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东北印度洋冬季航次科考任务完成

“向阳红03”船2月9日顺利靠泊厦门东渡码头,标志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东北印度洋冬季航次任务圆满完成。本航次任务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牵头实施,历时69天,航程约12000海里,区域覆盖了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圆满完成了多套潜标布放及回收,调查项目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生物、化学及光学等多个领域。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邱云研究员介绍,本航次有许多新发现,如观测到印度洋安达曼海的逆温现象,火体虫在孟加拉湾大规模爆发的特殊生态现象,为后续我国加强对东北印度洋的科学认知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其内在机理及其对气候变化、海区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多项新调查手段被成功运用到航次科考工作中。首次完成了我国完全知识产权的水下滑翔机——“海翼”号在印度洋海域的海上观测,极大地丰富了该海区现场观测数据,为今后国产水下滑翔机在印度洋海域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垂向微结构湍......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远赴印度洋 的国大洋49航次科考结束

   历时250天,航程29821海里,8月12日,赴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顺利回国靠港,返航舟山。  本航次对履行全球首个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有什么重要意义?“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AUV)等国产装备深海练兵情况如何?印度洋“体检”状况到底怎样?  西南印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蛟龙”承载国人探海梦想

  “我等了10多年,终于能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了。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中国字,感觉很好。”时隔一年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仍难忘怀“圆了多年一个梦”的激动。  2013年6月18日,52岁的周怀阳成为第一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乘客”,在即将开展的“蛟龙”号2014—20

“向阳红10”船赴印度洋科考

  12月6日,“向阳红10”船从舟山起航赴印度洋,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49航次科考任务。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航次具有综合业务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  本航次计划时间为250天,分5个航段执行,航程超过25000海里,预计2018年8月12日完成所有调查任务返回舟山

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圆满收官

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员完成任务设备交接后合影。本报记者 刘莉摄  科技日报毛里求斯路易港12月30日电 (记者刘莉)当地时间上午9点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国主力科考船“大洋一号”停靠东非岛国毛里求斯路易港。中国大洋34航次科学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务结束,当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员进行了

“实验1”完成国家基金委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返航

   5月13日中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科学考察船完成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南海海洋所相关负责人,以及职能部门和课题组负责人等在码头迎接,并慰问了出海科考队员和船员。   国家基金委东印度洋航次由南海海洋所组

中国载人深潜: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

“实验1”号科考船载誉凯旋

  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近日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珠江新洲码头。  据介绍,“实验1”号执行的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从今年4月12日开始,经48天,航行7900海里,主要调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区。在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

服役23年再出发 “大洋一号”有怎样的功勋史

搭载最新研制的“海龙三号”“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潜后,“大洋一号”科考船3日将停靠青岛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完成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航次科考任务。 这是“大洋一号”船2017年大修

“深海勇士”返航三亚 创中国载人深潜多项纪录

  3月10日上午,“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完成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的西南印度洋热液科学考察航次(下称“TS10航次”)科考之行。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在

“实验1”号圆满完成印度洋科考首航

  5月29日,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造的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航行7900海哩,经48天海上调查,圆满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从广州母港起锚,主要调查印度

大洋49航次科考在西南印度洋发现新矿化异常区

本报讯(特派记者赵宁)“向阳红10”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任务,于当地时间6月19日上午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补给。本航段科考队员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作业,并发现一处新的矿化异常区。 今年是我国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关键的一年

“大洋一号”起航执行中国大洋26航次海试任务

     “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3月26日驶离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预计将于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中国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绍,这个航次预计历时380天,计划于2013年5月2日

“蛟龙”号首潜海底热液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这是我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到海底热液区下潜作业。   海底热液区由海底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带喷出的高温液体形成,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其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海底热液区是“蛟龙”号从未去过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环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

“蛟龙号”又有新发现

  4月5日傍晚,“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科考队员停靠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标志着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顺利结束。自2月6日青岛起航以来,历时59天,航行10274海里,本航段共计18家单位94人参航,“蛟龙号”累计安全下潜1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魏龙 杨林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等任务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该船入列远望号船队两年多来,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执行任务。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等任务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该船入列远望号船队两年多来,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执行任务。 远望号船队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万里大洋之上,该船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调查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中国大洋协会供图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阵,采集了大量珍贵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调查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

大洋科考采集大量样品 深海“探宝”怎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阵,采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重要数据

深海“探宝”这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

中国首次成功应用海底机器人进行大洋科考

  中国正在进行的第22航次大洋环球科考中,首次成功应用海底机器人进行深海考察。在本次科考中,中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完成了对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区的探测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样品。国家海洋局该领域权威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科学考察进入了机器人时代。   

这一年,新发现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追寻百年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有了新的答案,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面临退休,从航天到地球四极,2018年,新技术助力的科学新发现,不断颠覆着人类已有的认知。深空探测开启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大洋一号”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记者昨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在完成综合海试后,“大洋一号”船于昨日从海南三亚起航,执行我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航次是我国开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个5年任务(2012年~2016年)的开篇航次,调查方法与技术

基金委发布共享航次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以下简称共享航次计划)用于资助海洋科学考察船和潜水器,为必需进行海洋和极地科学考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提供稳定、可靠的调查设施保障,以确保考察任务的实施,获取海洋和极地现场观测资料,推动海洋科学调查资料共享,培养

“实验3”号科考船凯旋

  经过12230海里的航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22日返回广州。  应巴基斯坦国家海洋研究所邀请,“实验3”号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从广州起航,经马六甲海峡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达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兰海沟

给海底做CT,大洋科考设备又升级

   为圆满完成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向阳红10”科考船在进入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作业区后,开始24小时昼夜作业模式。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介绍,该航段计划安排“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下潜7次,布放海底电视摄像电动抓斗8次,计划安排海底摄像拖体完成长达180公里的测线作业。图为当地时间

关注·走近“科研玫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 水球 ,海洋里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作为一名科学家,韩喜球与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兴奋地写道:“演讲后好多学生求合影,也许有不少学生将来真的会投身海洋事业!”   韩喜球是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

给海底做CT,大洋科考设备又升级

   为圆满完成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向阳红10”科考船在进入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作业区后,开始24小时昼夜作业模式。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介绍,该航段计划安排“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下潜7次,布放海底电视摄像电动抓斗8次,计划安排海底摄像拖体完成长达180公里的测线作业。图为当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