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京津冀高时空分辨率碳排放监测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

2017年10月17日,“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京津冀城市群高时空分辨率碳排放监测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该项目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16家科研单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副主任袁建湘、国家遥感中心总工张松梅及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项目推荐单位、项目承担单位、专项总体专家组相关领导和专家等共计6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成立了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组。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任务目标与实施方案,专家组针对该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研讨交流,并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宝贵建议。 袁建湘副主任在会上强调,在新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下,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要积极构建项目的组织实施体系和责任体系,认真落实项目组织实施的牵头责任,通过建......阅读全文

京津冀高时空分辨率碳排放监测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

  2017年10月17日,“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京津冀城市群高时空分辨率碳排放监测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该项目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16家科研单位。   中国科

我国首个高时空分辨率碳同化反演系统发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悉,我国首个高时空分辨率碳同化反演系统——中科院碳追踪同化系统(CarbonTracker-China,CAS)于日前发布。依据该软件系统,可以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数据来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分布信息。  2007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正式发布了

研究揭示中国19年来能源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

  近期,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能源碳排放研究方面获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可再生与可持续能源评论》杂志。  据介绍,如何准确测算和分析不同区域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揭示其潜在驱动力,成为未来明确碳减排目标、科学制定减排规划的根本前提和首要任务。  研究人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构建了一套中国

我国首个高时空分辨率碳同化反演系统于日前发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悉,我国首个高时空分辨率碳同化反演系统——中科院碳追踪同化系统(CarbonTracker-China,CAS)于日前发布。依据该软件系统,可以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数据来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分布信息。  2007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正式发布了

碳排放的标准

碳排放管理标准,是以实现控制碳排放(广义也包含其他温室气体)为目的,依据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中各项措施的需求与经验,对控制碳排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制定和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标准与规范指南。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是推动落实碳排放目标、完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开展国际谈判与贸易的有力支撑

解读零碳排放

  全球温室效应正不断威胁着我们的地球生态环境,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温室效应是人类将面临的最具挑战的课题。在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气候变暖威胁的同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也由于空气和水的质量恶化而受到危害。因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对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零碳”概念的

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毕业生常中兵为第一作者。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水泥生产既排放碳又吸收碳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22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地球科学论文称,过去70年里,水泥生产所产生的近一半二氧化碳后续又被水泥产品截存。   水泥生产占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工艺所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在生产水泥的煅烧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碳,而在与之相对的碳化过程中,二氧化碳会被水泥产品吸收。但是总

全景碳排放数字地球“碳星球”发布

  9月2日,中科星图维天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图维天信”)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布全球首个高分辨率近实时全景碳排放数字地球产品——“碳星球beta”。  “碳星球”是全球首个具有日尺度分辨率、近实时更新的全景碳排放数字地球产品。该产品充分利用碳数据模型、纳入卫星遥感监测数

智能“大脑”调控碳排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5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