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公团队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复合物3.8埃的结构:对剪接体组装及催化的理解 Science 2016年1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再发长文,题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复合物3.8埃的结构:对剪接体组装及催化的理解》(The 3.8 A Structure of the U4/U6.U5 tri-snRNP: Insights into Spliceosome Assembly and Catalysis),报道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阅读全文

生物芯片技术研究背景

原定于2005年竣工的人类30亿碱基序列的测定工作(Human Genome Project,基因组计划)由于高效测序仪的引入和商业机构的介入已经完成。怎样利用该计划所揭示的大量遗传信息去探明人类众多疾病的起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其诊断、治疗及易感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

生物钟研究获重要进展

人类早已知道,某些生物的活动是按照时间的变化(昼夜交替、四季变更或潮汐涨落等)来进行的,具有周期性的节律,这种规律被称为生物钟(Circadian Clock)。由于生物钟在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治疗学等方面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因此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期《科学》(12月14日)和

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发展

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埃德温·迈勒·萨瑟恩(Edwin Mellor Southern)提出的核酸杂交理论,即标记的核酸分子能够与被固化的与之互补配对的核酸分子杂交。从这一角度而言,Southern杂交可以被看作是生物芯片的雏形。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 Sanger)和吉尔伯特(Walte

如何使用NMR对生物样本研究?

高分辨率 NMR 已快速发展成为体液和组织分析中的主要工具。它可用于高通量且一键式全自动化地生成谱图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可自动定量生物标志物的含量,或与健康或疾病状态的统计模型相比较。由于其卓越的重现性和在不同实验室间的可转移性,它还可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这些优点,加上标准操作流程和标准化工具

生物细胞学的研究简介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细胞是组成有机体的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身又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关于结构的研究不仅要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而且要进一步搞清每个部分的组成。相应地,关于功能不仅要知道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而且要了解各个部分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一切生命现

聚焦微生物研究(系列一)

适用于您微生物学应用的活菌 PCR 技术对存活微生物实施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是许多微生物学研究和质控对照领域的基本需求。real-time PCR 等基于 DNA的扩增技术能够提供所需的速度和特异性。活菌 PCR 是微生物学研究的新一代技术,它将细胞的存活信息与 PCR 类检测法的速度和

生物研究所里的“神笔马良”

李健展示自己的科学绘图作品  杨晨摄李健的科学绘图作品  李健供图没有相机或彩色胶卷的年代,野外科考中标本的记录全靠一只笔。笔能写下所见所闻,也能留住动植物的珍贵身影,便于后续研究或用于著作配图。此类绘图被统称为科学绘图,与日常所见的绘画作品不同,科学绘图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且科学性被摆在了第一

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背景

原定于2005年竣工的人类30亿碱基序列的测定工作(Human Genome Project,基因组计划)由于高效测序仪的引入和商业机构的介入已经完成。怎样利用该计划所揭示的大量遗传信息去探明人类众多疾病的起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其诊断、治疗及易感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

细胞生物起搏的研究进展

电子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的首选治疗方法。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现在起搏器朝着朝着长寿命、高可靠性、轻量化、小型化和功能完善的方向发展。虽然电子起搏器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存在各种缺点,如存在电磁干扰、费用高昂;置入电子起搏器

聚焦微生物研究(系列二)

活菌 PCR 是一项崭新的技术,能够选择性地扩增存活细胞的 DNA。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快速、可靠地区分存活和死亡细胞,而不再依赖耗时的培养方法进行判断。传统 PCR 法的缺陷传统 PCR 法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无法分辨存活和死亡的微生物。这会导致误导性结果的生成,例如高估污染水平。此外仅对于存活微生物

Tautomycetin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Tautomycetin (TTN)是从Streptomyces griseochromogenes菌株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高选择性的蛋白磷酸化酶-1(PP-1)抑制剂,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紊乱、代谢综合症、呼吸系统及相关疾病、免疫抑制、肿瘤治疗等诸多领域。TTN是罕见的含有末端双键的

合成生物学研究有助于发展先进生物燃料

  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可持续方式,利用简单、廉价、可再生的原始材料,生产有价值的化学产品。类似于JBEI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模型和仿真是合成生物学实现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但迄今为止,这种生物学工具仍然受到局限。   美国能源部联合生物研究所(JBEI)的研究人员日前宣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R

成都生物所在不饱和酮生物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环氧醇/酮由于其高活性的环氧、羟基、羰基官能团而具有广泛的衍生性,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砌块。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吴中柳课题组研究人员将羰基还原酶READH和苯乙烯单加氧酶StyAB共表达于大肠杆菌E. coli BL21-ΔnemA,构成了一个多酶偶联体系:首选a,b不饱和酮经羰基还原酶R

