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量子科学卫星地面望远镜系统实现多项突破

8月16日凌晨1点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我们仰望星空,畅想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科学实验带来的无限未来时,不妨也俯瞰大地,认识一下与“墨子号”隔空“对话”的量子“捕获者”——我国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学卫星地面望远镜系统。 17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地面望远镜研制方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在量子通信实验中,地面望远镜的任务包括:高精度指向卫星轨道完成捕获,即让地面发现卫星;发射上行信标激光照射卫星,即让卫星“看见”地面;及高精度跟踪卫星光轴、保持高精度星地光轴动态对准、准确接收下行信号光数据等。此次我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系统,由1个卫星通讯终端和5个地面望远镜终端组成,其中在河北兴隆、青海德令哈、云南丽江、新疆南山的4个口径1米以上的地面量子通信望远镜,均由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制。 “‘墨子号’以7.9公里每秒的速度,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太空中运行,星地之间传输的量子又是能量......阅读全文

潘建伟团队: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

  近日,光量子计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处理两项成果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迎来4岁生日。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这颗超期服役2年的“老”卫星仍然捷报频传。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我国量子科学卫星地面望远镜系统实现多项突破

   8月16日凌晨1点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我们仰望星空,畅想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科学实验带来的无限未来时,不妨也俯瞰大地,认识一下与“墨子号”隔空“对话”的量子“捕获者”——我国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学卫星地面望远镜系统。  17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地面望远镜研

再发Science-潘建伟团队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人员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2019年9月1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布了该重要研

再发Science!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进行实验检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人员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2019年9月1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

嫦娥激光三维敏感器工程样机测试。  本文图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承担“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为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为“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研制祝融号火星车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这背后是一支在实践中

潘建伟:“墨子”开启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实现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千公里级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千公里级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世界首个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京沪干线”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合肥,

量子通信是不是伪科学?潘建伟这样回应

   “墨子号”发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么新发现?量子通信和公众有什么关联,到底是不是伪科学?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有很多话要说。  说“墨子号”:能满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以来

中国科大等成功验证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可行性

  1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

高轨量子卫星在研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继“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之后,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又在进行高轨量子卫星的研发工作。高轨量子卫星将能在白天进行量子密钥分发。   图为研究人员在进行前期实验研究。

高轨量子卫星在研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继“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之后,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又在进行高轨量子卫星的研发工作。高轨量子卫星将能在白天进行量子密钥分发。图为研究人员在进行前期实验研究。

我国初步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

我国太空量子通信实现白天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基于卫星

首届“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合肥举行

  9月18日下午,首届“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合肥隆重举行。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为获奖者颁奖。安徽省有关部门领导,墨子量子科技基金会捐赠企业代表,以及参加2019年度新兴量子技术国际会议的500余位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出席

墨子量子科技基金设立-初创资金一亿元

墨子量子科技基金协议签署仪式7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同捐赠一亿元人民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起发起设立“墨子量子科技基金”。 据悉,该基金将在国际范围内奖励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战略性方向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

6位科学家斩获“墨子量子奖”

  9月20日,2020和2021年度“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六位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领域的学者获奖。2020和2021年度“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现场图 墨子量子科技基金会供图  为推动量子信息科技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发展,中国民间企业家捐资一亿元,于2018年成立 “墨

科学家首次利用卫星开展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验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工作人员合作,利用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  目前关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学和引力理论的讨论尚缺乏实验检验。本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在太空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

科学家首次利用卫星开展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验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工作人员合作,利用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  目前关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学和引力理论的讨论尚缺乏实验检验。本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在太空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

砥砺奋进的5年:中国航天重器探索世界

   多少年来,大熊猫、青花瓷、中国功夫和戏曲,一度成为外国人脑海中关于中国的主要印象。而最近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已经荣升为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与上述早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国名片不同,近年来,中国高科技研究成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全面启动

今日天文史|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发射

2017年6月15日上午11点,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慧眼HXMT望远镜全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中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

   2016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在列举2016年重大进展时特别提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并表示“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中国量子信息,何以坚定自强不息?

  二十年前,潘建伟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提出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想法之初,国际上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太现实——要把一个个单光子那么微弱的信号,从1000公里的外太空空送到地面,还要能够接收并探测到它,难度太大。  国际上一位量子通信领域的资深学者、日内瓦大学尼古拉斯·吉辛(Nic

中国量子信息,何以坚定自强不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87.shtm二十年前,潘建伟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提出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想法之初,国际上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太现实——要把一个个单光子那么微弱的信号,从1000公里的外太空空送

航天日将至-看这些中国“星”闪耀太空

52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壮举,我国将“中国航天日”定在了每年的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7年前,中国科学院第一颗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

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十大里程碑事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大步前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2017年我国科技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量子通信网络保护电网,港媒都惊呆了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近日报道称,据参与项目的科学家说,中国在太空建立了一个量子通信网络,以保护其电网不受攻击。报道称,该网络的一部分将福建省的电网与位于北京市的国家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在5月份进行的一次演练中,这条超级安全的通信线路使中央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接管这个沿海省份电网的控制权,这样他们的指

创新聚能-打造量子科技发展体系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等一批重大成果集中涌现,我国量子科技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量子科技发展的体系化能力正在稳步建立。在中科院量子创新研究院的大楼里,潘建伟团队正在进行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

潘建伟:已实现255个光子计算原型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11.shtm ·2020年,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求解高斯波斯取样的特定问题上,速度是当时最快的经典超级计算机的10万倍。近期潘建伟团队已经实现了255个光子的933号光量的计算

我国成功发射齐鲁二号/三号卫星等14颗卫星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四星”发射方式,成功将齐鲁二号/三号卫星及珞珈三号01星、吉林一号高分03D34星等1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齐鲁二号/三号卫星等14颗卫星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四星”发射方式,成功将齐鲁二号/三号卫星及珞珈三号01星、吉林一号高分03D34星等1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2次飞行。

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必成”

  时间和空间,非凡却又平凡。它们是哲学世界中联系世间万物的线索,是物理学家的星辰大海,却也是每一段回忆的坐标轴和里程碑。  “我们用了10年时间,把空间量子通信实验从十几公里做到100公里再到1200公里;从实验室做到青海湖,再到万米高空的星地之间。”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两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