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当公众遇到引力波:科学的“身段”还能更低点吗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艰涩难懂的理论物理学没有预兆地高调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还不知道发生在13亿光年远处那两个黑洞纠缠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博、微信公号、网站、传统纸媒都在以各种形式推送着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某科普网站的相关文章阅读量几天时间就突破了200万,一夜之间,似乎只要被这“时空涟漪”波及到,人人都成了忠实的“科学迷”。 这种盛况让做科研工作,尤其是搞基础研究的专业人士大呼意外。“虽然近几年科学新闻比以往被关注得更多,但在社会中依然不是主流。这从近年来基础学科专业招生比较困难也可以看出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础科学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不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职业情怀。” 的确,对于这次“引力波”新闻,图文、漫画、视频……不论科普达人们用哪种手段进行解读,大部分读者看后的反应还是不明觉厉,看个热闹。“我们整个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阅读全文

网闻问切:穿防辐射服防引力波是个笑话

  “网闻”回放  引力波这个原本属于科学界的名词近日成了网络热词,因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些不良商家也借助这一概念在网络上进行炒作——在知名的网购网站以“引力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一款孕妇防辐射服,品名中含有“防引力波放射”的关键词。而在微博、论坛上,也有人宣称“引力波现

穿越时空:除了引力波,还有信念

   2月11日,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记者会宣布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图为技术人员在关闭舱门抽制真空前检查光学部件。  13亿年前,两个恒星量级黑洞撞到了一起。  大约3倍于太阳质量的物质,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被转化为引力波。这在

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宇宙喷泉”首次证实

  据美国太空网、福布斯新闻网日前消息,在包括中国3座望远镜在内的全球32座望远镜通力合作下,科学家首次证明双中子星并合会产生接近光速的喷流。这正是2017年曾让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那对1.3亿光年外的“明星”双中子星。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2017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

5部委出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创新科学研究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

五部委权威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引力波信号对爱因斯坦弱等效原理进行高精度检验

  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正式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自此引力波研究宇宙的窗口被正式打开。这一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对整个天文学领域乃至基础物理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已经开始利用这个全新的窗口来研究宇宙。  物理学期刊《物

印度加入寻找引力波大军

  2月5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查谟市召开的印度科学大会上宣布,印度希望在探测引力波的国际合作中扮演东道主的角色,即让一个关键设施落户印度。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由复杂的光学干涉仪组成,这些设备分别坐落在相隔 3000千米的不同地区,诸如美国华盛顿州汉福德市、华盛顿市、新泽

白春礼深入西藏阿里考察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一行启动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装置建设工作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量子卫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礼与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讨 3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实地调研了海拔超过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

《科学》称11年探测未发现引力波存在直接证据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中的引力波概念已有100年了,但一项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帕克斯望远镜执行了11年的搜索并未发现引力波,这为人类深入理解星系和黑洞带来深深的疑虑。 引力波就像是时空的涟漪,带有强大的吸引力,科学家认为它能携带信息,允许我们回溯宇宙起源

空间引力波探测: 在太空中捕捉引力波“音符”

  日前,一条有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据欧洲太空局(以下简称欧空局)官网报道,其下属科学项目委员会在6月20日举行的会议中一致决定,将探测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正式确定为欧空局第三大型空间任务(L3)。根据时间表,LISA将在2034年开始从空中探测引力波。  事实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1月)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五花八门的引力波探测器中,为什么是LIGO笑到了最后?

  从2015年9月至今,“引力波之发现”的消息像一只调皮的幽灵,以形形色色的版本穿梭于天文和物理学界,它时隐时现,像剂量不断增强的兴奋剂,一次次激起人们的窥探欲。在北京时间2月11日晚11点30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探测引力波的研究进展进行报告。LIGO科学合作组织面向全社会宣布,LI

基金委:引力波研究获高额科学基金

   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2016年项目资助进展。三十年来,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格局更加合理,规章制度更加健全,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科学基金还有哪些良苦用心?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引力波探测将推进黑洞和宇宙学研究

  “此次美国科学家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一方面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引力波天文学。”2月14日,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施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集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投入加大项目增多:国际科研合作,中国争取领舞

