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国学者用最短时间突破100篇CNS生命科学领域成果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共计102项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领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篇,Nature 发表了45篇,Science 发表了27篇; 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其中有37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成,65篇是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其中有27篇是中外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38篇是国内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 按单位来划分(文章数目大于5):中国科学院34篇,清华大学14篇,上海科技大学11篇,复旦大学8篇,中国医学科学院7篇,北京大学6篇,香港大学6篇; 按通讯作者来分(大于3篇CNS):饶子和6篇,秦川6篇,高福5篇,王佑春3篇,邵峰3篇,武桂珍3篇,秦成峰3篇等; ......阅读全文

Cell子刊:干细胞的分子通讯网络

  来自新加坡A*STAR基因组研究所(GIS)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MPIMG)的科学家们,在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中发现了一个负责整合细胞通讯信号,维持其干细胞状态的分子网络。这项研究报道在6月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人类胚胎细胞具有

Cell子刊惊人发现:抄近道的细胞通讯

  来自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某些神经细胞采取抄近路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信号并未通过细胞的中心,而是绕过它在一条旁路上传导。由此,他们揭示了一种从前未知的神经细胞形状。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7日的《神经元》(Neuron)杂志上。  神经细胞利用电信号来进行通讯。通过

Cell-Reports:外泌体miRNA如何影响细胞通讯?

  2013年,美国、德国3位科学家凭借他们所发现的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泌体(exosomes)作为人体内一类重要囊泡,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家们已发现,外泌体会参与到免疫应答、凋亡、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凝结等重要的生物过程中,细胞会通过分泌外泌体,

大满贯!2019年施一公团队连续发表Cell,Nature,Science文章

  2015年,通过单粒子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分析确定剪接体的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报道了来自S. pombe的ILS复合物。从那时起,已经阐明了13种冷冻-EM结构,大部分分辨率在3.3和5.8之间,已经阐明了来自酿酒酵母的组装剪接体的七种不同状态,人类剪接体的7种不同状态的11种这

10年曹雪涛团队在Nature/Cell/Science等发表164篇文章

  SMARCC1 (BAF155, SRG3)作为SWI/SNF复合物的核心成分之一,在激活晚期炎症基因以应对微生物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SMARCC1调控炎症先天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2023年2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曹雪涛及姜明红共同通讯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大学终身正教授张国捷,全职加盟浙江大学!

据浙江大学官方消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正教授张国捷已于2022年起全职加入浙江大学。2月22日,浙江大学生物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实验组招聘公告对外发布。公告介绍,张国捷,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2年起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7年

2018,谁在NSC上发的文章多?施一公和他并列第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进步显著,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包括著名的Nature、Science、Cell等学术期刊。  2018年以来中国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主要单位在Nature、Scien

Nature撤回封面论文!全体9位作者反对

文|张晴丹 2020年10月14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和他的同事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轰动整个物理界的成果,并登上了当期封面。他们声称发现了一种新型氢化物,在15℃的温度下可以观察到超导现象。 “这是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然而,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磅研究

Science、Nature医学发表重要突破

  每到秋天就会有不少人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流感。不过流感病毒种类繁多,而且在不断的突变和演化,流感疫苗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所幸的是,有两个研究团队开发的广谱疫苗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科学家们每年都需要预测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并在此基础上制备流感疫苗。然而,预测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疫苗防护也就做不到天

工程院院士王存玉Cell子刊发表干细胞新成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抑制IKK/NF-κB可促进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0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华人科学家王存玉(Cun-Yu Wang)教授和Christine Hong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

争议性Science抗衰老论文作者为自身正名

  上世纪的50年代,科学家们就在一项怪异的换血实验中首次证实了,连接老年小鼠和年轻小鼠的循环系统似乎可以让老年小鼠恢复青春。近年来少数几个实验室一直在竞相寻找年轻血液中可以解释这一效应的因子。现在,宣称已找到这样一种抗衰老蛋白的哈佛大学研究小组,发布了一项研究来反驳那些认为有关这一分子的研究工作存

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杂志发表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

  由华盛顿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确定了控制机体内不同的基因何时、何处及如何开启和关闭的百万DNA“开关”的位置。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2%,且易于识别,然而控制这些基因的on/off开关却被加密保存在余下的98%的基因组中。   然而,当前的技术只允许这样的蛋白一次研究一个。它们也缺

