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微生物:将生物学带入新领域

海底热液喷口、盐湖、酸碱泉、深海……在这些本不应该存在生命的环境中,科学家们找到了微生物,并将它们统称为“极端微生物”。美国科学家认为,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或许是寻找外星人的关键——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可能是多样化的,或许就可能在耐酸、较高温度环境中生存。美国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正在试图通过基因工程可“创造”出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我国科学家也在研究极端微生物,他们认为,极端微生物的生命策略和适应环境的多样性或许早已解决了科学家今天仍在寻找答案的那些问题。 地球生命形式的独特风景线 极端微生物是指能够在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极端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而这些极端环境对普通生物(包括人类)而言是不可耐受的,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禁区。 但其实,从生命现象发生以来,极端微生物在地球生物圈中业已存在,只是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局限,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逐渐在生活和生......阅读全文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的高层次、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凝聚了广大院士、专家、环保工作者和有关方面同志的心血和智慧,历时3年多圆满完成,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6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战略研究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出发,系统回顾了我国30多年

激光雷达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激光束与大气物质相互作用机制是进行大气激光雷达探测的关键。不同的激光与大气相互作用机制对应于不同种类的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激光与大气相互作用机制有: 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 激光与大气中各种固态或液态的气溶胶粒子(尘埃、烟雾、云层等)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散射,称为米氏散射。米氏散射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2011年12月25日在京成立。委员会决定,2012年将在环境健康风险、污染事故应急风险、痕量污染物风险及环境生态风险研究和控制方面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工作等。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巡视员胥树凡说,我国目前仍处于环境事件高发期,环境健康风险较高。专业委员会应认

科学家绘制空中微生物垂直地图

一个特殊的风道将飞机外部的空气引导至飞机内部的12个采样器中。 团队对瑞士森蒂斯峰山顶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图片来源均为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  在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论文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从地面到3500米的大气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发现细菌和真菌以特定方

科学家们实现体外培养肠道微生物

  根据最近由来自EMBL研究者们做出的一项研究,肠道微生物能够成功地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在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报道了96%的不同类型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偏好。这一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肠道微生物组的特性。   肠道内的细菌对我们的

Nature肠道微生物研究争论:是环境,还是基因影响更大?

  关于对微生物组成的相对影响以及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到底是宿主遗传学,还是环境作用更大,一直都是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争论热点。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环境在确定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方面起着比宿主遗传学更大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预测人类特征(如胆固醇水平或肥胖)时,将微生物组学特征纳入评估标准,能使得

如何做好新冠疫情下环境微生物的监控?

     新冠疫情下,许多人对环境中的病毒以及传播方式忐忑不安,尤其是报道了空气气溶胶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并且也对环境和空间消毒后的效果心存疑虑。目前,关于开展空气微生物气溶胶采样研究较多,根据不同原理制造的采样器广泛用于各领域。如:单级或多级撞击式采样器、离心式采样器、气旋式采样器、液体冲击式采

微生物营养和环境条件实验方法过程介绍

实验材料1、活材料:培养3d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根瘤菌(Rhizobium sp.)、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 coli)、巴斯德梭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5d的吸水链霉菌“5102”(

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撰写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综述

  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包括地热泉、深海热溢口、冰冻圈、高盐生境、深地以及矿山酸性废水等各种极端环境(图1)。尽管理化条件严酷,这些生境给来自所有三个生命域的众多微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位。这些独特的微生物进化出了不同的策略以应对多种极端环境胁迫,定义地球生命的物理和化学极限,并吸引了从基础理论到生物技术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沃尔沃环境奖

  中国科学家秦大河11月26日在斯德哥尔摩领取了沃尔沃环境奖。沃尔沃环境奖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高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沃尔沃环境基金会此前宣布,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获奖,主要是基于他长期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

环境科学国际会议在江苏召开

  近日,SCOPE—ZHONGYU环境论坛(2011)暨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江苏宜兴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140多名科学家对环境科学前沿、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由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主办。   “这是一次环

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分类方法

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分类有多种。1、按流动相物理状态可分:气相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和液相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2、按产地可分:国产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和进口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3、按分离规模可分:小型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和大型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4、按分离特点可分: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高压环境科学专用色谱仪和

环境科学中萃取剂的使用方法

萃取过程中所用的溶剂。要求对液体或固体混合物中的组分具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如果是液液萃取,则还要求不溶或仅稍溶于被萃取的溶液中。萃取常用作废水处理物理化学方法之一。将萃取剂投到废水中,通过混合传质过程,水中的溶质 (污染物) 即溶于萃取剂中,借助比重的不同,将萃取剂与废水分离,废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环境科学领域常用的萃取剂有哪些?

