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李兰娟院士国际期刊连发两项基因组测序成果

浙江大学的李兰娟(Lanjuan Li)院士是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其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40多年。她不仅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创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 型肝炎曾获得重大突破。还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近日,李兰娟院士课题组宣布她们不仅对分离自脑脊液的耐药山羊葡萄球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还首次获得了从酵母中提取出的面包乳杆菌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两篇研究论文发布在《Genome Announc》杂志上。 Whole-Genome Sequ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caprae Strain 9557, Isolated from Cerebrospinal Fluid 山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rae)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的一员......阅读全文

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原核的蓝藻和真核植物(包括其他藻类)中的叶绿体,都同样进行放氧的光合作用,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能源和原料。对叶绿体和蓝藻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分析,证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蓝藻祖先的内共生。这使蓝藻在20多年来已成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  蓝藻基因组的

茄子基因组研究迈入高清时代

   10月31日,由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王益奎领衔的研究团队,于生物学论文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在线发布了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茄子基因组序列。该团队采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Dovetail Hi-C建库技术与HiRise组装算法,获得了目前连续性最好的茄科作物基因组,标志着茄子基

-Nature:基因组研究探秘膀胱癌

  日前,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报告称,他们确定了一种主要的膀胱癌形式的新潜在治疗靶点,其中包括疾病中遭到破坏的一些重要基因和信号通路。   此外,他们还发现,在分子水

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原核的蓝藻和真核植物(包括其他藻类)中的叶绿体,都同样进行放氧的光合作用,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能源和原料。对叶绿体和蓝藻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分析,证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蓝藻祖先的内共生。这使蓝藻在20多年来已成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蓝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

《Nature-Genetics》:癌症的基因组结构研究

  癌症的基因组结构研究发表《Nature Genetics》  B细胞通过一系列精心控制的染色体重排和“良好”突变产生抗体,这些突变使细胞能够产生大量不同的抗体。“尽管变化对产生大量多样的抗体至关重要,但仍有可能发生‘坏’突变并导致B细胞源性癌症,”研究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医师和外科医生学院微

基因组学:-跨越癌症研究国界

  1982年11月,在尼日利亚海军医院外足球场上踢球的一名军官,突然摔倒死亡。这名男子被带到急诊室时,当时还是一个新人的 Olufunmilayo Funmi Olopade医生正在值班。“我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他死亡,这让我感到震惊,从那时开始我意识到,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理解和帮助人们。”Ol

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原核的蓝藻和真核植物(包括其他藻类)中的叶绿体,都同样进行放氧的光合作用,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能源和原料。对叶绿体和蓝藻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分析,证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蓝藻祖先的内共生。这使蓝藻在20多年来已成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蓝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

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指南(三)

  今年九月,对于基因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月份,因为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院(NHGRI)资助的ENCODE项目在 Nature,Genome Biology,Genome Research等杂志上公布了三十多份论文,还有在Science,Cell,以及the Journal

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原核的蓝藻和真核植物(包括其他藻类)中的叶绿体,都同样进行放氧的光合作用,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能源和原料。对叶绿体和蓝藻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分析,证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蓝藻祖先的内共生。这使蓝藻在20多年来已成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物种的遗传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本文综述了2017年度主要农作物基因组

Nature发布轮虫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有一群动物放弃了性,但却在进化过程中生成了460多种物种。本周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蛭形轮虫(bdelloid rotifer)全基因组的研究论文,为揭示这一进化机制减少了些许神秘。   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David Mark Wel

茄子基因组研究迈入高清时代

  10月31日,由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王益奎领衔的研究团队,于生物学论文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在线发布了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茄子基因组序列。该团队采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Dovetail Hi-C建库技术与HiRise组装算法,获得了目前连续性最好的茄科作物基因组,标志着茄子基因

基因组研究显示:猪与人“如此相似”

  通过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猪基因组研究,科学家发现猪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容易被食物诱惑和驯化,这些特征都与人类非常相似。而且,猪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与很多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异。这一成果近日刊登在了《自然》杂志上。   在奥威尔的经典小说《动物庄园》中,猪和人类几乎一模一样。根据上述研究,《动

基因组所发布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开放平台EWAS-Open-Platform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开发的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资源开放平台EWAS Open Platform上线。相关研究成果以EWAS Open Platform: integrated data, knowledge and toolkit

