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睡眠结构的神经环路研究取得进展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脑图谱中心在解析睡眠片段化的神经调控机制方面获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A serotonin-modulated circuit controls sleep architecture to regulate cognitive function independent of total sleep in Drosophila”发表在Cell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该研究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授Leslie C. Griffith(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合作完成,文章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是研究员刘畅,同等贡献第二作者为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诺奖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孟志强和布兰迪斯大学博士Timothy D. Wiggin。 睡眠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人们对于睡眠的研究,主要关注调控睡眠总量的神经环路,而对独......阅读全文

中美合作脑神经环路发育研究获重要进展

  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禹永春课题组与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时松海课题组合作,日前在脑神经环路发育研究中,首次发现脑神经元间由电突触介导的信息交流在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中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今天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上。     电突触被普遍认为在神经元相互信息交流中具有

Nature:神秘神经元打开睡眠开关

  每个果蝇有大约二十几个睡眠控制神经元,人们也在其他动物中发现了这些脑细胞并相信它们也存在于人体中。这些神经元传送了睡眠同态调节器的输出信息:如果这些神经元电活化,果蝇会睡着;当它们沉默时,果蝇醒着。  那么是什么打开了大脑中的这个开关呢?我们知道,睡眠受到两个系统——生物钟和睡眠同态调节器(ho

研究揭示视觉皮层回路兴奋—抑制平衡调控方式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何凯雯课题组联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lfredo Kirkwood团队合作首次发现锥体神经元的E/I平衡并非恒定,而是在一天中发生周期性的振荡。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神经元》。  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依赖于谷氨酸能这类兴奋性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同时也依赖于

最新研究揭示谷氨酸能神经元对睡眠稳态调节的重要作用

  睡眠稳态是睡眠持续时间与清醒之间的平衡,是睡眠-觉醒周期的基本特征。在清醒期间,促进睡眠的促眠因素积聚并导致睡眠压力增加或我们需要睡眠。数十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许多与睡眠稳态有关的基因、分子和生化过程。在与睡眠稳态有关的各种过程中,腺苷是细胞代谢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睡眠稳态的重要生理介质。在基底

神经细胞、环路和行为国际研讨会在京闭幕

  11月25日-26日,2019神经细胞、环路和行为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会议旨在召集全球专家研讨神经细胞多样性、环路组装与运行、行为与认知以及神经科学新技术发展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发展,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

科学家解析出本能防御样行为的神经环路

  北京时间6月12日,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神经元》(Neuron),在线发表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立平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富强等合作的研究成果:A VTA GABAergic neural c

大脑神经环路“红绿灯”失控会导致社交恐惧

  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国际期刊《神经元》报道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徐晗教授团队利用自主构建的小鼠模型,在前额叶皮层发现一条导致小鼠社交恐惧行为的新神经环路。  目前,社交恐惧症发生机制不甚清楚,且尚无令人满意的疗法。徐晗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小鼠条件性社交恐惧造模系统。运用条件性社交恐惧小鼠模

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发生的神经环路

2022年11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发表了李家立研究员团队的研究论文“Hyper-excitability of corticothalamic PT neurons in mPFC promotes irritability in the mouse model of Alz

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解析方面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富强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段树民和汪浩课题组合作,在先天性恐惧开关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日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和病毒逆向追踪等方法进行研

中科院团队发现压力应激导致焦虑的神经环路

生理或心理压力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糖上升是人和动物一种保守的适应性生理现象,它可以在机体遇到危险时调动能量储备来进行“逃跑或战斗”。然而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长期工作和生活压力应激会导致焦虑等负性情绪发生,同时伴随血糖的持续性升高,这成为了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高发的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焦虑等负性情绪

《科学》发表关于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机制的新成果

  9月29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内侧前额叶突触强度双向调制社会等级》的研究文章。文章报道了通过基因水平的操作调节小鼠特定脑区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小鼠行为的调控,揭开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机制。  社会等级是动物世界中最显著的社

《自然―神经科学》:睡眠有助增强运动记忆

  据近期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睡眠能帮助改善一系列手指运动的锻炼。这使得睡眠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调,在睡眠期间对记忆力进行选择性引导改进也变成一种可能。   Ken Paller等人先让受试者学习用键盘演奏两种不同乐曲。然后让受试者伴随着他们所演奏的其中一首曲子小睡

中国科学家揭示出一条新的代谢调控环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梁斌实验室与施鹏实验室、广东医科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代谢调控环路,对了解脂代谢、锌和铁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新视野。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类脂研究杂志》上。   脂类,如脂肪酸、磷脂、胆固醇等,不仅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和能量储存分子,也是组

