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史》:数学,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

新年伊始,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连连收获喜讯,他撰写的科普作品《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去年10月出版的《数学简史》又入选2017年度“中华优秀科普读书榜”。做数论研究的他,撰写科普读物的动力是用感性的方式把数学的意义传递给普通读者。让我们跟随《数学简史》去感受数学的魅力。 对于数学的重要性,我想质疑的人很少。但若说数学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也许有人会不服气,认为是无稽之谈或过分夸张的说法。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真诚地认为,数学对科学家或工程师来说的确很有用处,但与人类文明有什么关系?对此,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进行了多年的思考和探索,他的新著《数学简史》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数学作家 关于蔡天新,我们有必要多作一些介绍。在笔者看来,蔡天新堪称是中国当代的贝尔(E. T. Bell)和M.克莱因(M. Klein)的合体。贝尔与克莱因是何许人呢?他们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产生的......阅读全文

磁共振的发展简史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

简述磷酸的发现简史

  继德国商人波兰特发现磷、德国化学家孔克尔制出磷后,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也独立制出了磷,他也是最早研究磷性质及化合物的化学家,他在1682年发表的论文《一种观察到的冷光的新实验》中写到“磷在燃烧后生成白烟,白烟与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其中的白烟正是磷酸酐(五氧化二磷),而与水作用生成的溶液即为

张继平:期待更多“凝聚态数学式”的大数学出现

什么是大数学发展观?3月14日,2023年的国际数学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张继平受中国数学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的邀请,以“大数学发展观”为题发表演讲。张继平化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之语称,数学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

关于细胞谱系的研究简史

  1878年,C·O·怀特曼研究蚂蟥胚胎发育时首先提出卵的卵裂是有序的过程,发育早期的每一裂球在构成身体时具有固定的形态学意义。  1882年,E·B·威尔逊创用了细胞谱系这一名词。  1922年,A·彭纳斯对颤蚓胚胎的细胞谱系作了详细的描述。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分子生物学家十分注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简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三氯蔗糖的研究简史

  在1976年由英国泰莱公司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制并申请ZL的一种新型甜味剂,并于1988年投入市场,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的甜味剂,原始商标名称为Splenda,可达到蔗糖的甜度约600倍。

细胞融合的发展简史

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蛙的血细胞中也看到了多核细胞的现象,但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的现象。1965年,英国科学家进

关于磷酸的发展简史介绍

  继德国商人波兰特发现磷、德国化学家孔克尔制出磷后,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也独立制出了磷,他也是最早研究磷性质及化合物的化学家,他在1682年发表的论文《一种观察到的冷光的新实验》中写到“磷在燃烧后生成白烟,白烟与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其中的白烟正是磷酸酐(五氧化二磷),而与水作用生成的溶液即为

核磁共振谱的简史

  核磁共振现象于1946年由E.M.珀塞耳和F.布洛赫等人发现。目前核磁共振迅速发展成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有力工具。目前核磁共振与其他仪器配合,已鉴定了十几万种化合物。70年代以来,使用强磁场超导核磁共振仪,大大提高了仪器灵敏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使得13C、1

概述腺病毒的研究简史

  人体腺病毒已知有52种,分别命名为adl~ad52,研究得最详细是ad2。腺病毒基因组转录产生mRNA,已知的转录单位至少有5个:EⅠ区位于病毒基因组左侧,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与细胞转化有关;EⅡ区编码DNA结合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EⅢ区编码出现在宿主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EⅣ区位于ad2

一本“简史”读懂“细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49.shtm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林一直有个困惑:如何清晰而简洁地告诉亲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研究。在长期积累基础上,他用两年时间搜集材料、埋头撰写,并最终将对该问

除湿机的发展简史

除湿机在中国的市场其实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除湿器却一直处于初始状态。除湿机在中国的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多年来支持除湿器成长的只有出口。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家主要生产除湿器的企业总共出口20多万台。之后五年,迅速增长到205万台。当年,国内的销售总量是250万台,这其中近96%的份额都是用于出口。不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简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全站仪的简史介绍

   全站仪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简称,是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及微处理器相结合的光电仪器。世界上全站仪的品牌主要有徕卡、拓普康、尼康、南方、索佳等。  全站仪是人们在角度测量自动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各类电子经纬仪在各种  测绘作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全站仪的发展经历了从组合式即光电测距仪与光学经

硝酸钾的发展简史

  世界硝酸钾70%用于农业,以色列和美国产量最大,约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智利居第三位。1995年世界硝酸钾总能力约90万吨年,其中直接法的产量约占75%,中国硝酸钾现有生产能力约6万吨年,在建能力亦为6万吨年,其中约80%硝酸钾用于工业部门。

