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毛细管分析常见问题的解决

一、峰丢失 可能的原因及应采用的排除方法 1.注射器有毛病,用新注射器验证。 2.未接入检测器,或检测器不起作用,检查设定值 3.进样温度太低,检查温度,并根据需要调整 4.柱箱温度太低,检查温度,并根据需要调整 5.无载气流,检查压力调节器,并检查泄漏,验证柱进品流速 6.柱断裂,如果柱断裂是在柱进口端或检测器末端,是可以补救的,切去柱断裂部分,重新安装 二、前沿峰 1.柱超载,减少进样量 2.两个化合物共洗脱,提高灵敏度和减少进样量,使温度降低10~20度,以使峰分开 3.样品冷凝,检查进样口和柱温,如有必要可升温 4.样品分解,采用失活化进样器衬管或调低进样器温度 三、拖尾峰 1.进样器衬套或柱吸附活性样品:更换衬套。如不能解决问题,就将柱进气端去掉1~2圈,再重新安装 2.柱或进样器温度太低:升温(不要超过柱最高温度)。进样器温度应比样品最高沸点高25度 3.两个化合物共洗脱:提高灵敏......阅读全文

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归纳

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质谱检测器和拉曼光谱检测器等。其中前两种使用zui广。一、紫外检测器:1、原理:入射紫外光通过样品时,被吸收的多少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检测点在毛细管的末端,检测点的毛细管的外涂层要烧掉。2、检测方法:(1)固定波长:光源为低紫外氘灯,用滤光片

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的选择

毛细管电泳仪(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利用荷电粒子之间的淌度差异和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是分析科学继液相色谱仪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使分析科学从微升级进入到了纳升级水平,不仅使单细胞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也使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分析有了新的转机。由于CE溶质区带的超小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概述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HPCE)除了比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更广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HPLC简单。HPC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前三个部件均易实现,困难之处在于检测器,特别是光学类检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概述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HPCE)除了比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更广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HPLC简单。HPC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前三个部件均易实现,困难之处在于检测器,特别是光学类检测器。由于HPCE溶质区带的超小体

毛细管电泳色谱仪常用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色谱仪(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利用荷电粒子之间的淌度差异和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由于CE溶质区带的超小体积特性导致光程太短,圆柱形毛细管作为光学表面不够理想,对检测器灵敏度要求相当高。CE常用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和电化学检测器等。

毛细管电泳仪常用检测器性能

毛细管电泳仪常用检测器有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安培检测器、电导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其性能如下:一、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1、检测下限:10ˉ6~10ˉ5mol/L2、特点:适合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3、是否柱上检测:是二、荧光检测器:1、检测下限:10ˉ8~10ˉ7mol/L

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的选择

  毛细管电泳仪(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利用荷电粒子之间的淌度差异和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是分析科学继液相色谱仪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使分析科学从微升级进入到了纳升级水平,不仅使单细胞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也使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分析有了新的转机。  由于CE溶质区

毛细管电泳色谱仪紫外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色谱仪(CE)紫外检测器是基于物质对紫外吸收进行检测,是zui成熟的检测器,在CE中应用zui广。一、工作原理:入射紫外光通过样品时,被吸收的多少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检测点在毛细管的末端,检测点的毛细管的外涂层要烧掉。二、检测方法:1、固定波长:光源为低紫外氘灯,用滤光片获得固定波长的光。

毛细管电泳仪常用检测器性能

毛细管电泳仪常用检测器有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安培检测器、电导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其性能如下:    一、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    1、检测下限:10ˉ6~10ˉ5mol/L    2、特点:适合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    3、是否柱上检测:是    二、荧光检测器: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归纳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质谱检测器和拉曼光谱检测器等。其中前两种使用zui广。一、紫外检测器:  1、原理:        入射紫外光通过样品时,被吸收的多少符合朗伯-比耳定律。        检测点在毛细管的末端,检测点的毛细管的外涂层要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