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7 00:00 原文链接: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1995年10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18年不懈的努力与发展,实验室 现已成为我国农业害虫害鼠成灾机理及其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重要的战略咨询机构。在国内乃至国际害虫害鼠成灾机理综合治理研究方 面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实验室学科特点鲜明,研究方向凝练,综合创新能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已经在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创新团队精干高效:科研队伍年龄和学位结构 合理,现有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11人,45岁以下的人员占82.8%,获博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占65.5%。1995-2009年期间,已有7人获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为国家奖获得者,3人为省部级科技顾问,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3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奖,3 人获院级优秀青年科学家奖,4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2人(次)在国际组织任职和担任国际期刊的编委。

  学科凝练、特点鲜明:实验室以解决我国重 大害虫害鼠成灾与控制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突出宏观与微观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理学、行为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从分 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层次,研究害虫害鼠种群遗传、变异与进化,阐明其对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及调节机制,揭示种群分化和暴发成灾规律, 提出害虫害鼠生态管理和无公害的控制技术与对策,全面提升我国害虫害鼠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于国家食物与生态安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出贡献。

  研究单元紧凑合理:实验室紧紧围绕分子与进 化生态学、环境胁迫与适应性、化学通讯与动植物关系、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管理和害虫害鼠控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5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现设12个研究组, 分别为进化生态学研究组、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抗性分子遗传学研究组、分子毒理学研究组、动物天然免疫研究组、昆虫病毒学研究组、昆虫行为生理学和生 物化学研究组、森林害虫化学生态研究组、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农业动物生态研究组、种群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组、经济生态学及昆虫毒理学研究组。

  创新科研能力突出:自1995年以来,承担 各级课题287项,目前主持和参加973项目、863课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部委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中国科 学院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横向及其他项目13项。有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 学术论文1086篇,其中发表在PNAS、TREE、Oecologia、Oikos等SCI源刊物上论文340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技术转让 项目14项;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纳的建议书20份。

  硬件水平过硬:实验室目前拥有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拥有30万元以上的新型大型仪器设备达到16台(套),并建成了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技术平台:化学分析技术平台、电生理学技术平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行为学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以及动物营养分析平台。

  广开合作、良性竞争:实验室本着“开放、联合、竞争”的原则,广泛吸取同行经验,努力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中国林科院等多个国内外同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

  以研究生教育为重:实验室在岗研究生导师18位,其中博士生导师13位、硕士生导师5位,现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27名。实验室不定期面向研究生展开学术交流、专场报告、仪器培训等多项活动。

      实验室以解决我国重大害虫害鼠成灾与控制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突出宏观 与微观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理学、行为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层次,研究害虫害 鼠种群遗传、变异与进化,阐明其对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及调节机制,揭示种群分化和暴发成灾规律,提出害虫害鼠生态管理和无公害的控制技术与对策,全面提升 我国害虫害鼠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于国家食物与生态安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子与进化生态学、环境胁迫与适应性、化学通讯与动植物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管理、害虫害鼠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政编码: 100101

电话: 010 64807068

传真: 010 64807099

电子邮件: ipmlab@ioz.ac.cn

网址:http://www.ipm.ioz.cas.cn/

 



位置:

查看大图

相关文章

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在团队与中山大学副教授范汉杰合作,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引发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基因编辑技术揭开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谜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与合作者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海洋硅藻对种群密度信号的感知和传递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上。陆地和海洋中的动物会通过......

我国学者研制出适用于可穿戴集成电路的三维液体二极管

图(a)基于三维液体二极管的柔性透气集成电路原理示意图;(b)三维液体二极管的流体动力学仿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22002)等资助下,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副教授团队在柔性、透气可穿戴集......

海洋牧场巨无霸“恒燚一号”平安出运

4月3日,在海巡船的护航下,巨型驳船“黄船030”轮装载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在广东惠来前詹港区安全出港,驶往湛江东海岛海洋牧场规划海域进行安装使用,这标志粤东地区先进海工制造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海......

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湖沼与海洋》。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中。然而,目前......

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

3月21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国家海洋信......

直击3·15|岛津为预制菜品质安全保驾护航

刚刚结束的315晚会曝光了个别企业采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制作预制菜梅菜扣肉,现场触目惊心。槽头肉因为含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属于猪肉中必须进行严格“整修”的部分。这一事件,无疑又将预制菜推向......

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

生态环境部:1月全国339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8.5%

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向媒体公布了2024年1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情况1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8.5%,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

又又又胖了?节后这样吃 给肠胃“放个假”

春节假期结束,许多人打破了原有的睡眠、饮食规律,存在熬夜、暴饮暴食等情况,可能会造成假后睡眠紊乱、肠胃紊乱、疲劳焦虑等症状。为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提醒:假期出行返程归来后要加强健康监测。节后要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