4所985高校,再发Nature、Scienc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3所985高校,分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则于5月4日,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 5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刊发了上海交通

厉害了!陆雄斌团队在Nature,Cell子刊等12篇文章被质疑……

  近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陆雄斌团队发表在Natur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ncer Cell,Cell Reports ,ACS Centr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撤回封面论文!全体9位作者极力反对

  2020年10月14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和他的同事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轰动整个物理界的成果,并登上了当期封面。他们声称发现了一种新型氢化物,在15℃的温度下可以观察到超导现象。  “这是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然而,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磅研究在9月26日被

南通大学第一作者发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一部分大脑区域能独立于其它部分进化,这一发现将极大促进我们对于大脑的理解,这项研究也找到了几个调控不同大脑区域大小的遗传位点。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文章

继Science-Cell-Res后-何祖华团队登Mol-Cell

  2019年4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完成的关于水稻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RRM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act with NLRs and Regulate

曹雪涛院士J-Immunol解析表观遗传与免疫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Ezh1通过抑制Tollip,促进了TLR触动炎症细胞因子生成。相关成果公布在近期的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 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这篇论文的通

6篇Nature/Cell/Science!奥密克戎传染性强的分子机理被发现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变体的体内致病性、传播性和适应性尚不清楚。  2022年6月23日,香港大学陈福和(Jasper Fuk-Woo Chan)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icity, transmissibility, and

6篇Nature/Cell/Science!奥密克戎传染性强的分子机理被发现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变体的体内致病性、传播性和适应性尚不清楚。  2022年6月23日,香港大学陈福和(Jasper Fuk-Woo Chan)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icity, transmissibility, and

诺贝兰迪·谢克曼:Nature、Science和Cell损害了科学研究进展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机器之心对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Randy Schekman的专访以及简短视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力量和全新的开始。  Randy Schekman是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获奖原因是他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他除了对待科学严谨认真之外,还直言不讳地在《卫

细胞通讯的通讯方式

1.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 内分泌(endocrine)、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2.接触性依赖的通讯:细胞间直接接触,信号分子与受体都是细胞的跨膜蛋白的通讯方式;3.间隙连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造数据发Science及Nature-两文章同一天双双被撤回

  剑桥大学的研究员  -Steve Jackson  -以及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前研究员  -Abderrahmane Kaidi  -已经完成了两项"任务":在同一天在Nature杂志中撤回了一篇论文,在Science中撤回了一篇论文(2018年Science编辑部发表了“Editorial exp

5所顶尖高校,再发Science、Nature!

  2022年,是中国高校CNS井喷之年。  日前,又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再添Science、Nature。  北京大学  2022年5月12日,北京大学伊成器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base editor in

Science,Cell杂志纷纷聚焦干细胞

  所谓干细胞,就是在生命的成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就如同建筑中钢筋泥沙这样的基本材料。干细胞为什么神奇呢?主要在于它能够分化,正是由于其这种特征,干细胞一经发现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追捧。   本期(6月26日)的Science杂志推出了“Stem Cells”专题,主要侧重于干细胞的临床

牛!庄小威又一篇Science

  7月21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表了关于染色体追踪的一项重要成果。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以及哈佛医学院Chao-ting Wu 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染色质的空间组织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因组的功能。最近,科学家们通过染色体-构象-捕捉揭示了间期染色体大量的结构信息,

上海交大最新NatureImmun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证明了一种肠道细菌中的重要蛋白:Tir能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作用,从而造成病原感染。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天然免疫应答逃逸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丁胜Science,Cell-Stem-Cell发表细胞重编程重大突破

  来自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取得重大的突破,通过采用一些化学物质的组合将皮肤细胞转化成为了心脏细胞和脑细胞。由于以往所有的细胞重编程研究都要求往细胞中添加外源基因,因此这一成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这项研究为某一天能够用药物再生出丧失或受损的细胞奠定了基础。  在发布于《科学》(Sci

福建农林大学Cell新综述文章

  作为无法移动的生物,植物能够对来自内部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信号做出响应,这种能力对于它们的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植物需借助高度结构化的细胞内网络来整合这些信号以确保协调的细胞反应,此外激素和肽类在时空上发挥作用协调了局部的细胞分裂并远距离调控了生长和生理。此外,信号互作和信号输出也会随发育而发生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