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周雍进团队实现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木糖,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和3-羟基丙酸。 木质纤维素来源广泛且可再生,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第二代生物炼制原料。然而,在微生物利用纤维素水解液过程中存在葡萄糖抑制木糖利用现象,制约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效率。因此,实现六碳糖和五碳糖高效同步利用是提高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技术环节。 多形汉逊酵母具有天然木糖代谢、耐高温及高密度发酵等优势,有望成为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优良宿主。本工作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效率,在不牺牲葡萄糖利用的前提下,实现了葡萄糖与木糖同步利用,即在葡萄糖与木糖模拟物料中,脂肪酸产量达到38.2g/L;在真实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脂肪酸产量达到7.0g/L。借助代谢转换策略,该团队将脂肪酸合成菌株转......阅读全文

大连化物所储氢材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吴国涛团队在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多组分氢化物复合,显著改善了Mg(NH2)2-LiH储氢材料的吸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实现了100℃以下可逆吸脱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

大连化物所实现快速检测痕量无机炸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快速分离与检测组李海洋研究团队在无机炸药现场快速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原位酸化增强技术,利用离子迁移谱首次实现了快速检测痕量无机炸药,测量周期小于5秒,检测灵敏度达到100皮克,该成果已经发表在Nature 子刊Scientific Reports 上。  无

大连化物所单原子催化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团队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景月教授(该所“千人计划”)一起合作,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将Pt/FeOx 单原子及准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含有不饱和取代基团的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选择加氢反应,在温和反应条件下(40 oC, 氢气压力0.3 MPa)获

大连化物所将合作成立检测机构

  11月17日,我所与大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金普新区的大连市检测科技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所长张涛出席签约仪式,副所长冯埃生和市质监局局长刘爱民代表双方签约。所长助理许国旺及所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等参加了仪式。大连市委常委、秘书长,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世坤出席仪式并致辞。   张世坤

大连化物所纳米金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刘晓艳团队在金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采用锌铝水滑石负载的硫醇保护Au25原子团簇作为前驱体制得的纳米金催化剂,在含有其它不饱和取代基团的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

大连化物所实现甲醇酵母高效基因编辑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实现了甲醇酵母的高效精确基因编辑。该团队在甲醇酵母代表菌株多形汉逊酵母中,建立了具有高同源重组效率的精准基因组编辑工具,初步揭示了同源重组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方式的竞争机制;利用该高效遗传操作平台,构建了多形汉逊酵母细胞工厂

大连化物所等利用大连光源揭示氢键费米共振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江凌团队、副研究员张兆军和院士张东辉团队,与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哲来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志锋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发现水-胺团簇中氢键的异常大幅度波动现象,揭示出多种分子振

研究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68.shtm   ?近日,我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分子改造研究取得新进展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能将木质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木质纤维素酶是一个复合酶系,其中的组分在养殖、食品、酿酒、纺织、洗涤、能源和造纸等工业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纤维素酶分子进行改造实现定向进化,开发热稳定和活力提高的纤维素酶,对水解木质纤维素底物具有潜在的巨大

能源所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领域提出新策略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具有替代化石资源的巨大潜力,从而有效缓解了全球对原油的依赖。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纤维素乙醇等木质纤维素产品问世,但与化石来源的产品相比,木质纤维素产品迄今为止大多仍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亟需提高木质纤维素转化技术的经济性。木质纤维素转化主要包括预处理、酶解糖化以及发酵三个步骤,

有机溶剂中木质纤维素材料的电辅助预处理

  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碳排放增加。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致使人们对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在这些替代来源中,木质纤维素(LCM)由于丰度高、价格低廉,有望作为可再生燃料和绿色化学品使用。然而,LCM具有坚固的3D结构,可抵抗化学或生物转化并阻碍其纤维素结构的水解。因此,将LCM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13年1月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13年1月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访问大连化物所

  5月24至25日,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共同组织集团下属6家企业访问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洽谈合作。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以及相关专家参加座谈。   会上,渤化集团及下属天津碱厂、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大沽化工股份公司、海晶集团和汉沽盐场等重点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了企业

