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神经莱姆病的概述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 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临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于蜱咬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心脏与神经系统症状;三期为关节炎症。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伯氏疏螺旋体具有高度嗜神经性。 ⑴在莱姆病的第一期,出现皮肤红斑时,病原体可能已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 ⑵莱姆病第二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与末梢神经炎。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细菌培养、血沉、血清GOT、GPT、LDH。急性期从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和皮肤病灶中,可查到病原螺旋体,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蛋白正常或轻中度增多。免疫血清反应在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头颅CT和MRI。 莱姆病是蜱咬性伯氏疏螺旋体多系统感染引起的自己疫源性疾病,侵......阅读全文

莱姆病的介绍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

莱姆病的鉴别诊断

 不典型ECM易与多形红斑混淆,但ECM较少见水泡,不累及掌蹠皮肤,一般也不损伤粘膜。莱姆病还要与一些疾病鉴别,如严重头痛、颈项强直感应与脑膜炎鉴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痛和肝肿大应与肝炎鉴别;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莱姆病关节炎应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流行地区生活史

莱姆病的科室检查

  非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酶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增高,少数人血常规可有轻度、中度贫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等。极少数人有镜下血尿、中度蛋白尿,但尿素氮和肌酸酶正常。有脑炎症状者,可见脑压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蛋白含量增高等。  本病的特异性诊断包括血清学检查,如检测特异性

莱姆病的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的ECM皮肤表现,结合近期有在流行区野外活动史,特别是有蜱叮咬史等可作出临床诊断。但有些病人就诊时缺少这种ECM,也不清楚是否被蜱叮咬,其临床表现又干差万别,因此,莱姆病人的确诊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野外活动史)、有ECM或呈现间歇性、交替性出现的临床表现或无菌性脑膜炎症

莱姆病的发病机理

  莱姆病由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引起,其理论依据如下。  (1)已从病人的血液、皮损和脑脊液中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其体内抗伯氏疏螺旋的抗体滴度高。  (2)从流行地区的蜱身上分离出相同的螺旋体。  (3)此类患者的特异性IgM抗体滴度上升较慢,当慢性关节炎出现数月后达最高值。  (4)组织学检查见皮

莱姆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是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且病人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本病还具有潜伏期长、病程长,早期临床表现和中晚期临床表现可间隔较长时间等特点,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不同病人可以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就诊。也因为如此,除国际上公认的命名是莱姆病外,还有许多其他命名,如游走性红斑(EM)

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

  莱姆病确实是个棘手的疑难杂症。科学家曾认为,这种由硬蜱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很容易治疗——病人在确诊后,接受为期一周的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但近几十年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现,多达1/5的莱姆病患者出现了后遗症,有持续性身体虚弱的表现,如疲劳、疼痛等,其中的原因尚不明了。而且,问题愈演愈烈。美国莱

莱姆病疫苗的功能

中文名称莱姆病疫苗英文名称Lyme disease vaccine定  义借助重组技术制备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外膜蛋白A(outer surface protein A, OspA)疫苗,用于预防莱姆病。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预防

莱姆病的病原理学

  伯氏疏螺旋体在分类学上为螺旋体属的一种,它是一种单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螺旋体。其形态较小,长约4~30um,横径在0.22um左右,  伯氏疏螺旋体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如酒精、戊二醛、漂白粉等敏感,对高温、紫外线等常用物理方法敏感,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菌素均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治疗莱姆病的方式介绍

  1、抗生素  对莱姆病的各种病变均有效。  (1)四环素每日4次,疗程10~20天。为早期病例的首选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阿莫西林每日3次,疗程14~21天。  (3)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2次,疗程14~21天。  (4)其他多西环素、第3代头孢霉素等可选用。  2、非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