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于淼:做科普影响科研吗

“你不会网上搜一下啊!”这似乎已成为当代年青人的常用语。 身处网络时代的今天,搜索引擎的确替代了大量的常识性科普,但实际上,科普的潜在受众并没有减少,甚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更加迫切。 比如,打着“养生保健”主题的各类伪科学与阴谋论正侵蚀着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对科技里“技术”层面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科学”的关注,电脑算命、星座研究等伪科学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流行文化中的成功学虽不断引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但公众对于过程的关注仍少于结论本身。 在美国,科普杂志的发行量大概占据总人口千分之二三,这几百万人会主动寻找甚至创作科普作品。不过,对其他人而言,在走出校园后,科学知识便成了“靠谱的黑匣子”。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当今科普工作的新特点:科普内容正在从通识化走向了专业化与前沿化。体系化的知识被公立教育承包,剩下的碎片知识只能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总结提炼,而这所谓的专业人士,一般是指处于或曾经处于学术界的科研人员。......阅读全文

华大基因CEO尹烨自辩:把我们往卖国贼写 能不生气吗

华大基因CEO尹烨。(受访者供图/图)  从理论上讲,做成生物武器的可能性极低。针对某一“人种”的基因武器不太可能实现。  中国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遗传资源,但是现在大型的生物信息数据库都是国际的,没有中国自己的。一旦国际上对我们关闭了数据库,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就什么都查询不到了。  沸沸扬扬的基因资

加强科学普及 服务创新发展

  ■ 在科学普及中,“公众”包括各方面社会群体,除科研机构和部门外,政府和企业中的决策及管理者、媒体工作者、量大面广的创业者、作为科技最终用户的消费者等都在其中,任何一个群体的科学素质相对落后,都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  ■ 科学形成于认知和利用自然界的长期实践。它是系统化的知识,也是掌握

优秀科学家,除了SCI,还有啥硬核的方式?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近日发文,要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该文显然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破除论文“SCI至上”,然后应该立什么呢?有人认为中文论文要吃香了,其实这种认识就偏差太大了。我敢肯定,两部委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在寻找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指标,顺应时代的变化和

报告文学:钟扬,解密“种子”的基因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岁以后,每到这一天,我会最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强。——摘自钟扬日记 武汉市武昌一个普通小区,住着钟扬的父母。同是八十二岁的钟美鸣、王彩燕夫妇,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厅机关工作。这是一个温馨的

在厚积薄发中绽放自信——中国铁基超导研究发展纪实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日三国科学家的“超导大战”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那场“大战”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研究团队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工作,困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在桌子上躺一躺或在椅子上靠一会儿打个盹儿,醒了继续做实验。那时,他们研究的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正是在这一波研究

袁亚湘:“幸运”离不开“优化”数学

  “运气是什么,是你在关键时刻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而且正好在对的时间碰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情。”  “我爱读书,买书也是我的爱好之一。”  “我爱打桥牌,现在有时也打,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参加我们所每双周五晚上的定期桥牌活动。”  “我曾经爱中距离跑步,但现在毕竟不再年轻而且也没场地,只好放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中科院所长们嘴边的“关键词”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致辞和白春礼院长的院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近年来中科院一系列重大科学进展,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在日前召开的中科院北京分院京区党委2017年度工作会议上,京区40余家科研院所的领导齐聚一堂。“振奋人心”成为一个屡屡被说起

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塔城行:西北深处的科普盛宴

   “我们能通过望远镜看到外星人吗?”夏日炎炎的新疆塔城裕民县第二小学校园操场,一个孩子用稚气的声音问。  这是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联合新疆九个自治区级学会进行的“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及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现场,一群小孩子对科研人员不远千里带来的小型望远镜设备充满了好奇。  塔城位于

中科院科普和出版工作取得社会实效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学术引领和文化宣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6月12日,在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学部第二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朱作言院士,用这句话总结了4年来的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  朱作言说,我国已进入一个科学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国家科技、文化事业发展政策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等重大计划项目2016项目指南发布

关于发布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16〕5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及通告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

44位PI全职加盟西湖大学,他们为何选择这所院校?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这是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的名言,也是施一公校长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定位的郑重宣言。  西湖大学致力于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聘任世界一流科学家,用一流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9年,一场场学术人才招聘会从西湖走向海外,一份份申请书

院士会诊我国科研界“外刊依赖症”:SCI崇拜是误区

“杨院士,您的稿子投到我们《中国科学》上吧!” “我的报告是几篇不同文章,那些文章已经要投稿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了。” “您不给我们投一些?” “将来要是有别的再给你们投稿。”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专题

初心薪火相传|守护绿色明珠 瞄准世界一流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90岁华诞。  “90年来,我们历经战火纷飞、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华南植物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了新时代。”