   几天来,发现引力波的热度还在持续,除了对成果本身的关注和讨论,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的参与也使得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的话题成为科技界与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次合作中,清华大学团队有何收获?我们如何更好地参与到重大科技项目的国际合作中?从参与者到主导者,我们还要迈过哪些坎儿?  重大科

从“诺贝尔哥”说起:让公民科学取代“民科”

  自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以来,“诺贝尔哥”郭英森的视频和一篇“下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无情打压”为题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病毒式的传播。文章为郭英森的学问大声叫好,称应该为嘲讽、忽略郭英森首提“引力波”而向他道歉。  对此,专家们指出,尽管应当从人格上尊重像郭英森一样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但“民科

引力波探测,中国没有缺位

近日央视首次揭秘了我国引力波探测计划,这一神秘研究再度走入国人视线。 谈到引力波,很多人的问题从“引力波是什么”,变成了“诺奖已被国外摘得,我们为什么还要探测引力波?” “发现引力波只是开始,引力波研究还有一大波‘诺奖’在等着被摘取。”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我国目前唯一的引力实验研究基地—

欧航局成功验证引力波太空探测技术

  总部位于巴黎的欧洲航天局7日宣布,数月前发射升空的“LISA探路者”探测器,已成功验证了在太空探测引力波的关键技术。  去年12月3日,作为欧航局引力波太空探测计划的前期任务,“LISA探路者”探测器由一枚“织女星”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今年1月底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目标轨道,围绕太阳和地

Nature: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事件|CRISPR技术=贺建奎?

  临近2019末,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Nature 杂志列出了近十年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事件,CRISPR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引力波的发现、量子计算、全球变暖等事件入选。  科技创新始终引领着社会和经济转型。在过去的这十年中,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  在21世纪的第

慧眼卫星成功进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轨实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开展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公里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已于8月21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正式刊出。  2017年6月15日

刘延东考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基地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的陪同下,来到海拔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基地,并实地考察了海拔5250米的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平台建设现场。随后,刘延东听取了相关创新成果汇报,并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及研究所负责人

210亿欧元的大手笔:CERN拟建史上最强大对撞机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公布了建造新型加速器的大胆设想。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全长27 km,而最新拟建的加速器长度为LHC的近4倍,能量更是高达LHC的6倍。未来环形对撞机的效果图。来源:CERN  坐落于瑞士

人民日报:科技创新,谁行谁上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由百度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其他共建单位一起,推动我国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产学研标用全面发展。  对这样的“殊荣”和责任,新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评价,“我们感到非常荣幸,百度有机会作为牵头者,来筹建中国自己的

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谈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这是“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

科技部部长万钢:四项举措“强基础” 提升原始创新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2月24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是一个国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应该从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强化前瞻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和加强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强基础”。  万钢当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当中,有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 激励成果转化政策发布在即

  2月24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十二五”以来,我国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国围绕资源配置、计划管理等科技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尽可能提高基础研究投入  万钢说,经过五年积累,我国科技创新加速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增加

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预计达1.43万亿元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预计达到1.43万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题为“科技改革与创新发展”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计划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重大举措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持续努力,

物理研究所工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125周年纪念论文集

  2018年1月,为庆祝“物理评论”系列期刊诞生125周年,美国物理学会(APS)制作了125周年纪念论文集。该论文集共收录了49项对物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包括密立根油滴实验、康普顿散射、EPR佯谬、发现核磁共振、杨-米尔斯场论、宇称不守恒、BCS超导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希格斯玻色子、氦3超流

《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8》出版发行

  2018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系统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研究组完成的《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8》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  《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8》从主要科技领域中选取了科学与工程计算、引力波研究、虚拟现实研究、石墨烯防腐涂料、磁约束核聚变、生物成像技术、人类微生物

量子互联网六阶段发展路线图出炉

  利用量子物理学独特效应的量子互联网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经典互联网大相径庭,全世界有很多研究小组正致力于构建先进的量子互联网。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量子研究团队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份报告,也可以说是一张路线图,阐述了量子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应用领域。  他们认为,量子互联网尽管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