上海生科院在果蝇嗅觉神经环路研究上取得新成果

  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佐仁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果蝇中平行通路传递价值相反的嗅觉信息》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采用果蝇转基因操作、精密控制的光遗传学刺激、双色钙成像和在体电生理记录等技术,研究果蝇嗅觉信息从外周向高级中枢传递中的不同投射途径,揭

李晓明教授团队连发文章-发现重要的新神经环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教授团队在突触和神经环路的发育和分子调控领域,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近期这一团队接连在Neuron和Nature Medicine上发文,分别发现两条腹侧被盖区到中缝背核存在的平行抑制性通路,以及一条参与抑郁症发病的新神经环路。  在

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为主要研究内容,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引入连接组、功能组等系统化的研究理念,结合临床情感和记忆障碍疾病特点,对情感和记忆(尤其是情感相关的

早期丰富环境饲养促进GABA能突触传递及神经环路成熟

     早期丰富环境饲养对GABA能突触传递及神经环路成熟的促进   6月9日,《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树突发育与神经环路形成研究组的成果Early enriched environment promotes neonatal GABAergic n

揭示!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脑调控机制

  罹患抑郁症何以通常伴有睡眠问题?由复旦大学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脑神经机制层面为这一问题给出答案。其研究结果显示,外侧眶额皮层,楔叶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共同构成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脑神经环路基础。这一研究有望为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给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  近日,该

《神经元》:研究发现越老睡眠越差

  随着变老,人们的睡眠时间减少、醒来的频率增加。近日,刊登于《神经元》期刊上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可能丧失了产生深度睡眠的能力。此外,睡眠质量对老年人健康至关重要——睡眠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增加其罹患一系列心理、生理疾病的风险。  “睡眠会随年龄变化,但却并不仅仅受年龄影响,它还能引起老化。”文章第一作者

科学家基于同时电生理fMRI的小鼠睡眠全脑时空动态研究

  3月24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leep fMRI with simultaneous electrophysiology at 9.4T in male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迄今最全面描绘人类疾病调控环路的整合表观遗传学图谱

  Nature | EpiMap: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20周年,关于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仍在探索中前进。前人通过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了100,000个与复杂性状和疾病高度相关的单碱基多态性(SNP)位点,过去我们更关注那些编码功能蛋白的基因序列,然而这些位点只占GWAS位

我国发现压力应激强化视觉恐惧信号处理的神经环路机制

  研究大脑如何处理重要的输入信号并输出恰当的行为对我们理解大脑正常的工作机理至关重要,其中,对于恐惧信号的处理生死攸关,在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众多的精神疾病中,恐惧信息的处理异常比如被害妄想症、创伤后综合症等也很常见,背后的机理并不清楚,针对性的治疗也困难重重。图1:压力激活脑干的蓝斑核团,

我国学着揭示下丘脑腹内侧核内部独特的神经环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华泰团队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A developmental switch between electrical and neuropeptide co

科学家解析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神经环路机制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沈伟课题组在解析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体温调节紊乱(如发烧和中暑),会打乱很多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体温调节主要受下丘脑等中枢神经控制,但其具体控制机制仍然不清楚。为此,沈伟课

中美共建脑科学研究所-解析脑疾病神经环路功能

   5月23日,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MIT-McGovern)联合创建的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筹)在深圳举办学术研讨会。会上同时宣布启动深圳市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新兴遗传工程介导重大脑疾病研究孔雀团队”。  中科院副院长张

上海生科院发现控制动物行为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1月21日,《神经元》期刊以亮点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视觉刺激选择性的多巴胺能信号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和行为选择》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后脑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功能模块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从而实现视觉刺激特

浙大学者发现社交恐惧的大脑神经环路“红绿灯”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晗教授团队在小鼠脑部发现了一条导致社交恐惧行为的神经环路,该成果将为临床上开发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3月18日晚间,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神经元》。  徐晗介绍说,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

《自然》:谁在掌控睡眠时间?

睡眠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有的人只需睡四五个小时就精力充沛?而有的人却需更久的睡眠时间来恢复精力?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刘清华团队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了调控小鼠睡眠时间的关键信号通路,阐明了睡眠时间受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睡眠异常现象,并对修复或调整睡眠提供指导意义。

抑郁症与睡眠的脑调控机制首获揭示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与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合作,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为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7月26日凌晨,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

复旦大学连发两篇Cell子刊-解密大脑关键神经生物学事件

  人脑是最复杂和重要的器官之一。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含有上千万甚至上百亿个神经元,而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这些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神经元网络是完成脑功能的重要基础。令人惊讶的是,这么大数目的神经元是在人体胚胎发育时,由数量相对较少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成。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