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俄罗斯的卡莫夫(Ka-32)直升机导航人员1人,以及2名澳大利亚科考人员。考察队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71人,78人拥有本科、大专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考察队员占整个考察队总人数的近六成。此外,我国首次派出12名女队员深入南极内陆开展野外考察工作,她们将与男队员一起,在南极战风斗雪,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在冰雪世界中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今年27岁的谢洁瑛是极地科考船历史上首位女性驾驶员。谢洁瑛是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师。作为此次入选为“雪龙”号的她,为了此次出征,专门到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船“育锋”轮上实习了一个月,并驾驶“雪......阅读全文

科学家就私人南极科考研究价值表示质疑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成员被直升机转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事务局(AAD)针对外界就南极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评指责该局对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认可。   AAD首席科学家Nick Gales对之前该考察队队长、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hris Tur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参与第39次南极科考

            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国家野外站测量队队员抵达南极。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精密测量院获悉,该院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今年再次参加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师桑鹏已经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这也是该院第24次派员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2022年

东南大学举行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出征仪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93.shtm 10月24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出征仪式在该校举行。东南大学教师张侃健、葛健两人即将代表东南大学奔赴南极执行本次科考任务。同日,由东南大学研发的新一代无人值守能源

中国科考队勇闯阿蒙森海探秘南极“前世今生”

  虽然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国行程,但值得回顾的是,科考队员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区颠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为中国探索南极“前世今生”的奥秘积累了宝贵样本和数据。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

俄罗斯称将在南极建第六个科考站

  据俄新社10月26日消息,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透露,根据俄罗斯政府批准的俄罗斯南极战略,南极可能将出现第六个长期运作的俄罗斯科考站。  弗罗洛夫26日在俄罗斯国家海洋研究所开幕的全俄海洋学会议上作出上述表态,他还透露:“我们已经有5个常年科考站和5个季节性科

给深海做CT、验标本:“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

   在首次奔赴南极的中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上,科研人员正开展多项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他们要探索的奥秘往往潜藏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深的海水之下,所用的技术手段正如给深海做CT、验标本、量体温。  做CT  放枪、点炮——在这两个看上去颇有点“刺激”感觉的名词背后,是“海洋六号”此次南极科考的首要任

日本科考队观测到罕见南极蓝绿光-喻义幸福

  据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12日晚,正在南极海域航行的日本第52次南极科考队从“白濑”号科考船上观测到太阳在日出日落瞬间因光线折射变幻出绿色与蓝色光芒的罕见现象。   报道称,这一被称为“绿光”、“蓝光”的奇观只有在具备纯净大气等多种气象条件时才会形成。一般观测到的多为绿光,蓝光尤为罕见。

南京天光所第28次南极天文科考队员凯旋

  4月8日上午,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天文)的三名队员杜福嘉、李正阳、张毅和国家天文台的胡义,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南京天光所副所长李国平等前往上海参加了接船仪式。   在

上海师大自主研发低频射电望远镜参与南极科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09.shtm 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有一架来自上海师大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低频射电望远镜。 上海师大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低频射电望远镜参与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 本文图片均为

比利时南极科考站发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

  比利时南极科考站日前发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尽管这里偏居地球一隅且所有人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   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比利时南极“伊丽莎白公主极地站”目前有25名工作人员,自去年12月14日以来已有16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官方消息说,感染人员目前症状轻微。   该站运营方国际极地基金

中国南极科考队内陆队经受强烈地吹雪考验

  南极内陆12月21日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两支内陆考察队——泰山队和昆仑队向南极内陆腹地行进时,21日遭遇强烈地吹雪。队员们在风雪中加固物资绑扎,10个新雪橇经受地吹雪考验。  当天上午8时,内陆队37人驾驶雪地车离开宿营地,继续向泰山站和昆仑站挺进,遭遇出发以来最强烈的地吹雪。10时许,

南极也出现聚集性疫情,中国科考队已禁止串门

南极再次出现新冠疫情!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比利时南极“伊丽莎白公主极地站”出现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员中的16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1月3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正身处南极的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得知,中国科考队一直遵循严格的防疫措施,在此之前就已禁止去其他国家站点“串门”,队员们目前一切正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月31日由望加锡海峡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龙”号航行在平静的赤道无风带,海豚和飞鱼时而跃出水面,伴船前行。归国在即,“雪龙”号上处处洋溢着科考队员的喜悦之情。2012年11月,“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时,不少队员曾将自己的随身物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加盟南极科考

