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呼吸”二氧化碳充电又快又安全

近日,南开大学陈军教授团队在利用CO2呼吸的室温可充钠—二氧化碳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可呼吸”电池的初级版本是锂—氧气电池,它以金属锂作负极,正极为由碳、贵金属或过渡金属氧化物等构成的空气电极,放电时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充电时再放出氧气,因此被誉为“可呼吸”电池。陈军课题组在之前锂—氧气电池研究的基础上,此次成功研发出钠—二氧化碳电池,不仅原料丰富、制备方便,而且增加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陈军课题组在钠—二氧化碳电池的研究中,通过理论计算发现Na—CO2电池体系具有高达1100Wh/kg的理论比能量,且Na—CO2电池比Li—CO2等其他金属——二氧化碳电池更容易实现可逆充放电反应,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充电时放出二氧化碳,被称为可呼吸钠—二氧化碳电池。该研究以钠金属片为负极,四甘醇二甲醚处理过的多壁碳纳米管为正极,构架了一个具有优异性能的Na—CO2电池。 正极方面,使用化学......阅读全文

德国应用化学:国家纳米中心构建基于DNA纳米机器的基因编辑递送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课题组在利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DNA Origami-Based Gene Editing System for Efficient Gene Therapy in Vivo为题,发表在

中国科大与长春应化所共建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揭牌成立

  为深化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促进科教资源共享,贯彻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8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签约揭牌仪式在长春应化所举行。  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包信和与长春应化所所长

德国应用化学:大连化物所开发高水热稳定性Pd基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李为臻、乔波涛和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合作,在高稳定Pd基甲烷燃烧催化剂制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以镁铝尖晶石(MgAl2O4)为载体,通过添加非还原性氧化物(Al2O3、ZrO2、SiO2)抑制Pd的过度氧化,实现Pd纳米粒

福州大学龙金林研究员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研究成果

  最近,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龙金林研究员与比利时鲁汶大学Maarten教授合作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新型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光合成体系,在可见光照波段实现了高效的产氢活性。该体系由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覆盖的Pt纳米颗粒和亲水性TP-COFs通过静电自组装方式制备,制

双喜临门!侯贤灯吴鹏团队研究成果刊登《德国应用化学》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侯贤灯教授和吴鹏教授团队分别发表的2篇高水平文章刊登在《德国应用化学》(德国应用化学)。侯贤灯教授团队发表的文章题目是“Low power, low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induced

哈工大:开发出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李英宣课题组开发出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以《在铂负载镍基金属有机框架上运用双活性位点协同作用 实现热辅助红外光催化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该串联催化方案减少了二氧化碳分离、储存、运输和捕获介质再

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被开发,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李英宣课题组开发出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以《在铂负载镍基金属有机框架上运用双活性位点协同作用 实现热辅助红外光催化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该串联催化方案减少了二氧化碳分离、储存、运输和捕获介质再

德国研究人员用二氧化碳造甲醇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视为全球变暖的“元凶”。但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在一种金属催化剂的帮助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生成有工业用途的甲醇。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清洁的液体燃料,被广泛用于医药、农药、燃料等领域。目前,工业生产甲醇主要由氢气和一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多相催化下

周其凤院士履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副主席

  新年伊始,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周其凤院士正式履职IUPAC副主席,任期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周其凤院士在2015年8月韩国釜山举行的第48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会会议(Council Meeting)上,以117票高票当选。这是该组织自1919年成立以来,首

二氧化碳基塑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验收

  近日,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同时,基于该项目的万吨级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完成3万吨/年生产线工艺包的设计。   据介绍,二氧化碳基塑料是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为主要

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有了雏形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周震教授课题组发现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这种电池以石墨烯用作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空气电极,以金属锂作负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可充电锂二氧化碳电池的构想迸发于课题组成员苏利伟博士三年前的一次实验。他发现,碳酸盐做锂离子电池负极储锂容量异常高,且在反应过程中产生

我国学者研发出可捕集二氧化碳的新型吸附剂

  从南京工业大学了解到,该校刘晓勤、孙林兵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智能吸附剂,实现了对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可控式捕集,有望大幅降低工业过程中气体分离的能耗。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据论文第一作者、南工大博士生江耀介绍,在工业上的吸附分离操作中,传统吸附剂通常需要在变

科学家借助计算机建模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新材料

  俄罗斯萨马拉技术大学与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创建了一个能够计算材料特性的平台,开发出捕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一氧化碳、生产发动机燃料、润滑油和酒精的技术。开发的材料基于一种光敏分子——卟啉,这种分子能够加速二氧化碳转化反应,过渡金属原子添加可增加材料的稳定性。开发的材料多

