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侠: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家》杂志发表长篇文章,讨论科学研究投资的回报率问题。文章指出,虽然精确地计算回报率非常困难,但是为了增强公众和政府投资科研的决心,继续追加科研投资,努力构建经济回报衡量标准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网》2007年7月17日)。笔者手上正好有一篇类似的文章——《R&D与经济增长——警告性的想法》,作者是William A .Niskanen。结合这两篇文章,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深思:其一,科研投入一定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吗?其二,科研投入的回报一定要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回报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当前科研投入回报的预设基础是有问题的。我们想当然地把科研活动简单地等同于一种经济行为,由此,自然联想到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推论。问题是,科研活动与市场的经济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可以把科研活动分为4个测度阶段,即直接产出、中间产出、最终阶段前产出和最终产出,这里仅就直接产出进行一些分析。它包括书面产出,如论文、专利等,......阅读全文

李侠: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家》杂志发表长篇文章,讨论科学研究投资的回报率问题。文章指出,虽然精确地计算回报率非常困难,但是为了增强公众和政府投资科研的决心,继续追加科研投资,努力构建经济回报衡量标准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网》2007年7月17日)。笔者手上正好有一篇类似的文章——《R&D与经济增长——警告性

李侠:信任稀缺背景下的“打折科研”

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显示,中央本级科技支出至2014年底在财政部累计结转426亿元,超过一半结转5年以上,再次把经费划拨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承担过课题的科研人员对此应深有感触,这些宝贵的基金就这样在远离科研前线的地方毫无作为地“沉睡

李侠:透视中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

时间割据状态下的身份错位  ■ 之所以会形成制度惰性,是因为任何制度都是生产性的,它再生产着权力关系与遵从模式。  ■ 科研体制中传递机制的日趋复杂,其背后也反映了制度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在这种扭曲的契约中,无形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近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但

李侠: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科研奖励系统

近日看到报道:“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浩在导师刘克峰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最近为《美国科学院会刊》(PNAS)所接受。据了解,这将是建国后中国高校首次在《美国科学院会刊》上刊登数学论文”(科学网,2007年8月1日)。高兴之余,不禁想知道:这项研究是否得到相关资助?查阅各种介绍材料均未提及,我愿

李侠:短视的偏见

  见到又有人在谈论读书无用论的老话题,恍然发觉这30年间,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几乎毫无进步可言,每隔一段时期,老调就会沉渣泛起。究其原因,无非是当拥有知识所获得的荣誉与收益在遭遇社会整体知识水准快速提升的对照中,原有的差距开始缩小,甚至出现落差,一些人开始感到失落了,然后就有各种版本的读书无

李侠:警惕科研基金运行中的两大毒瘤

最近,在指导研究生做科技政策绩效分析时,突然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投入每年都在快速增加,然而科技共同体对此依然不满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换言之,我们真的有这么多投入吗?按照人均R&D经费统计指标显示:2004年人均17.1万元/年,2005年人均17.9万元/年。可是,在高校与科

李侠:“穷科学”奔“小康”

   “研发投入还要大方一点!”澎湃新闻最近发表社论,从宏观层面对国内外的研发投入情况作了一次扫描,并委婉地提出上述观点。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仅就经费投入而言,要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与持续支持,当下亟待厘清中国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否则,加大投入的诉求

李侠:我们为何要尊重权威

   ■既然专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大作用,专家的行为就应该受到有效约束,否则就会出现很难处理的“知识暴利”。   ■提醒那些忙于交易的权威,人们之所以尊重权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伟大,更多地是为了维护那条历史久远并有些脆弱的“承诺—信任”之链,因为这条链事关每个人

李侠:后诺奖时代的生存

   每年十月的“诺奖季”,都像是一场“狂欢”。然而“狂欢”过后,难免有五味杂陈之感。联想到最近一段时期,国内几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相继离世,其所释放的信号让人心忧: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基础条件改善乏力的背景下,过度激励的政策却让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期。  记得十年前,笔

李侠:中国自主创新基础条件诊断

  新发布的2009年《欧盟创新得分板》(EIS)令人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是,该报告比较详细地列出了3个国际性的对比材料:欧盟与美国、与日本以及与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的全方位比较。在这个基础上,该报告把各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根据7项指标的加权得分划分为4种类型国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