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6 00:00 原文链接: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2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是唯一的国家级冻土工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单位。实验室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冻土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它的研究方向是土、岩等介质的冻融过程及其相关的物理、力学、化学和生物过程、特性、机理和模式,及其在工程、环境与资源上的应用。建室20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为我国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国际冻土研究前沿领域有重要影响。实验室拥有一只训练有素优秀的研究、技术队伍和一批国际先进的现代精密仪器设备。该室具有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自然地理学硕士授予权和工程地质、地理学博士授予权,以及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该实验室是我国冻土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中心,在国际冻土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实验室于2001年3月13日首次通过国家计量认证(量认(国)字(Z2017)号)。具备岩土与工程建筑材料检测、溶液与颗粒分析的能力,向社会全面开放,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与寒区工程及材料有关的检测工作。从事检测工作八年多来,对外出具的公证数据无人投诉。2004年又取得了国家计量认证复评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二合一资质证书。2008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第三次复评。2002年荣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测量、服务”管理达标会员单位称号。同时,被铁道部指定为青藏铁路建设中材料检测定点单位。
    实验室现有在编固定创新人员43人。按职称分:正高级15人(包括院士1人);副高级15人;中级10人;初级3人。按工作性质分:研究人员27人;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1人。按知识结构分:具有博士学位3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7人;其他3人。按年龄结构分:小于30岁(含30岁的6人,占14%;31岁—45岁24人,占56%;46岁—60岁12人占28%;60岁以上1人,占2%。平均年龄40岁以下。
    实验室拥有30万元以上主要仪器设备18台(套),分布在7个检测室。室内占地面积3864平方米,其中恒温面积 1000平方米。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4项,攀登计划专题6项,973专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40多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部委重大计划项目80多项,横向协作4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其它20多项。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但解决了寒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而且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截止2009年底,发表论文共1600多篇,其中SCI收录163篇,EI收录162篇,出版专著30多部, 其中英文专著1部。给工程单位提供研究技术报告100多套。参编国家有关规范(标准)7部,获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35余项,获国家与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9项。成果应用后,为国家节约工程投资约30多亿元,新增产值8000万元。

    本实验室依托中科院寒旱所,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广纳天下贤才,联合国内外同仁针对冻土学科发展前沿和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解决国家在寒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程科学和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冻土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2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是唯一的国家级冻土工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单位。实验室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冻土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它的研究方向是土、岩等介质的冻融过程及其相关的物理、力学、化学和生物过程、特性、机理和模式,及其在工程、环境与资源上的应用。建室20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为我国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国际冻土研究前沿领域有重要影响。实验室拥有一只训练有素优秀的研究、技术队伍和一批国际先进的现代精密仪器设备。该室具有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自然地理学硕士授予权和工程地质、地理学博士授予权,以及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该实验室是我国冻土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中心,在国际冻土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Email: wgr@lzb.ac.cn,luzijian@lzb.ac.cn

电话:0931-4967653   

传真:0931-8271054



位置:

查看大图

相关文章

南大科学家发现“返老还童”因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陈熹、王延博,医学院教授方雷等人通过研究揭示了一项重大发现:年轻血液中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具有显著延长寿命、恢复整体生理功能以及逆转与年龄相关的退化变化的能力。4......

研究揭示:基因组中复杂结构变异对藏绵羊适应高原有重要贡献

日前,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近期联合西藏农牧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在藏绵羊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包含β-珠蛋白(HBB)的受选择位点。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该位点包含一段较为复杂的结构变异。这一发......

首个对叶榕完整基因组发布

本报北京4月9日电(记者杨舒)对叶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植物。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发布首个对叶榕的完整基因组,修正了此前学界对其基因组测序绘......

海鸥与丹顶鹤居然是近亲?浙大研究将改写教科书

海鸥与丹顶鹤、老鹰与猫头鹰,这几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鸟类,不久前刚认上亲。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正在组织收集世界上现生一万多种鸟类的基因组及形态信息,旨在构建起鸟类物种......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十种慢性病遗传风险估算更接近临床

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

揭秘基因组“暗物质”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在人类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不参与编码蛋白质,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是生命活动调控的......

NatureCancer:线粒体DNA突变增强免疫检查点疗法的癌症治疗效果

几十年来,我们已经知道超过50%的癌症存在体细胞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而生殖细胞中的线粒体DNA突变是人类遗传性代谢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其影响已经得到证实。然而,线粒体DNA突变在癌症中的生......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基因组精确注释新方法:增强子鉴定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