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旅游有了环保“紧箍咒”

我国出台首个南极人类活动环保管理制度 南极旅游有了环保“紧箍咒” 南极成为人们春节出行新选择。 携程发布的《2018春节出境旅游趋势预测报告》称,今年春节南极游市场异常火爆。虽然春节去南极的游客平均花费高达16万元,但报名人数却比去年多出一倍。 只需报团就可开启惊险刺激的“探险之旅”。近年来我国南极旅游人数激增,并呈快速上升趋势。今年春节前后,飞猪南极专线包船共4个船期,将共计2000名游客送到南极半岛。 国家海洋局2月9日发布《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国家海洋局针对南极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首个管理制度文件。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巡视员陈丹红表示,该规定所指的南极活动,是指在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包括该地区的所有冰架及其上空开展的考察、旅游、探险、文化教育、体育、渔业、交通运输等所有活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自行前往其他国家转道乘船到达南极进行旅游等活动的,也适用于本规定。《规定》自......阅读全文

南极旅游有了环保“紧箍咒”

  我国出台首个南极人类活动环保管理制度   南极旅游有了环保“紧箍咒”   南极成为人们春节出行新选择。   携程发布的《2018春节出境旅游趋势预测报告》称,今年春节南极游市场异常火爆。虽然春节去南极的游客平均花费高达16万元,但报名人数却比去年多出一倍。   只需报团就可开启惊险刺激

国家海洋局首发《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

  国家海洋局今天对外公开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这部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介绍了我国依据南极条约体系要求,制定国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国内南极活动管理,有效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情况。  报告称,中国一贯支持《南极条约》

南极新站环评报告将发布

  鲜为公众所知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现在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必须拿到一系列破土动工的“许可证”,其中就包括综合环境评估,只有完成环评,才有可能通过所有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审查。为中国南极第四座科考站(维多利亚地科考站)做前期环评的,正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的杨海真教授团队。这也是该

中国游客在南极的环保表现良好

  历时160天,行程近3.2万海里,不仅勇闯冰阵,完成了既定的科考任务,还在南极成功援救了一艘俄罗斯科考船,参与搜寻马航失联飞机……历经有史以来最“波折”的航程后,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完成了它的第三十次南极之旅。由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举办的“极地科考·安利相随”科普演讲

守护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近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程立峰透露,我国已将南极立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交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起草和提请审议。   南极并非中国领土,我国为什么要就南极立法?   事实上,南极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大陆。1959年12月签订的《南极条约》规定,南

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

  根据《南极条约》的界定,南极或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即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总称,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

旅游鞋检测

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鞋,正式场合穿皮鞋、休闲场合穿休闲鞋、旅游的时候穿旅游鞋,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但是这样穿法一方面得体,另一方面舒服。不过,旅游鞋受多种因素影响,质量层次不齐,是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呢?进行测试是个不错的方法。旅游鞋检测项目多且碎,根据较为大众化的检测项目,百检网制定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套餐

国家旅游局发布警告-要求暂停赴墨西哥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报道,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赴墨西哥旅游警告,全文如下:   鉴于墨西哥政府已于2009年4月26日宣布全国进入“卫生紧急状态”、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墨西哥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国家旅游局要求旅行社暂停赴墨西哥旅游组团业务,建议中国公民近期暂缓赴墨西哥旅游。     相关新

我国首次在南极发现海洋PM2.5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洋,微塑料再次被科学家发现。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10日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近日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文化和旅游部将建立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

   据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将于近期建立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强化事前预防,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从严从紧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  该机制通过构建科学研判、分类指导、动态调整、精准防控的机制,提前预报可能出现旅游热点的地区,并指导当

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旅游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80%

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旅游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80%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当地时间12日报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报告称,全球旅游已恢复到疫情前的80%。报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旅游人数较2022年同期增加一倍多,达2.35亿人次。2023年一季度世界各地的客流快速恢复,中东地

你低碳旅游了吗-低碳成为青年旅游新时尚

  自“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被提出后,“低碳旅游”的概念也被纳入到国家旅游发展纲要中,这标志着传统旅游业的发展由粗放型正式向绿色、生态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   近日,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联合腾讯网进行了“你低碳旅游了吗?”网络调查。在参与调查的网友中,8

