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温室气体转化成燃料成可再生能源研究热点

Stuart Licht设计了最终循环机。他和同事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实验室建造的这个太阳能反应堆,可以借用太阳光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化石能源氧化后的副产物——再一次转化成燃料。这中间有几个步骤:这一反应过程中需要用到水,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分解物可以与液态烃燃料相混合。可以说,Licht的装置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转化装置。 事实上,Licht的方法只是全球各个实验室利用太阳能技术进行二氧化碳转化的一个案例。这些技术代表了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够绕开化石能源,从太阳光、空气和水中生成交通运输所需的燃料,从而在此过程中,摆脱掉人类因为依赖化石能源而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现在,这些技术尚未对石油行业形成威胁。在Licht的设计中,部分反应堆的温度高达1000℃,这一高温需要特殊材料盛放相关构件。其他的研究人员也在探索各种备选方案,研发可以利用太阳光或是其他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进行相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或......阅读全文

谈让你“高攀不起”的那些国产SCI期刊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恐怕说的就是国产SCI期刊吧。这些高质量期刊发展迅速,大有今天你爱答不理,明天就百投不中的趋势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年《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超过13。《National Science Re

非洲沙漠的“巫婆圆环”之谜解析

图1.  Yvette Naudè及其同事们在纳米比亚的巫婆圆环处取样。 自然界的奇幻现象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寻找其成因。对于非洲纳米比亚沙漠中的的巫婆圆环,如今,科学家们已能运用先进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了合理的科学解释。 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共和国,大部分的土地

地板上掉了一些微小的汞珠应如何处理?

我在化学所那会儿,期刊编辑部一个老编辑用的水银式血压计橡胶管老化开裂,于是让我们处理一下水银……<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e0feeddefd3948947ea386824d43ad1_hd.jpg" data-raww

低碳名词详解

 低碳名词解释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

姚建年院士:中国化学给世界带来诸多惊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建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与国内各行各业一样,我国的化学科学研究获得了全方位发展,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应用基础研究还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

铬酸铋可增强光催化性能与深度矿化污染物能力

  光催化技术能够利用太阳能进行化学燃料合成与环境修复,已经被认为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途径。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太阳光以获得足够高的效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光催化剂能带的减小还会削弱其氧化还原的驱动力,尤其是,水氧化和污染物降解反应,因为这些反应往往涉及复杂的多个电子过程。因

2014年世界能源环保科技发展回顾

  美 国  新型电池研究获得突破;证明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比燃料吸收的多。  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直接以生物质为原料的低温燃料电池,借助太阳能或废热即能将稻草、锯末和藻类甚至有机肥料转化为电能,能量密度比基于纤维素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高近百倍。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开发出一种主要原料是普通沙子的新

大连化物所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新进展

  因为世界范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近年来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和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的重视。光催化分解水被认为是化学科学领域“圣杯”式的难题,一旦取得突破,有望影响世界能源格局。   李灿院士领导的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太阳能部研究团队长期从事人工光合成太阳燃料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

第十届中科院杰出青年终评推荐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发京党字〔2009〕128号)文件规定,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评选程序性评审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进行,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及评选程序邀请相关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选出了30位候选人进入最终的评选。   现

美合成“人造森林”纳米系统

  就在媒体大肆喧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达到300万年来最高值的当下,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纳米快报》上报告说,他们在开发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首个全集成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持该项研究的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化学家杨培栋(音译)

美研发出首个全集成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系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7日(北京时间)报道,就在媒体大肆喧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达到300万年来最高值的当下,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纳米快报》上报告说,他们在开发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首个全集成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持该项研究

日常生活中对紫外线的认识

 1、什么是紫外线(UV)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nm米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线光源有多种气体的电弧(如低压汞弧、高压汞弧),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荧光作用强,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

8个月8篇Science/Nature,这个材料成“当红小生”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不断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推向研究前沿。今年以来,Science/Nature已刊发十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光伏有关成果8项。特此,小编将其汇编整理,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1. Nature : 23.3%!22.7%认证效率,P3HT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韩国化学技

合肥研究院基于金属/半导体设计取得光解水制氢新进展

  目前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发展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目标,利用太阳能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有望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兴友领导的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琛课题组合作,在金属/半导体光催化纳米