研究实现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

  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和研究员王集杰等在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了ZnZrOx/SSZ-13串联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到低碳烯烃的高选择性生成,其低碳烯烃选择性接近90%,其中丙烯选择性达到52%。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李灿团队长期致力于人

电池“呼吸”二氧化碳-充电又快又安全

  近日,南开大学陈军教授团队在利用CO2呼吸的室温可充钠—二氧化碳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可呼吸”电池的初级版本是锂—氧气电池,它以金属锂作负极,正极为由碳、贵金属或过渡金属氧化物等构成的空气电极,放电时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充电时再放出氧气,因此被誉为“可

结晶化为碳捕捉提供新选择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通过结晶化捕捉二氧化碳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极高温等条件,并可循环利用材料,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碳捕捉技术实用化。  碳捕捉是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去除的一类技术,目前还很不成熟。二氧化碳被某些化合物吸收后,还需要将其再释放出来,以气体形式通过管道输送,进而被深

研究实现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6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和研究员王集杰等在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了ZnZrOx/SSZ-13串联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到低碳烯烃的高选择性生成

氧化铝负载的铁基化合物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

  将二氧化碳(CO2)还原为甲酸(HCOOH)等可运输燃料是解决能源和碳资源短缺以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为此,科学家们开发了由光吸收基质(即光敏剂)和催化剂组成的光催化系统,并寻找合适且高效的催化剂。此前已探索的催化剂包括钴、锰、镍和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MOF) ,

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消息,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验收,而该所已建成万吨级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并完成3万吨/年生产线工艺包的设计。  二氧化碳基塑料是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为主要原料,经化学方法制得的绿色高分子材料,既可高效利用二氧化

二氧化碳变身可降解塑料望用于一次性医疗包装

  日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验收,同时该所已建成万吨级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并完成3万吨/年生产线工艺包的设计。   二氧化碳基塑料是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为主要原料,经化学方法制得的绿色高分子材料,既可高效利用二氧

我所实现串联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甲烷

  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国雄研究员与包信和院士团队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实现了非铜基催化剂上串联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甲烷,为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制碳氢化合物提供了新策略。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利用清洁电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化学品和燃料,被认为是一种能同时实现

科学家制备出效率达93%电还原二氧化碳催化剂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杰教授课题组,利用不同镍含量掺杂的二硫化锡纳米片作为催化剂,实现高效电还原二氧化碳到甲酸和一氧化碳。这种镍掺杂的二硫化锡纳米片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

大连化物所实现串联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甲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汪国雄与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实现非铜基催化剂上串联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甲烷,为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制碳氢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利用清洁电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化学品和燃

二氧化碳培养箱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

二氧化碳浓度可以通过红外传感器(IR)或热导传感器(TC)进行测量。两种传感器各有优缺点。 热导传感器监控CO2浓度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对内腔空气热导率的连续测量,输入CO2气体的低热导率会使腔内空气的热导率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与CO2浓度直接成正比的电信号。TC控制系统的一个缺点就是箱内温度和相

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方式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1. 两种控制系统:红外传感器(IR)或热导传感器(TCD)进行测量。两种传感器都是准确的,但都各有优缺点。热导传感器监控CO2浓度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对内腔空气热导率的连续测量,输入CO2气体的低热导率会使腔内空气的热导率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与CO2浓度直接成正比的电信号。红外传

二氧化碳培养箱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

二氧化碳浓度可以通过红外传感器(IR)或热导传感器(TC)进行测量。两种传感器各有优缺点。 热导传感器监控CO2浓度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对内腔空气热导率的连续测量,输入CO2气体的低热导率会使腔内空气的热导率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与CO2浓度直接成正比的电信号。TC控制系统的一个缺点就是箱内温度和相

Angewandte-Chemie:二氧化碳直接生产甲醇可行性遭质疑

  新加坡国立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研究所不久前在著名专业杂志《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论文称,该所研发了一种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甲醇燃料的工艺。因这项工艺探寻了一条同时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的途径而备受关注,但德国专家质疑该技术的可行性。   据新加坡国立生物技术和

二氧化碳发生器各种二氧化碳补充方法比较

特点:只需碳铵,不用硫酸,A: CO2是光合作用的碳源。试验研究表明:如果把CO2浓度从大气的浓度(300PPM左右)提高到1000PPM,植物的光合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而如果把CO2浓度降低到50PPM,光合作用因缺乏原料而停止。CO2浓度在100-2000PPM内,作物产量随CO2浓度增加而提高

长春应化所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挥在二氧化碳基塑料研发上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获新进展。5月25日,该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了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同时已建成万吨级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并完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成IUPAC物理吸附新项目部主席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径分布是多孔材料和粉体表征的必要手段,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会(IUPAC)于1985年公布了表征标准(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ol. 57, issue 4, 603–619 [1985],由K.S.W. Sing, D.H. Ever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