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雾霾或可提升海洋吸收温室气体能力

“雾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陆地生态系统,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教授李卫军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时宗波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颗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部分延缓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上。 李卫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由人类活动和自然排放形成的酸性物质能够促进不可溶解铁氧化物向可溶解铁转变,如果这些颗粒物沉降于海洋表面能够增加海洋表面生物可有效利用的铁,并与其他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一起促进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这一过程会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起到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但是此前缺乏直接证据证实这种铁酸溶解理论。 此次科学家在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黄海海域采集的颗粒物中发现了钢铁工业和燃煤产生的含铁颗粒和其表面的硫酸盐包裹层,并确认硫酸盐包裹层中含有可溶解铁,从而首次从外场观测样品为铁酸溶解理论提供了“铁证”。 李卫军表示,北半球大气中的......阅读全文

日本离“可燃冰”商业开发还有多远?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面对能源自给率破安全警戒线,化石燃料占比过高,可再生能源难以基荷,核电无法重启的难题,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寻出路,一手拿着可燃冰,一手握着氢能,试图以这两大“国产资源”为抓手,一举甩掉“缺油、缺气、又缺煤”的“资源小国”帽子,从而实现150年前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给

二氧化碳如何影响气候?

  本周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是各国代表们热烈讨论和商议的重要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从哪儿来?   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地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以外,人们的日常消耗也会制造出大量二氧

可燃冰资源引多国关注 为石油天然气最佳替代品

  “可燃冰”,专家们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类似冰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可燃冰”储量丰富、分布广阔,科学家们预测,它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开始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从海底试采“可燃冰

壳牌发布能源前景展望报告 描绘清晰能源未来

  日前,壳牌发布了新的能源前景展望报告,阐述21世纪可能出现的两种新的情景。这两种情景对社会和全球能源体系有着迥然不同的寓意。一种情景显示,到2030年,更加清洁的天然气将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来源,同时伴随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初举措。另一种情景则显示,到2070年,太阳能将会成为最主

卫星“透视”霾:中国科学家遥感探测大气污染

  对于中国人而言,雾霾是“梦魇”。中国卫生计生委称,2013年年初的雾霾危机,辐射范围达140万平方公里,影响6亿多人。  如何探测雾霾以寻找应对之策,不仅为老百姓关切,也是中国科学家们致力攻克的技术难题。大尺度卫星遥感大气污染技术,正成为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新兴手段。  传统卫星观测气溶胶受限多 

气候变化给海洋带来的危害将达每年2万亿美金

  数位海洋学家上周三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人们不加快研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那等到2100年,气候变化给全球海洋带来的危害可高达每年两万亿美金(1美金约为人民币6.3元,下同)。   这项研究发现,如果对日渐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加以限制,那么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增高4摄氏度。这会引

北京PM2.5浓度58微克你就欢呼了 2018年天还能更蓝吗?

  前段时间,有人取笑英国伦敦治雾霾用了50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见成效,其中最受瞩目的北京,2017年PM2.5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五年少35天。图片来源于网络  雾霾很快就会在中国消失吗?  别高兴太早。空气质量大大优于中国的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蓝天保卫战已经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科学家探索二氧化碳封存新模式

  科学家希望玄武岩能够储藏及永久矿化大量的气体。在玄武岩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能够与钙和镁发生化学反应,并在数十年中形成石灰岩。   8月初,科学家将把1000吨纯二氧化碳泵入美国西北部深埋于地下的多孔岩石中。他们的目标是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寻找一个永远的家。   7月17日,美国能源部西北太

倪维斗: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院士讲坛”上表示: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会以煤为主。所有的科学技术发展,一定要环绕着如何清洁高效使用煤来进行,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倪维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专家,在学术上发展了复杂热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先进建模

WMO发布年度气候声明 聚焦全球极端事件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的《年度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13年干旱、热浪、洪水和热带气旋给全球各地造成了生命和财产损失。该声明证实,2013年与2007年并列为有记录以来第六最暖年份,且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仍在持续。该声明盘点了全球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气温状况和极端事件,并提供了冰盖、海洋变暖

海洋加速变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温度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把更多的热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变暖。那么,储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变暖了多少?变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热量,显示出更快的变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现出显著的变暖。  海洋变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变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人为改变地球温度“地球工程”能否拯救人类

