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兰州化物所实现纳米钯催化一氧化碳和氢气低温共氧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绿色化学研发中心针对一氧化碳氧化消除、一氧化碳-氢气共氧化消除以及临一氧化碳条件下氢气选择氧化消除成功发展出Pd/FeOx催化剂。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催化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 294 2012 29–36)上。 这一研究是在相关研究领域首次实现低温下(0-20℃)纳米钯催化剂(Pd/FeOx)上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共氧化或一氧化碳气氛下氢气的催化氧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担载钯催化剂在一氧化碳催化燃烧反应上的催化性能可以与传统的纳米金催化剂相媲美。研究人员揭示了氧化铁担载的钯催化剂具有高一氧化碳和氢气低温共氧化(或一氧化碳气氛下氢气的低温氧化)活性的原因,即该催化剂中钯纳米微粒较高的分散性和氧化铁载体所具有的供氧能力。 该工作突破了传统基于纳米金的一氧化碳催化剂体系,颠覆了纳米钯在这一反应体系中性能差的传统认识,是一氧......阅读全文

新型催化剂可在室温下除一氧化碳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日前发布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可在室温下氧化一氧化碳的新型复合纳米催化剂,这为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   据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介绍,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是铂-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5纳米。在实验中,铂-铁镍氢氧化物复合

新催化剂变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

  据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网站11月15日报道,该院化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材料,可将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一氧化碳(CO),这是将CO2转化为其他燃料的关键初始步骤。新成果为从主要温室气体CO2中制取液体燃料提供了思路。  主导这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副教授尤嘉世·苏伦德拉表示,目

俄罗斯与西班牙联合团队研发出一氧化碳低温净化催化剂

  来自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的报道,该分院催化所与巴塞罗那大学(西班牙)的联合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氧化碳低温净化催化剂,可用于汽车尾气及热电站排放气体的净化处理。联合研究的成果发布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国际学术期刊上。  联合团队在研究金属及其氧化

中加科学家研制出可在室温下除一氧化碳的新型催化剂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纳米催化剂,可在室温下氧化一氧化碳,这为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   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的郑南峰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是铂-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5纳米

兰州化物所实现纳米钯催化一氧化碳和氢气低温共氧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绿色化学研发中心针对一氧化碳氧化消除、一氧化碳-氢气共氧化消除以及临一氧化碳条件下氢气选择氧化消除成功发展出Pd/FeOx催化剂。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催化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 294 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分子是不饱和的亚稳态分子,在化学上就分解而言是稳定的。常温下,一氧化碳不与酸、碱等反应,但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因一氧化碳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能被氧化成+4价,具有还原性;且能被还原为低价态,具有氧化性。 1.氧化反应(燃烧反

一氧化碳与有机物反应的介绍

  (1)与醇反应  ①甲醇催化羰基化:一氧化碳与醇反应可以制羧酸,如甲醇催化羰基化制乙酸:CO+CH3OH→CH3COOH。采用不同催化剂,反应条件不相同:巴斯夫(BASF)工艺用碘改性的钴催化剂,相应的反应温度为250℃、压力为68 MPa,乙酸的选择性以甲醇计算为90%,以一氧化碳计算为70%

中国石油高性能制氢催化剂研发迈上新台阶

  6月18日,高活性一氧化碳变换制氢催化剂工艺条件研究与1000小时稳定性评价试验,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获得成功,催化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指标要求。   这标志着高活性一氧化碳变换制氢催化剂放大试验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石油高性能制氢催化剂研发迈上新台阶,为炼化企业开发高端高附加值

关于一氧化碳的加氢反应介绍

  在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作用下,一氧化碳加氢可合成多种有机物,如:合成甲醇、费托(Fischer-Tropsch)法合成烃(费托合成)、合成甲烷(甲烷化反应)、合成乙二醇、合成聚亚甲基(polymethylene)等。   (1)合成甲醇  选用铜-锌-铬催化剂,在温度为230~270℃、压力为

上海应物所等铂铈催化剂的原位XAFS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材料与能源研究部研究员司锐与北京大学教授张亚文课题组、刘海超课题组合作,将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与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技术紧密结合,在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对氧化铈负载的铂催化剂活性结构物种进行甄别的一种有效表征方法,相关论文已发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