南极特有昆虫“南极蠓”-基因很独特

  在寒冷的南极,竟然也有一种不会飞的蚊子“南极蠓”。科学家最新报告称,他们对“南极蠓”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其基因组规模极小,这可能就是“南极蠓”能在南极生存的一个秘诀。   “南极蠓”是南极大陆上唯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昆虫,也是南极大陆特有的物种。虽然“南极蠓”体长只有2至6毫米,却能在极寒、干燥、

中国将首次在南极投放海底地震仪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据这一科研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阚光明介绍,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

我国科学家将出征南极为新科考站选址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9月底刚从北极回国,今天(10月25日)青岛籍16名科研专家再次出征,陆续到广州汇合,于11月5日参加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据了解,这些科研专家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

五一旅游市场观察|长线游需求井喷,旅游消费集中释放

  “五一”劳动节假期即将到来,根据携程、同程旅行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旅游市场的复苏趋势非常明显,国内游订单已追平2019年,长线游需求井喷,出境游市场火热。这些现象背后,旅游消费集中释放等多个因素构成了“五一”旅游市场复苏的动力。  市场复苏趋势明显,旅游消费集中释放  今年“五一”旅游市

文化和旅游部赴中央财大开展文化和旅游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06.shtm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司长马秦临以及相关人员来到中央财经大学,就推动和设立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深化部校合作等相关事宜开展考察调研。   ?座谈会现场 中央财经

我国南极考察史首次被披露

  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召开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 黄岸)由国家海洋局、深圳广电集团等单位联合投资出品的3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目前正在深圳卫视热播。近日,该片在深圳举行了研讨会。《中国南极记忆》首次公开披露了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以及南极考察领

我国成功回收“沉睡”时间最长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3部分组成,其中地震计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化为电子信号,记录仪对电子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科研人员通过释放器将海底地震仪回收后,可从记录仪中读取相关数据。  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2月4日,我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成功回收两年前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布放的一套海底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3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南极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个大气本底监测站,这使中国具备了对中山站附近的南极大气本底进行连续监测的能力。 3月4日,我国南极考察队员逯昌贵、张东启、高龙(从左至右)在中国南极大气监测站前。 我

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进行高原选拔训练

1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8月18日奔赴西藏,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原选拔训练。这也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集训。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计划于今年10月启程。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这次选拔训练主要是

“南极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8月18日至21日,“南极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Antarctica)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由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主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中科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等赞

我国将新建1至2个南极科考站

  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完成新的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务,目前已经在返程回国的途中,预计4月回到上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表示,为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是第29次南极科考的两项主要任务,“

我国极地考察将新购飞机新建破冰船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随着我国南极固定翼飞机进入购置实施阶段,以及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有序开展,我国极地考察即将进入陆、海、空立体发展新时代。  据悉,我国南极固定翼飞机购置方案已于2013年通过审批,确定了加装的科考设备的类型。固定翼飞机购置完成后将满足“物资人员运输、科学考察、应急救援

来自南极的公开课:科学家与中小学生“网聊”

  1月31日,青岛中小学生在网络公开课上与南极科考队员“面对面”。  本报青岛1月31日讯(记者 孙军)与身处南极的科学家“面对面”是怎样一种体验?今天,青岛同安路小学、基隆路小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的150名中小学生就上了这样一堂课。  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国家海洋局青岛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

“雪龙”号完成南极科考回国

  4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长江口水域。   此次为“雪龙”号第三十三次赴南极执行科考与运输补给任务,历时161天,总航程约3.5万海里。“雪龙”号顺利完成“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中澳科学家利用海豹观测南极底层水形成的奥秘

   日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立宝、陈红霞等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Guy Williams合作,利用海豹观测南极底层水形成的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研究人员利用海豹所携带传感器收集了大量冬季冰封期间的冰下海洋观测资料,突破了冬天无法在南极开展观测的限制,利用该数据诊断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我国南极科研论文发表量跃居全球前十

  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目前位居全球前十之列。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自然》《科学》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实现了中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介绍,中国将南极

选址工作长达5年-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