  全球变暖应该怎么办?节能、减碳、全球熄灯一小时?不,这还远远不够。科学家们提出听起来更疯狂的设想:向大气层释放硫酸盐颗粒增加对阳光反射,在海洋播撒铁粉、加速海藻繁殖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给冰川铺一层毛毯减缓融化速度,甚至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太阳伞……这些“地球工程学”方面的设想在普通人看来是异想

2007年欧盟科技发展综述

2007年是欧盟解决制宪危机,一体化建设走出低谷,经济社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保持平稳,主要大国(德国、法国、英国)领导人更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入盟,对外积极进取,谋求发挥全球性作用的重要一年;是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计划的开局之年;是欧盟大力开展能源、气变外交,力图借此打

丁一汇:全球变暖未停止 节能减排齐出力

  天气转凉,寒意来袭,“菲特”与“丹娜丝”带来的狂风暴雨仍笼罩江浙地区,太平洋上新的热带气旋正蠢蠢欲动。不少网友发问,今年频现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既是疑问,也是担忧。其实在学术界,气候专家也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们遇到了非常极端的天气,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探寻低碳和蓝天共赢之路

  11月14-16日在马来西亚古晋市举行了第十届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BAQ大会),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空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控制。对此,记者采访了三位与会专家。  对话人: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执行总监Bjarne Pederson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全球环境战

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应承担责任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越来越多地把碳排放‘外包’给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份报告初稿的结论。这一结论近日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据英国《卫报》报道,IPCC报告指出,本世纪头1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年均增长2.2%,而此前30年的年均

专家认为深海吸收热量暂缓全球气候变暖

  海洋专家在青岛举行的一学术会议上表示,近15年来,虽然温室气体排放仍在加速上升,地球气候系统仍在持续吸收热量,但全球表面温度却呈现出增暖减缓甚至停滞趋势,其中深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在8日至9日举行的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年会上对新华社

海里的时钟 - 氟氯烃

  早上看科学新闻,看到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消息。米国科罗拉多大学大石头(Boulder)分校(下面简称科大)在昨天(5月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一项研究说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就被禁止生产的一种作为冰箱和空调致冷剂的化合物氟利昂在2012年后居然又有开始重新溜回大气趋势。这个发现原理上很简单 &nbs

12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Nature首次颁发“年度新闻人物”奖 Nature杂志首次“年度新闻人物”奖颁发给2002年以来一直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任的Rajendra Kumar Pachauri和IPCC其他人士,以及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美环保局首次为新建火电厂温室气体排放设限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吉斯通燃烧生煤的电厂。纽约州萨默赛特燃煤电厂。   据ENS环境新闻网报道,美国环保局于3月27日,以《清洁空气法》为基础,首次针对新建火电厂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规定要求,新建燃煤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其运营生命周期内要减少约50%。但当前运营电厂和

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风云三号D星于上个月成功发射。  至此,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在轨气象卫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之一。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风云三号D星于上个月成功发射。经在轨测试后,该星将投入业务运行,成为我国低轨道下午观

Nature子刊:今年太热了 未来4年可能更热

  席卷全球的热浪,令这个夏天格外炎热。包括我国在内,热浪几乎席卷了整个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同时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2018年是有气象观测以来第4热的年份。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然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类似于今年的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地球科学》   科学家找到古代火星液态水存在原因   据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推测,古代火星可能受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充分影响达到足够温度,从而使得液态水能够在火星表面流动。科学家们发现火星古代地形中溪谷网状分布似乎是由40亿年前水流蚀刻形成,而当时的太阳光线暗淡,还无法

科学家解析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影响

  针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作出的让该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决定,《自然》杂志汇集了全球研究人员的反应。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前局长、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态学家Jane Lubchenco:  总统特朗普决定从《巴黎协定》中退出,表现出对大多数美国人和商界领袖愿望的全然漠视以及对人民健康、

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环境载荷通过在轨测试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安光所研制的搭载在高分五号卫星上的核心载荷——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和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日前通过在轨测试总结评审。  这三台载荷于2018年5月9日随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在5月底前实现了

“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环境载荷通过在轨测试评审

  12月21日上午,由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搭载在“高分五号”卫星上的核心载荷——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和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通过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环境卫星项目办组织的在轨测试总结评审。  三台

解密“未来最佳替代能源”:可燃冰的“魅”与“惑”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天然气与水混合便会产生结晶化合物,形似冰雪,点火即燃        2009年8月1日,一艘迷你潜艇载着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潜入贝加尔湖。他此行的目的是“检阅”潜藏于湖底的珍贵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