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极向场PF5导体成功交付至ITER现场

6月3日,从法国卡达哈什(Cadarache)ITER总部获悉,由等离子体所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极向场导体采购包第二阶段极向场PF5导体成功完成交付。这是中方首件交付ITER现场的产品,也是ITER七方中首件交付ITER现场的大件产品。 PF导体采购包是等离子体所继环向场(TF)后承担的第二个ITER导体采购包。中方承担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PF导体采购包PF2/3/4和PF5导体,总共包括64根导体,均由等离子体所负责制造。ITER PF导体是外方内圆的异型导体,其制造工艺复杂,包括焊接工艺、无损检测技术、导体成型及收绕技术等。等离子体所超导磁体及电力节能应用技术研究室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了异型管焊接、铠甲及焊缝无损检测、导体成型及收绕型技术的研发。2012年1月12日,F5导体在ITER国际组织及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见证下顺利在研究所完成。 导体完成后,科研人员对其进行......阅读全文

“人造太阳”温度升高到1亿度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正在接受技术升级。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持续 400秒、中心温度大于2000万摄氏度实验环境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进行的升级计划

合肥研究院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维持机理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2012年实验中获得了超过30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式”(H模)等离子体,创造了新的“H模”长度世界纪录。为了解释维持长脉冲“H模”的机理,徐国盛研究员带领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他们在“H模”等离子体边界观察到一种新的静电准相干模,并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设计研制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1亿度等离子体放电。  继2017年创造了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EAST的2018年度物理实验面向未来聚变堆先进稳态运行模式的发展和长脉冲运行下的关

中科院EAST团队:准备着,点亮人造太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0日 第 06 版) 4层楼高、直径8米、重400吨——这就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坐落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 多年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

科技部公布1项研究专项答辩评审组专家名单

根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申报指南项目评审工作安排,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于2021年12月27日至12月29日组织开展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项目答辩评审(第一组)。此次评审采用多场景网络视频答辩方式,技术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13

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再获重大突破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该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正在进行的第十一轮物理实验近日再获重大突破:在纯射频波加热、钨偏滤器等类似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未来运行条件下,获得超过60秒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E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升级进入二期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辅助加热系统工程开工典礼,11月29日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合肥研究院院长王英俭等共同为工程开工剪彩。  詹文龙表示,等离子体所通过自主创新率先研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

等离子体所青年研究员团队:“逐日”青年人-“点亮”聚变灯

   清晨,安徽合肥,蜀山湖畔,晨雾还未散去,科学岛上一片宁静。岛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内(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身着蓝色工装服的“80后”研究员秦经刚打开实验室大门,开始了一天的研究。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七方共

磁约束聚变能研究开放创新试点在合肥启动

  5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研讨会暨磁约束聚变能研究开放创新试点启动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据悉,磁约束聚变能研究成为中科院首个正式启动的开放创新试点领域,旨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经过半个世纪的创新积累和蓬勃发展,依托合肥超环(HT-7)

简述核聚变的控制方法

  1、太阳——引力约束聚变 地球上的万物靠着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维持自身的发展。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几十亿年来,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无休止地向外辐射着能量。太阳拥有极大质量

几种主要的可控核聚变方式

太阳——引力约束聚变   地球上的万物靠着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维持自身的发展。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几十亿年来,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无休止地向外辐射着能量。太阳拥有极大质量,产

核聚变的反应装置介绍

  可行性较大的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是托卡马克装置。  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 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线圈(kotushka)。最初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24.shtm 本报合肥1月7日凌晨电(记者常河)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基础物理研究成果。1

电子温度1亿度-中国人造太阳内力惊人

  “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短短一句话让网友兴奋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EAST核聚变装置在2018年实验中又有突破。  核聚变就像氢弹爆炸或太阳内部反应,温度超高,一般容器没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变实验方案叫“托卡马克”——用超强的磁场约束高温的核

合肥研究院在离子回旋频段波与等离子体耦合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微波加热与电流驱动研究室离子回旋课题组在离子回旋频段波与等离子体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以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ICRF waves coupling in EAST 为题发表在《核聚变》(Nucle

我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记者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获悉,这些实验参数将为人类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让人类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坚实的一步。

探求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东方超环

   面对即将来临的能源危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寻求一种无限而清洁的能源,从而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如果说“夸父追日”是古人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那么东方超环则代表了今人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努力。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学岛,有一个形似锅炉的庞然大物,它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吨,由超高真空

什么是核聚变?

核聚变,即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时放出巨大能量。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而核聚变是发生在原子核层面上的,所以核聚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我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正式退役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5月7日宣布,该所通过国际合作研制成功的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正式退役。   据悉,自1990年初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赠送T-7托卡马克装置给中国后,时任等离子体所所长霍裕平院士集中全所人力、财力投入装置建设,对 T-7及其低

“人造太阳”新一轮实验即将开始

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董铺水库旁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度开机运行。  本月初,新一轮实验开始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告诉记者,此次实验建立在对上一轮实验结果的总结

“长脉冲高功率中性束注入技术的发展”报告会成功举办

  12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讲堂第29讲“长脉冲高功率中性束注入技术的发展”专题报告会如约而至,报告会由中性束注入研究室刘智民研究员主讲,胡纯栋研究员主持。   胡纯栋简要介绍长脉冲高功率中性束技术研究的意义后,报告会拉开序幕。首先,刘智民介绍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维持高参

“人造太阳”照亮地球还要多久?

随着核聚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相关技术获得突破。在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协同作战的今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有耐力、能长期投入的“国家队”和更灵活、试错成本更低的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推动形成良好创新生态。 核聚变领域又获重要突破。 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实现了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

核聚变是终极能源吗?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更高效更清洁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变能被认为是终极选择之一。为推进可控核聚变研究,各国联合推动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近日在科技部举办的中国加入ITER计划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科学家就“核聚变是能源的美好未来吗”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仅在海水中就有超过45万亿

提高三乘积,让可控核聚变走向现实

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再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50年左右,人类将能利用核聚变能源。 段旭如 中核集团核聚变堆技术领域首席专家 核聚变,是

“人造太阳”获超过60秒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

  记者2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近日在第11轮物理实验中再获重大突破,获得超过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EAST因此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国际磁约束聚变资深

日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今秋运转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核聚变发电作为一个关键的技术途径受到广泛关注。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将在今年秋季正式运行新一代热核聚变实验装置(JT-60SA)。届时,该装置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实验装置。核聚变实验中托卡马克产生的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形

等离子体所代表参加ITER标准化培训

  7月1日至4日,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标准化培训班在黄山举行,参加培训的代表主要来自于我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一级承包商和分承包商单位主管技术、质量、安全的各级人员共约40余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ITER导体、Feeder(

合肥研究院在流动液态锂第一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真空及等离子体壁相互作用课组在流动液态锂第一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以Mitigation of plasma–material interactions via passive Li efflux from the s

面向等离子体钨材料中氢氦气泡形成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内耗与固体缺陷实验室科研人员与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在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中氢氦气泡成核和生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聚变领域权威期刊《核聚变》(Nuclear Fusion)上。  

第三届中德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研讨会召开

  11月5日至1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资助、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主办、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协办的“第三届中德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PWI)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等离子体所罗广南研究员和德国马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K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