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过敏反应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过敏反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at Med:肠道微生物能够预防食物过敏 DOI: 10.1038/s41591-018-0324-z 新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有助于防止牛奶过敏的发展。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健康的人类婴儿供体的肠道微生物被移植到小鼠身上,能够保护小鼠摄入牛奶后产生过敏反应,而从牛奶过敏的婴儿移植的肠道微生物则没有上述效应。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该研究结果可能为研究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疗法以预防或治疗食物过敏提供信息。 科学家此前发现,对牛奶过敏的婴儿与非过敏性婴儿相比,肠道微生物的成分不同。之前的研究还表明,一些微生物与发生食物过敏的风险较低相关,导致研究人员检查没有牛奶过敏的婴儿的肠道微生物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将八个婴儿捐献者中的每一个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无菌环境中培养的小鼠组中,并对乳蛋白敏感......阅读全文

麻醉中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麻醉用药属于一种相对独特的用药方式,它通常需要在较短的手术过程中使用多种药物。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和类过敏反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该类反应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各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也使得过敏和类过敏反应成为目前国际麻醉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就麻

输液反应还是过敏反应 ?

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下表。01  输液反应的范围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也称药物

Science:共生细菌帮你抗过敏

  近日,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人体内共生菌群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揭示了共生菌群缺失导致过敏反应产生的具体机制。  人体内栖息着几十亿个共生细菌,每个人体内共生细菌的多样性都不相同。共生细菌在人体许多生理学过程和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过敏反应症鉴别

  中药倘若服用不当也会发生某些不良反应,需细心加以识别。    三七:瘙痒、畏寒、发热、麻疹样丘疹。    天麻:瘙痒、药疹、四肢隐疹、高热、面肿。    丹参:瘙痒、四肢隐疹、高热、面肿。    甘草:水肿、胸闷、哮喘。    川断:红色斑块、奇痒、具灼热感。    青蒿:丘疹、红斑、奇痒。  

豚鼠速发型过敏反应

实验概要本实验介绍了豚鼠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等。实验原理经过敏原刺激的动物机体可产生IgE类抗体,此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同一致敏原第二次刺激机体后,可立刻使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等,导致过敏性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轻则发热、寒 战、出现皮疹或是荨麻疹、皮肤瘙痒,重则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输液反应可分为热原反应、变态反应及其他几种类型。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除了药物本身 的问题外,与输液器具、操作也有关系。及时

输液反应 VS 过敏反应,如何鉴别和治疗?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见下表。一、输液反应的范围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

输液后相继出现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

  更确切的说今天我遇到的同一患儿接连出现的两次反应是过敏反应和热原样反应。第一次反应是致敏的肥大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喉头水肿,考虑是药物过敏。第二次是液体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故患者无明显高热,考虑是液体或输液袋问题。    患儿病例摘要:    患者,男,8岁,因咳嗽、咯

输血不良反应的过敏反应及治疗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获得其中的1项以上者确诊为过敏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地塞米松入壶,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给予补液、升压、吸氧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2.

关于过敏反应的那些事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过敏反应相关的研究与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Lancet:抗过敏药物能够缓解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认知损伤  最近,来自UCSF的研究者们成功地在II期临床实验中证明FDA批准的抗组胺药物能够恢复多发性硬化患者大脑的神经系统功能。此前实验室水平的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