南大教授写热点科普:人工智能你理解的对吗

  说起人工智能,不少人眼前都会立即浮现出科幻大片中的机器人形象。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开始影响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在逐步刷新着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知。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周志华教授,在20多年从事人工智能科研的道路上,不仅成长为国际学术舞台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也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科

专访3位微生物学家:中国微生物组研究如何自强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楼前的石头上。从那里路过的人大都会不由自主地朝那块石头多看几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还有对“微生物”的几分好奇。而近日,美国白宫以总统名义发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之举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关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更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从技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引领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都能够迅速传播创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实际表现讲

TWAS科普奖得主迪奥卡里斯:科学其实不冷

卡斯特·迪奥卡里斯  卡斯特·迪奥卡里斯(Custer C. Deocaris)博士在菲律宾黎萨尔技术大学(RTU)任教,从事神经科学与空间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同时担任菲律宾飞鹰广播网旗下科学类脱口秀栏目 Pinoy电台的主持人兼制片人。此外,他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11

海洋科普正起航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在中国科技馆推出“未来海上科学城”活动,海陆互动科普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今年3月28日,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了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单,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科考船”成为首批入围基地之一。  青岛作为一

记褚君浩院士:两个地球梦

  做半导体物理研究、为国家能源方针建言献策、向公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褚君浩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实现“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而进行的。   他的梦想,简单而宏大。年近七旬的褚君浩没有停止追问,在实现“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的梦想道路上,一个人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能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云六院士:科学家的声音要再大些

   “我最爱看足球,从中得到很多启发。”85岁的范云六院士说话底气足、嗓门大,“启发就是团队和目标,足球明星离不开队友,他们的作用要在相互配合中体现出来”。  1930年,范云六出生于湖南长沙,老祖母用“白色的云朵”,给这个大家族排行第六的小女孩起了个特别的名字。  如果把我国分子生物学领域比作一

病毒学家田波院士:锐志精研济苍生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对国家社稷民生的体贴关怀,心怀苍生,科研事业高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关注国际科学前沿,及时追踪领域最新趋向,活到老学到老,眼界开阔,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学家,中科院院士。山东桓台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

李象益:缘何加冕“卡林伽”

李象益在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发言。   “我不是命题者,而是一个解题人。”李象益反复强调,他的科普事业,正是为了要回答如何创新。   “今年我75岁了,似乎还没有75岁的感觉,我依然眷恋这个事业。”   话音还未落地,全场掌声雷动。在一个全球瞩目的世界舞台上,一个浑厚、高昂的“中国声音”感动了

宁津生院士:厚积薄发 宁静致远

 宁津生(1932年— ) 宁津生,1932年出生于天津。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后即任教于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与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一起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

自然基金委: 五项改革直指科研项目申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于近日发布了《关于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显示,基金委在2014年将对资助格局进行较大调整。对此,科研人员纷纷表示,基金委的此次调整有着多项创新,能够起到进一步引导科研的作用。   

张辰亮: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

  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活动“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网友们心中万能的博物君张辰亮从屏幕后走上舞台正中,讲述了“博物杂志”微博账号从2万粉丝增长到400万的秘诀。  张辰亮一登台,便得到了现场粉丝的热烈欢迎。这位知名“网红”,将官微风格移植到了

林国强:与手性科学的半世情缘

  林国强(右一)在指导科研人员。  位于上海市零陵路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着60多年的历史。  每天早上7点多,在很多人刚准备出门上班的时候,有位75岁的老人已经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了。他就是这个所的老所长、中科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有机

中科院动物所周琪:70后院士是个“科普狂人”

周琪在作科普报告。(资料照片)  ■周琪对科普有着特殊的情怀,他相信科普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梦想,就像自己儿时一样。他说,科普最大的意义,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为孩子们带去一种思维方式。同时,给他们打开一扇科学的窗户,让人生多一种选择  国际干细胞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73天,一个本科生就这样发了篇Science...

△罗凯闻  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一旦在CNS上发表论文,高校、院系都会对论文的作者或通讯作者有明确的奖励,对于个人的学术之路更是强大的助推器。  日前,浙江大学2017级生物医学专业的罗凯文,就在73天的暑期研学过程中,参与斯坦福大

科研人员叹科研环境:“宁静致远”有多远

   2015年,有几篇博文在科学网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文章的内容各不相同——财务报销复杂、公务卡使用烦琐、年度考核骚扰等,最终都指向了一个让很多科研人员头疼的问题:它们严重分流了工作时间,甚至让科研活动受到干扰。  科研人员由此感叹:营造宁静致远的科研环境,毕竟是一个憧憬。  回放 漫漫报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