张家港市副市长访问大连化物所

  7月5日至6日,张家港市副市长卞东方、副市长张伟携政府企业代表团一行人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访问。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及相关研究员出席了座谈会。这是继去年张家港市政府企业代表团到大连举办东北地区科技合作暨人才引进说明会之后,该市政府领导专程到大连化物所寻求高层次科技合作的重要举措。

大连化物所柔性电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张华民、李先锋,副研究员张洪章团队在高负载量柔性自支撑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纳米能源》(Nano energy, 2017, 39, 418-428)上。  纳米级活性物质颗粒因其比表面高、离子/电子传输路径短,在电化学储能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材料催化研究获进展

  采用廉价和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替代稀有的贵金属作为催化剂,实现重要能源和化工过程的高效转化是当今催化科学和化学化工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邓德会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纳米碳材料催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二维纳米碳材料(类石墨烯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新型手性光子防伪薄膜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卿光焱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多模式、可转换的手性光子薄膜。该研究为先进防伪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早在中国古代,防伪标签(如水印、指纹和笔迹)就已广泛应用于文化、经济等领域。创新的防伪技术对于市场的稳定、医疗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化物所制备新型“可呼吸式”电池正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58.shtm电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物品之一,从计算机、移动电话、电子手表等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而便携电源和动力电池领域中,碱性镍锌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等

大连化物所举办“ZL检索与ZL分析”讲座

  3月31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知识产权讲座第十六讲——“ZL检索与ZL分析”,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化学部审查员、有机化学处副处长李彦涛作主题报告。院所两级知识产权专员及来自研究所、参控股公司、大连市企业的相关人员80余人参加了培训。   李彦涛介绍了ZL信息的检索策略、

中国化工集团访问大连化物所

  7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发展规划部主任蔡挺携集团下属企业、研究院有关人员一行15人访问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该所科技处处长蔡睿及相关研究人员出席了交流活动。   蔡挺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化工集团和大连化物所合作多年,过去几年双方有过多次的交流,并且在农药中间体、微化工技术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

大连化物所纳米催化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研究员团队在碳纳米管对催化剂的束缚效应和对催化反应性能的调变作用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发现,采用湿化学方法将金属铁(Fe)粒子组装在碳纳米管的管腔内,用于催化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 (GTL) 反应,其催化活性有了明显提高。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与担载在碳管外壁的铁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单原子合金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研究员章福祥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单原子铋修饰铜合金催化剂,用于电催化CO2还原。该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C-C偶联功能,显著提高了多碳(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太阳能光催化技术是实现太阳能至化学能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高效助催化剂

大连化物所痕量爆炸物检测取得进展

  近日,我所快速分离与检测研究组(102组)李海洋研究团队在痕量爆炸物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大气压离子聚焦技术,利用可快速切换极性的离子迁移谱实现了传统含硝基类爆炸物和新型过氧化类爆炸物的单次同时检测,该成果已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离子迁移谱(IMS)

大连化物所膜分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维慎研究员和李砚硕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sheet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s (Science

大连化物所17名博士后获得资助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七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人员名单,大连化物所张良柱等16名博士后获得二等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是国家专门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设立的科研基金,旨在促进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开展创新研究,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博士后人才队

大连化物所热电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姜鹏、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502组)在热电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采用高熵合金提高晶体结构对称性的策略,成功调控GeSe晶体结构,大幅度提高GeSe材料的热电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中国壳寡糖产业论坛在大连化物所召开

    开幕式现场  9月11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会、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OLIGO(寡糖)项目办公室、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集成与发展研究中

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今晨离世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4月25日6时38分,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邹汉法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离世,年仅55岁。听闻此讯,业内人士纷纷一片惋惜之声,惟愿邹汉法老师一路走好!  邹汉法为中国分析化学特别是色谱分析做出了很大贡献。在2015年西安色谱会上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大连化物所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54.shtm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活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切实发挥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