简述元素氮的发展简史

  1772年由瑞典药剂师舍勒与卢瑟福 [6-7] 分别独立发现发现,后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确定是一种元素。  1787年由拉瓦锡和其他法国科学家提出,氮的英文名称nitrogen,是"硝石组成者“的意思。中国清末化学家启蒙者徐寿在第一次把氮译成中文时曾写成“淡气”,意思是说,它“冲淡”了空气中的氧气

磁共振的发展简史介绍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

葡萄糖的研究简史

  1747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S·Marggraf)在柏林 首次分离出葡萄糖,并于1749年将这一过程发表在《从德国产的几种植物中提炼蔗糖的化学试验》 一文内,第90页中写道:”用少量的水润湿葡萄干将其软化,然后压榨被挤出的汁,经过提纯浓缩后,得到了一种糖。马格拉夫发现的这种糖就是葡萄糖。  

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s注意到发热时.尿液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18-19世纪-开始显微镜下尿液检查及尿液化学分析。  1827年,Bright,最早把尿液检验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护理。  1930-首先在滤纸上进行尿液斑点试验。  1956-美国Ames和Lilly公司几乎同时创建

离子选择性电极简史

  1906年由R.克里默最早研究的,随后由德国的F.哈伯等人制成的测量pH值的玻璃电极是第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1934年B.伦吉尔等观察到含氧化铝或三氧化二硼的玻璃电极对钠也有响应。50年代末,G.艾森曼等制成了对氢离子以外的其他阳离子有能斯脱响应的玻璃电极。1936年H.J.C.坦德罗观察了萤石

简述亚精胺的研究简史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早在1678年就已从人的精液中得到了磷酸精胺结晶。  1888年德国化学家AlbertLadenburg和Abel首先将其称为“精胺”(德文Spermin)。1926年英国的Dudley等。与德国的Wrede等同时提出了精胺的正确化学结构。

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s注意到发热时.尿液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18-19世纪-开始显微镜下尿液检查及尿液化学分析。  1827年,Bright,最早把尿液检验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护理。  1930-首先在滤纸上进行尿液斑点试验。  1956-美国Ames和Lilly公司几乎同时创建

简述元素钠的发现简史

  伏特在19世纪初发明了电池后,各国化学家纷纷利用电池分解水成功。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坚持不懈地从事于利用电池分解各种物质的实验研究。他希望利用电池将苛性钾分解为氧气和一种未知的“基”,因为当时化学家们认为苛性碱是氧化物。他先用苛性钾(氢氧化钾)的饱和溶液实验,所得的结果却和电解水一样,只得到氢

细胞融合的发展简史

  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蛙的血细胞中也看到了多核细胞的现象,但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的现象。  1965

血细胞分析的发展简史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那间小小的地下室里,华莱士库尔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约瑟夫,正在利用细胞的生物特性和电学原理,为改进实验室检验工作寻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来,库尔特兄弟发明的这项神奇的技术—库尔特原理,不仅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时代,也从此让库尔特公司的科学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自动化血细胞

x光机的发展简史

  自1895年以来,X射线诊断与治疗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进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离子X射线管阶段(1895~1912)  这是X射线设备的早期阶段。当时X射线机的结构非常简单,使用效率很低的含气式冷阴极离子X射线管,运用笨重的感应线圈发生高压,裸露式的高压机件,更没有精确的控制装置。

概述元素镁的发展简史

  第一个确认镁是一种元素的是Joseph Black,在爱丁堡(英国)于1755年。他辨别了石灰(氧化钙,CaO)中的苦土(氧化镁,MgO),两者各自都是由加热类似于碳酸盐岩,菱镁矿和石灰石来制取。另一种镁矿石叫做海泡石(硅酸镁),于1799年由Thomas Henry报告,他说这种矿石在土耳其更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简史

  在微胶囊化领域里,Wuster和Green是两位伟大的先驱者。  微胶囊化始于上世纪30年代,但发展非常迅速。迄今有一百多个研究室在开发微胶囊技术。  隐色压敏复写纸的发明是微胶囊化技术第一次成功应用于商业中,至1981年,此种微胶囊的产量就超过5×106t.  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农用化学品,

细胞工程的发展简史

  细胞的发现  1665年,英国人胡克(Hooke)利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胞。  细胞理论的提出  1838年,施莱登(Schleiden)发表“植物发生论”,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由细胞构成。  1839年,施旺(Schwann)发表 “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

色谱法的发展简史

分析就是要确定是什么(定性)和有多少(定量)。定性分析中,若只要求确定元素的组成(如无机定性分析),则可选用发射光谱分析等方法仅需一次测定就可以得到多种元素的分析结果。但一般情况下,分析对象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数不多的几种元素即可组成许多化合物,尤其在有机化合物中,由碳、氢、氮、氧、硫和卤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