托品烷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托品烷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是指一类在结构上含有由吡咯环和哌啶环骈合而成的托品烷基本骨架的生物碱,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源天然产物。现存古代医学典籍表明,以托品烷生物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为药效基础的茄科植物,如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和颠茄

生物安全柜满足不同的生物研究和防疫要求

生物安全柜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大类以满足不同的生物研究和防疫要求。一级生物安全柜可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而不保护样品。气流原理和实验室通风橱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排气口安装有HEPA过滤器。所有类型的生物安全柜都在排气和进气口使用HEPA过滤器。一级生物安全柜本身无风机,依赖外接通风管中的风机带动气流,

生物芯片技术应用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一项伟大而影响深远的研究计划。目前的问题是面对大量的基因或基因片断序列如何研究其功能,只有知道其功能才能真正体现HGP计划的价值--破译人类基因这部天书。后基因组计划、蛋白组计划、疾病基因组计划等概念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生物信息学将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所在kinamycin的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Kinamycin类抗生素,包括kinamycin、fluostatin和lomaiviticin,具有显著的抑菌以及抗肿瘤活性。从结构上看这类化合物包括三个典型特征:高度氧化的A环、苯并芴的B环,以及B环的重氮基团取代。据报道这三个官能团都与其药物活性有关,但合成机制未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

中澳生物燃料与生物精炼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61.shtm7月17日,由科技部和澳大利亚工业科学和资源部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双边牵头成立的“中国―澳大利亚生物燃料与生物精炼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和布

冠昊生物:生物人工肝项目目前处在科研临床研究

冠昊生物(300238.SZ)12月3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生物人工肝项目目前处在科研临床研究,公司将持续优化工艺,争取尽早进入临床。

微生物所在微生物合成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地球上存在着一类喜欢生活在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极端的生活环境使这类嗜盐微生物进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对嗜盐微生物的研究不仅为探索生命的极限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也为其特殊功能和代谢产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向华研究组一方面从事极端嗜盐古菌遗传机制(如基因组复制和CRISP

英国洛桑研究所研究制备生物柴油新方法

  植物生物质是可持续能源的一大来源。生物能源研究的两大主要挑战是如何扩大生物质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把储存起来的碳转化为生物液体燃料。   最为多产的生物质作物是快速生长的树和草。它们把碳以木质纤维素的形式存储在茎叶内。由于很难被降解,木质纤维素不易转化为生物液体燃料。相反,来自种子的植物油很容易被

中科院应用微生物研究网络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启动会召开

  近日,中国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网络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启动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中科院生物局副局长苏荣辉,生物局工业生物技术处处长邢雪荣、副处长刘斌,应用微生物研究网络总中心主任

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生物传感策略研究获进展

利用DNA分子构象变化发展新型生物传感策略  近日,权威化学综述杂志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樊春海课题组撰写的邀请综述文章 (Target-responsive structures for nucleic acid

历经五次生物大绝灭-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被随机性地保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和张丽萍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长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包含氧杂蒽酮骨架的天然产物

什么是量子生物学?研究量子生物学的目的

量子生物学是利用量子理论来研究生命科学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包含利用量子力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分子动态结构。利用量子生物学研究量子水平的分子动态结构和能量转移,如果所得结果与宏观的生物学现象相吻合且很难用其他学科的研究重复,则这一研究结果较为可信。

南京古生物所“蓝田生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研究员等人对产自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纪的“蓝田生物群”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这一特殊埋藏的生物群为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带来了新的启示。   研究发现,微体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大冰期结束后迅速演化出宏体形态, 它们底栖固着生活在较深水的安静环境中;早期

新型生物材料开发及生物陶瓷增韧研究获进展

  生物陶瓷材料——羟基磷灰石由于与人体骨骼天然化成分相似而成功应用于快速促进骨组织固定等骨科手术。并且羟基磷灰石可直接与宿主骨骼组织固定,具有优异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促使其在临床上应用较其他陶瓷生物材料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羟基磷灰石块材其本身固有的脆性以及低的断裂韧性限制了其在术后负载

研究称推广生物燃料加速物种灭绝

  欧盟科学家警告说,欧盟旨在推广生物燃料使用的目标将加速全球物种的灭绝,因为该目标鼓励将牧场、稀树草原和森林转化为新的耕地。   这项研究结果对生物燃料的益处提出了新的疑问。虽然生物燃料一度被视为减少公路交通排放的最有效方式,但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正在日益受到质疑。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

病毒纳米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在病毒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借助蛋白质的表观临界组装浓度控制病毒纳米颗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s,VNP)组装,从而在其内部相容性包装外源物质的策略。相关工作3月2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