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仿生叶“吃”二氧化碳“吐”生物燃料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人工仿生叶,据称该装置能“吃”进二氧化碳产出生物乙醇,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出10倍。如果得以推广,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 无论是一片树叶、一棵小草,还是单个藻类细胞,都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在阳光下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如今,借助最新技术,科学家们不但人工重现了这一过程,还超过了自然叶片的效率。 哈佛大学化学家丹尼尔·诺塞拉和他的团队,联手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学家帕梅拉·西尔弗的团队制造出了一种神奇的“活电池”。这种被他们称之为仿生叶装置,能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所提供的电力,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而系统内的微生物以氢为食,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燃料。 据悉,该小组2015年就造出了第一款人工光合作用设备,用1升水可生产出216毫克的乙醇。不过该系统所使用的镍—钼—锌催化剂在参与化学反应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让参与反应的微生物中毒,从而影响后续......阅读全文

仿生叶“吃”二氧化碳“吐”生物燃料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人工仿生叶,据称该装置能“吃”进二氧化碳产出生物乙醇,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出10倍。如果得以推广,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  无论是一片树叶、一棵小草,还是单个藻类细胞,都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在阳光下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如今,

岛津推出面向生物乙醇生产的生物乙醇分析仪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岛津在美国的子公司近日宣布推出面向生物乙醇工厂的质量控制测试设备生物乙醇分析仪(Bioethanol Analyzer)。该分析仪是一种先进的用于生物乙醇生产的发酵过程的实时监控工具。在一份声明中,该公司表示:“实时监控允许过程控制器在问题出现时立即采取行动。在任何地方,使用任

秦皮中七叶苷、七叶内酯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乙醇提取法

实验材料秦皮粗粉1试剂、试剂盒乙醇氯仿硫酸钠乙酸乙酯甲醇浓氨水氯化铁重氮化对硝基苯胺喷雾蒸馏水仪器、耗材索氏提取器回流瓶分液漏斗萃取瓶玻璃棒试管硅胶GUV254灯秦皮为本樨科白蜡树属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Poxb)或苦沥白蜡树(F.rhynchophylla Hance)

乙醇的衍生物介绍

⑴乙醛:乙醇氧化或气相脱氢生产乙醛曾是工业乙醇的主要用途。乙醛在工业上大量用于合成乙酸、丁醇、季戊四醇等有机产品,也用于生产聚乙醛、三氯乙醛等产品。⑵乙胺:乙胺是由乙醇与氨经催化反应生成的,同时得到乙胺、二乙胺和三乙胺。乙胺、二乙胺可作溶剂,也可用来制造洗涤剂、润滑剂和橡胶促进剂、农药、染料、医药以

联合生物加工法制备乙醇

  生物转化使用的原料大多为粮食作物,大量使用会影响到粮食安全,而利用生物能源转化技术生产乙醇,可缓解非再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带来的能源压力。因秸秆、麸皮、锯木粉等农业、工业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木质纤维素,所以来源广泛的纤维素是很有潜力的生产乙醇的原料。另外,在生物燃料的生产过程中,纤维素的预处理和纤维素

生物摩擦学:动物仿生学+人体生物摩擦学

  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人体内存在各种摩擦,如关节的摩擦;管腔(血管、气管、消化道、排泄道)内的摩擦;运动产生的肌肉、肌腱间的摩擦等。由于摩擦可以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和疾病。  生物摩擦学(biotrobology)是以生物的摩擦、粘附及其润滑为中心,基于生物体材料的流变性质,研究摩

吲哚酮仿生戊烯基化和类香叶基化新策略

近日,大连化物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组(211组)陈庆安研究员团队在钯催化吲哚酮戊烯基化和类香叶基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双膦配体或单膦配体,改变金属钯中心的配位数,实现在吲哚酮上引入C5或C10结构单元。该策略为在吲哚酮骨架分子上引入不同长度的异戊二烯链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日本启动生物乙醇制造机组设备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生物质研究中心在产综研中国中心(广岛县吴市)安装了乙醇燃料成套生产设备的机组设备,已开始进行制造工艺的实证试验。此次采用产综研设计研发的生物原料预处理技术,开发并安装了不使用硫酸即可生产出乙醇燃料的、环境负担较小的成套机组设备。   试运转的结果表明,该设备一次可处

日本开发海藻生物乙醇新技术

  日本东北大学最近与东北电力公司合作,开发出一种能有效从果囊马尾藻等海藻以及海带中提取生物乙醇的新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东北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教授佐藤实领导的研究小组将海藻切碎后加入酶,使其溶化为黏糊泥状物,然后加入他们新开发的特殊酵母发酵。大约两周后,每千克海藻可提取约200毫升乙醇。这

新将巨资研发仿生物水处理技术

  据新加坡媒体4日报道,新加坡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巨资研发仿生物肾脏功能的过滤膜技术,预计这种新的水处理技术可大幅降低水处理能耗。   据悉,研发工作由南洋理工大学下属的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负责,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国家环境局、经济发展局等机构部门将在未来三年内为此提供1.32亿新元(约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