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揭晓

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4月24日在京揭晓,王大珩、殷瑞钰、王正国、陈清泉等11位院士和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宋保维等46位我国科技界专家获此殊荣。此外,两院院士王大珩、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房建成还分获终身成就奖、最受公众关注奖和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领导为获奖科学家颁奖。......阅读全文

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获奖名单揭晓

  6月10日,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此次,共评选出在2010年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刘光鼎、朱清时等知名院士,并颁发四项特别奖。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光鼎获“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辉阳生命工程有限公司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莱德利:中国人应少些科研之外的压力

彼得做客珞珈讲坛“开讲”。李佳 摄  4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莱德利()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为学子们带来一场题为《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装配线》的讲座。校长李晓红向他颁发了武大荣誉教授聘书。  彼得的实验室是当今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领域

沾中国就死?美三院院士被指参与“中国人才计划”遭逮捕

  美国三院院士遭“不公正”起诉后,7位诺奖得主带头反对!  3月1日,包括7位诺奖得主在内的40位科学家签署联名信,公开质疑美国联邦政府对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 Lieber的起诉,并批评哈佛大学未能为他提供足够的帮助。  联名信提出,对Lieber的不公正刑事起诉,会对全球科学合作产生寒蝉效

黄维院士获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莫斯科时间7月26日上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受邀参加并获颁证书,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阿尔多申(Sergey M. Aldoshin)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卢宁(Valery V. Lu

张弥曼院士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

谷德权研究员荣获“科学中国人2012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6月22日,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嵌入式软件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谷德权/T.John Koo研究员荣获“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创办于2002年,由中国科协主管的《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目

“烟草院士”之争:勿混淆道德和科学

  网友质疑工程院新晋院士谢剑平资格,指其研究“降焦减害”实为高效杀人。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表示谢剑平的当选是科学界的耻辱(今日本报A17版)。   无意为谢剑平辩护,只想说,别把科学之争和道德之争搅在一起,别把对规则的不满和个体事件混为一谈。   被质疑“降焦减害”实际上是伪科学,作为院士,谢

白春礼当选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

  近日,印度科学院公布了2009年新当选的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被推选为该院外籍荣誉院士。印度科学院院长D. Balasubramanian亲自向白春礼致信祝贺。   印度科学院成立于1934年,目前共有800多名院士和约50名荣誉院士。该院致力于通过举办大型论坛

杨叔子院士:科学人文总相宜

  前不久,杨叔子从武汉赶到北京参加“2012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在中国科教界倡导科学人文相融合的旗帜性人物。年近八旬的杨叔子充满活力,言谈中不时有古文诗词脱口而出,儒雅风范让人倾慕。   从“子曰诗云”到机械工程   杨叔子

卢柯院士获2020未来科学大奖

  9月6日,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荣获“物质科学奖”,以奖励他开创性地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领域中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

记马永生院士:科学探索没有句号

马永生   “和其他几位入选者可能不太一样,我的工作需要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然后到再认识,研究成果和结论会很快接受实践检验。”马永生是国家“万人计划”首批6位杰出人才中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

刘嘉麒院士: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职

  试想,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科学那会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那会是一团糟!   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不可能没有科学,科学无时无地不存在,人类就生存和笼罩在科学的世界中。但科学是客观的,只有被人们认识、发现和掌握,才能发挥科学的功能,为人所用。由此,对个人来说,要学习,要钻研;对社会来说,就要传播、普

林群院士: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责任

   科学普及是与科学发展相伴随的。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科学家在科学普及中无疑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科学家怎样处理科研与科普的关系、科普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科普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没有布鲁诺、伽利略的宣扬传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便难以掀起

郭华东院士:科学大数据将打破传统科学研究

  在近日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提出“科学大数据”概念。他认为,作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驱动着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这一全新阶段。  郭华东打了个比方,“科学大数据是人类

董晨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维护科学道德

  对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院士是个至高的荣誉。  11月22日,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公布了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2019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  新当选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龄55.7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日前在北京揭晓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2009中国科技与经济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为获奖者颁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本届评选以责任感、创新力、推动力为评选标