常用的萃取剂有苯、二甲苯、轻焦油、醋酸丁酯、三甲酚磷酸酯、异丙醚等。

中国科学报:环境研究要“大声”做

  此次在报道抗生素环境污染话题前,笔者在搜集资料时,便难以在已经发表的新闻中获取有效信息,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仍然“深埋”在普通人很难接触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在联系相关领域专家时,笔者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抗生素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公共话题。但和其他领域的专家相比,环境学者显

环境科学(水处理)学者能力/水平自测法

环境科学(水处理)学者能力/水平自测法一,前言1,2007年8月,我在分析化学类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上发表了:。     没想到该文引起了深远的影响~让有关阅读者都所思考,甚至有所触动!该文我将自己做过的分析化学实际问题中,择其中33个问题,让有关学者回答(仅需提供大致思路)。能回答2个问题者即达博士

科学家实验室里复制金星环境

在模拟金星环境下样品的热红外照片 模拟金星环境下存放二氧化碳样品的容器   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正努力在实验室里复制金星上的环境,以便更好的解读从这颗行星获取的地表和大气数据。对于金星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将有助于外空生物学家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以及岩石行星的可

科学家再现超级地球内部极端环境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最近合作进行了新的激光驱动冲击压力实验,在实验室再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和巨行星深内部的极端环境,以及类地行星诞生时的混乱环境,利用超快光学测量技术揭示了构成行星的重要物质性质,这些物质决定了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23日的《科学》杂志上。  石英(SiO2)是组成岩

千人盛筵,引领环境科学新时代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8月16日,八月津门,骄阳似火,第十届全国化学环境大会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主办,南开大学承办,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大气环境领域权威进展报告

   5月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14-2015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大气环境)》图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官平先生与该报告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高翔教授共同启动仪式。  该报告的编写前后历时两年,是一本为大气领域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系统性参考的权威工

城市环境所在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这一“器官”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屏障、免疫调控及宿主防御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宿主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还能够合成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供宿主使用,并可以将产生的毒素加以代谢以减少对宿主的毒害。不同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宿主肠道微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影响

Nature:98%的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差异竟由环境决定!

关于与生俱来与后天培养(nature vs nurture)的问题延伸到了我们的微生物组(microbiome)---我们每个人携带的细菌(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有益细菌)群体。接二连三的研究已发现我们的微生物组几乎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的每一个方面;它的微生物组成因人而异,而且可能是包括从体重增加到情绪在内的

中科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成立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科研基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于日前获批成立,其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实验室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的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家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与区域污染治理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环境微生物监测即用型培养基的使用说明

                                    包装外观【用途】该系即用型培养基适用于制药、医院、食品、化妆品、微电子等行业洁净空间的环境、设备、人员的监测,同时也可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和筛选。【特点】(1) 本系列即用型培养基生产整体环境C 级、灌装环境A 级,终端经过Gamm

《自然》:美科学家发现微生物也会“耕种”

  耕种行为并非人类的专利,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真核微生物也会播种并收获自己的食物——细菌。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盘基网柄菌具有这种农业行为。盘基网柄菌是黏菌的一种,虽然名字中带个“菌”字,却并不是通常说的细菌,而是属于真核生物。它通常以单细胞形态存在,

陈越在微生物所作科学道德规范讲座

  4月13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纪检监察审计监督局副局长陈越博士,为研究所科研骨干作了一场题为“弘扬科学道德反对学术不端”的科学道德规范讲座,微生物所所长黄力研究员主持会议。   黄力在会上强调,科研诚信问题关系到一个科研人员的科学生命,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应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召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355.shtm4月22日-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南昌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召开

  4月22日-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南昌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6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在致辞中提出,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

金奖10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揭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73.shtm

中国科学家秦大河获沃尔沃环境奖

  瑞典沃尔沃环境奖基金会10月21日宣布,中国冰川学和气候学专家秦大河获得2013年度沃尔沃环境奖,以表彰他在气候变化领域所作的贡献。   评委会在当天发表的公报中说:“秦大河博士长期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他主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