利用病毒从水中分离出氢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病毒将氢从水中分离出来,在将水变成氢燃料的漫漫征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化学家安琪拉·贝尔彻领导的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人工光合研究项目取得新进展:太阳光下全分解水

   8月20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李灿院士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陈钧研究员负责的人工光合研究项目取得新进展:将自然光合作用酶PSII和人工半导体纳米光催化剂自组装构建了太阳能光催化全分解水杂化体系,实现了太阳光下的全分解水反应(即:2H2O®O2+2H2)

太阳光一照,就能得到氟烯丙基化产物

  “通过我们的方法,室温下,只要将底物及光催化剂溶解在溶剂当中,太阳光下照射搅拌就可以获得我们所需的氟烯丙基化产物。”刘海东博士说,这种方法也更加绿色环保,为有机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将来有望在抗肿瘤药物及杀虫剂的研制方面得到应用。日前,南京工业大学冯超教授课题组的这一成果发表在国

质检总局公布271项国家标准(09年第1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   Announcement of Newly Approved National Standards of P.R.China   2009年第12号(总第152号)   2009年11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271项国家标准,现予以公布,

Nature:出乎意料的致癌因素

  由麻省总医院皮肤生物学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等多处研究结构组成的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红发白种人患上黑色素瘤的高风险机制可能不只是由于缺乏针对紫外线(UV)辐射的保护措施,而是此类人群主要包含的皮肤色素类型本身也许就会促进黑色素瘤的发展,这颇为令人意外。   文章的通讯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一、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

垂死恒星周围行星或存地外生命【组图】

这张艺术概念图显示的是围绕一颗白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可能的样子。最新研究称,利用太空望远镜更容易在这种行星上发现生命迹象。 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片显示的是一颗恒星正在摆脱它的外层,这些物质在它周围形成一个茧状物。内核形成的白矮星是图片中间的一个白点。  

大连化物所极性诱导的空间电荷分离促进光催化全分解水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李灿、研究员李仁贵等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闫建昌团队合作,在人工光合成体系光生电荷分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极性诱导的表面电场有效促进了光生电荷的空间分离,并大幅提升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活性。  除了晶体形貌和晶面可以被用来调控

空气污染物大盘点:呼吸新鲜空气也有潜在危险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每一个人都清楚,大都市里的空气受到了污染,但科学家认为,非都市区的空气质量不一定更好,哪怕是简单的呼吸,都有潜在的危险。最近臭氧又进入这个黑名单。现在,当你在暴风雨过后准备呼吸新鲜空气,请三思而后行。下面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悬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一、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

10月13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封面故事:  冰层消退与北极科研条件的变化  北极的冰在融化,过去很多关于应该怎样在北极圈内进行科研工作的假设也随之消失了。在本期的一系列News Features和Comment文章中,我们对北极科研状况的变化以及冰层消退所产生的政治及环境后果进行解读。  海水来自哪里  地球

Nature:首次!叶绿素合成关键酶三维结构被解析

  10月23日,《自然》(Nature)在线发表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三维结构解析论文,该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共同完成。该研究首次解析了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光依赖型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LPOR)的三维晶体结构,揭开了光合作用终极能量来源

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候选人揭晓!屠呦呦、陈薇等人入选

  近日,“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候选名单正式出炉,推选委员会从82名有效候选人物中评选出20名,其中生物医药领域包括了中国干细胞领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员、不久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研究员、领导我国在境外进行疫苗临床研究实现“零突破”的陈薇研究员等。20名候选人具体名单如下:

李灿院士团队揭示等离激元光催化剂电荷分离偏振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灿,研究员范峰滔团队在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界面电荷分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催化位点的电荷浓度与偏振角度的定量关系。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场局域效应等,在分析科学、纳米材料、光

外星生命生化机理推测:细胞液或为碳氢化合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德克-舒尔茨-马库什预言,在茫茫宇宙中或许还存在着其它生命体。通过分析地球上已知的、最为极端的生命形式以及火星和土卫六上的环境,舒尔茨-马库什对其它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体的样貌和生化机理进行了大胆假想猜测。他推测,火星生命体的细胞内液体是水和过氧化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