7位中国人当选亚洲医疗科学领域30岁以下俊杰

  近日,《福布斯》杂志评选出了亚洲地区的“30位30岁以下俊杰”(30 Under 30)榜单,来自医疗及科学、金融风投、艺术等10大领域的300名年轻人入选。《福布斯》杂志认为,他们代表了亚洲最为杰出的年轻企业家、创新者与变革人。  在“医疗及科学”(Healthcare &Science)领域

科学家发现中国人群前列腺癌遗传位点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进行的基于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的中国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筛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率领课题组,发现了两个新的中国人群特异易感基因位点,揭示了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学基础。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非洲科学院(African Acacdemy of Sciences)常务副院长Nelson Torto 于2017年12月21日宣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成功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非洲科学院致力于促进非洲科学与技术的高水平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是非洲最高的学术机构,其对院士资格的审查和

《我的科学生涯》首发-44位院士科学家撰文

  近日,中科院上海分院举行“中国科学院沪区院士迎春团拜会”,严东生、叶叔华、杨福家等在沪的6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了会议。   团拜会上,举行了《我的科学生涯》一书首发式。在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时,中科院上海分院在新民晚报社的支持下,举办了《我的科学生涯》征文,共发表了44

“四院院士”钱煦:年轻科学家决定未来科学格局

  “一朝是中国人,永为中国人。”谈及对故土的思念,年过八旬的美籍华人科学家钱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集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头衔于一身的钱煦近日现身成都,出席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时隔十年,钱煦再次来到成都,被这座城

张启发院士谈科学道德:把科学当成使命来做

   “我们为什么要做科学?为什么要做学术?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种说法是,做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是一种高品位的说法,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然而,另一种说法却是,做科学研究是为了发文章、毕业、找工作。估计在座的学生中得出后一个答案是大多数人,得出前一个答案的是少数人。”  9月1

科学智能峰会召开-院士专家热议AI与基础科学

8月8日,2022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首届科学智能峰会在线上召开。为期4天的峰会以“AI for Science:共创新未来”为主题,旨在深刻剖析AI for Science的发展趋势,探索AI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会上,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深势科技、高瓴创投共同发布了《2022 AI4S全球发展

美国科学家也研究中国人的午睡习惯是否有益处

  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7年1月的期刊发表了一篇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团队研究中国人午睡的文章:"Afternoon Napping and Cognition in Chinese Older

众院士聚首羊城共话纳米科学发展

  大湾区科学论坛正在广州举行。论坛首个分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10日汇聚逾十位院士,共同探讨纳米科学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表示,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的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要让纳米科技从前期的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大湾区

国际欧亚科学院召开中国院士大会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科学中心)第21次院士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蒋正华在会上指出,中国正逐渐跻身于创新国家行列。科研投入增加,科技对经济社会贡献率大幅提升,国内产业对外来技术依赖度逐步降低,专利申请与授予数量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对外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

众院士聚首羊城共话纳米科学发展

  12月11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正在广州举行。论坛首个分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10日汇聚逾十位院士,共同探讨纳米科学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表示,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的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要让纳米科技从前期的研究成果落地

谭铁牛当选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巴西科学院近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10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公布了2015年度巴西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铁牛当选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这是继2014年中科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和中科院院士袁亚湘当选该院通讯院士之后,我国又一科学家获得

多位院士专家:空间天气科学基础仍须夯实

  7月19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成立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多位院士专家在会上指出,我国空间天气预测预报从无到有,已成为航天和国民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科学基础仍须夯实。   “与地震、海啸一样,空间天气灾害也是一种低概率、高影响的重大灾害。”中科院院士魏奉思说。   中国航天

谢和平院士:科学去产能-助推“煤炭梦”

   到2050年,建成煤基多元、开放、协同、绿色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煤炭行业去产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当今社会,升级换代乃至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常态。现在我国的钢铁、煤炭等产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去产能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符合世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