检测。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蛋白质水解是一......

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有了新方法有助于药物研发

2月29日,德国、波兰、法国与中国台湾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开发出能在几分钟之内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的新型计算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蛋白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帮助药物与疫苗研发......

科学家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蛋白质机器构造

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塑造者。叶绿体约在15亿年前通过蓝藻内共生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叶绿体基因要么被废弃,要么逐渐转移到细胞核染色体中,导......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

应激诱发仔猪肌肉生长阻滞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免疫应激普遍存在于断奶仔猪饲养环节,会导致仔猪肌肉蛋白质降解和生长阻滞,最终严重影响肥育阶段产肉率和肉品质,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缓解仔猪免疫应激是当前养猪生产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