研究发现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起始于父源基因组

  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可及性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等,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质表观修饰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在受精后的早期胚胎里,来自精子的父源染色质和来自卵细胞的母源染色质会经历剧烈的表观遗传修饰重编程,最终达到两者类似的模式。人类胚胎的合子基因

基因组研究发现结肠癌发病机理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因组序列分析项目负责人中川英刀和兵库县医科大学教授池内浩基的联合研究小组,对炎症性肠疾病转化结肠癌患者的全基因组进行解析,发现了结肠癌发病机理。该研究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美国《Oncotarget》科学杂志上。 图片来源源于网络   在日本,溃疡性大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

Science:宏基因组研究挑战DNA编码规则

  人们一直认为DNA编码的指令是所有生命通用的,例外情况极少。但本期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又一次打破了既定的规则。  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的Edward Rubin领导研究团队,获得来自1776种环境(包括17个人体区域)的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以便在其中寻找重编

基因组研究让水稻育种走向精准设计

  由中国主导的国际间科研大协作项目“3000份水稻基因组研究”26日结出硕果——北京时间当日凌晨1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式发表《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

大型研究为癌症基因组分析奠定基础

  12月9日,国际癌症基因组协会(ICGC)在著名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一篇令人瞠目的文章,它为即将到来的癌症基因组学研究时代,奠定了基础。该项目,是由Centro Nacional de Analisis Genómico (CNAG-CRG)和German

基因组研究揭示人类大迁移之谜

  《自然》日前发表的3篇论文报告了来自全球逾280个不同群体的个体高质量基因组。3项研究描述了通常研究覆盖不足的区域的基因多样性,共同为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大迁移提供了新的认知。  人类种群由演化摇篮非洲向欧洲、亚洲和大洋洲扩张的时间和路线广受热议。一些模型显示,现今所有非非洲人的祖先都可追溯至单一

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研究取得进展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减产可达30%,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及种植品种单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致使植物病害更加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全球和我国粮食安全。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策略

Cell发布突破性基因组研究技术

  来自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可以提供真核生物基因组的详细三维(3-D)图像,这有可能帮助科学家们解答一些有关染色质结构的关键问题。在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这一称作为Micro-C的新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核小体分辨率来分析染色体折叠,填补了以往一些

古基因组研究引发伦理学激辩

来自克洛维斯文化的人类使用的工具是非常有特色的石制矛头和杆状的骨头器具。   约1.26万年前,一名男婴的遗骸按宗教仪式被葬在美国蒙大拿州。如今,这副遗骸揭秘了一支美洲最早人群,即克洛维斯文化的起源。   对这名男婴的基因组测序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研究表明,如今跨越南北美洲的

蠕虫基因组研究发现潜在药物靶点

  研究人员在对一种特殊的寄生性蠕虫的基因组研究后发现决定其抗药性的基因。他们定位了捻转血矛线虫相关基因并确定了五种其生存必须的酶。其中有两种已经被用作药物靶点,另外三种有希望用于开发新的抗寄生虫药物。

基因组研究发现结肠癌发病机理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因组序列分析项目负责人中川英刀和兵库县医科大学教授池内浩基的联合研究小组,对炎症性肠疾病转化结肠癌患者的全基因组进行解析,发现了结肠癌发病机理。该研究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美国《Oncotarget》科学杂志上。  在日本,溃疡性大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疾病患者近年来数量激增,目

基因组学推进肿瘤研究未来发展

  ——访亿明达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约翰·莱特  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  癌症通常按照形态进行分类,这指的是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内容。“如今,癌症分类依据已经开始从形态特征转变为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的主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因组研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垃圾DNA”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DNA来说,仅有不到5%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DNA转录成RNA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RNA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垃圾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垃圾DNA”的重要性才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Nature:最大规模基因组分析研究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完成了对所有生命形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因组分析研究。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绘制出了真核基因的进化史,提供了有关最早期生命形式进化机制的一些新见解。  这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是建立在著名古生物学家Stephen Jay Gould的研究工作基础之上,Gou

人体肠道细菌基因组集研究成果

2019年2月5日上午,深圳华大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旗下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关于人体肠道细菌基因组集(Culturable GenomeReference, CGR)研究成果。该研究提供了1500多条高质量的人体肠道细菌基因组,为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提供了大量全新的参考基因组数据,同时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垃圾-DNA”-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 DNA 来说,仅有不到 5% 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 DNA 转录成 RNA 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 RNA 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 “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 “垃圾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