  我国极地考察装备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11月4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即将随“雪龙”号出征南极,加盟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  全地形车被誉为南极科学考察的“重器”。在南极海冰运输、雪地运送、冰盖科考、

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启运赴高原进行综合测试

  6月21日下午,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高原实验启运仪式在东南大学举行。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副校长沈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常务副台长杨戟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出席了启运仪式。   沈炯主持启运仪式。东南大学空间研究院副院长郝英立代表项目组介绍项目研制情况。杨戟和易红分

我国首座独立研制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  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1月8日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  据了解,该平台攻克了昆仑站所在的南极Dome A地区极寒、低气压、缺氧条件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将为我国运行于该地区的各类天文科考

南极科考搜寻有机污染物-帮助探明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

  北半球产生的雾霾,是否会影响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是否会对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界研究热点,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南极找到。  从“雪龙”号启航那天,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郑宏元就肩负了一个重要任务——每跨越一个纬度,就采集一次水样,靠近人类居住区

第28次南极科考队普里兹湾雪夜放潜标

  “雪龙”号船时2月8日7时左右(北京时间当日10时左右),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3个作业站点布放了3套潜标系统,加上去年12月18日已布放的1套潜标系统,此次科考队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4套潜标系统布放工作全部完成。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海域布放多套潜标系统。图为科

四项任务完成,第39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凯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05.shtm4月3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东南大学教师张侃健、葛健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回国。2022年10月26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生态环境中心科研人员参加中国南极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参加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建捷博士顺利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直/支链全氟化合物异构特征表征及全球长距离传输机制研究》的现场考察工作。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4年参加我国南极

德科考船将探索藏在冰层下万年的南极海域

  2017年7月,一块巨大的冰山从南极半岛东部的拉森C冰架上脱离。躺在冰层下面黑暗中的大片海洋由此露出。  新暴露的海床可能隐含了关于海洋生命进化和迁移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线索。  在德国研究用破冰船“极星号”上,Boris Dorschel是一个由45人组成的强大国际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最近,Do

来自南极的公开课:科学家与中小学生“网聊”

  1月31日,青岛中小学生在网络公开课上与南极科考队员“面对面”。  本报青岛1月31日讯(记者 孙军)与身处南极的科学家“面对面”是怎样一种体验?今天,青岛同安路小学、基隆路小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的150名中小学生就上了这样一堂课。  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国家海洋局青岛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

中国南极新站前期建设全面展开

  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恩克斯堡岛上建设新科考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岛上住宿舱已经通电,海水淡化设备也已能基本满足生活用水需要。   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绍,科考队在前些天将总重180吨的工程装备和建设物资全部运上恩克斯堡岛后,随

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

  根据《南极条约》的界定,南极或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即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总称,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

我国机器人将测南极6万平方公里冰架厚度

  在今年的南极科考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长航程冰盖漫游机器人首次圆满完成了30公里自主行走等试验任务。日前,该所副研究员卜春光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十二五”期间,南极科考车将完成南极艾默里冰架约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冰架厚度测量。   据介绍,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

让更多人认识南极——李航

冰雪覆盖、极端寒冷——在南极这片人迹罕至的冰封大陆上,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对“90后”博士李航来说,南极却像是“世界尽头的家”。从2014年到2020年,他参加了中国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极科学考察,科考累计时间达700天。工作之余,他行走在广袤无垠的冰原上,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深邃绚烂的星空和

“雪龙”号抵达新西兰进行最后一次物资补给

  在西风带中颠簸多天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沐浴着绵绵细雨,于当地时间20日上午10时缓缓停靠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的利特尔顿港。这是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第二次抵达新西兰,也是此次南极科考中最后一次靠港补给。   克赖斯特彻奇是新西兰南岛主要城市,也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最近的城市之

“海洋六号”打响“新年首炮”

   2016年12月31日,科考队员将高压气枪投入海水之中测量海底地层结构。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31日凌晨3时30分,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驶抵南纬60度、西经60度附近海域,开始了为期45天、跨年度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  这是中国时隔26年再次开展以综合地质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