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研究发现碳纳米管薄层的独特力学性质

美国和巴西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碳纳米管薄层(nanotube sheet)在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可以表现出一种超乎想象的力学性质。这一成果有望为碳纳米管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比如制造人工肌肉、传感器等。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25日的《科学》杂志上。 大多数材料在朝一个方向拉伸时,另一个方向就会变细变窄,比如橡皮筋。这种现象可以用泊松比(Poisson’s ratio,侧向收缩比例与实际伸长比例的比值)来定量描述。然而,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碳纳米管薄层(也称巴克纸)却能够在拉伸和均匀压缩时,长度和宽度同时增加。也就是说这种材料具有负的泊松比。 图片说明:巴克纸中的多壁碳纳米管在原子力显微镜下的图像。(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纳米技术研究所主任Ray H. Baughman,他也是该校的Robert A. We......阅读全文

纳米级光学结构揭示2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

  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结构,对其颜色几乎都是靠想象。然而,来自中、德和英三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昆虫化石中结构色的研究,却揭示了2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该研究成果将于4月1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侏罗纪蛾类(A-I)和

科学家设计出具有三维结构叉指纳米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孟国文研究小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宋礼及美国达拉华大学教授魏秉庆合作,设计出一种具有三维结构叉指纳米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相关研究结果以Dielectric capacitors with three-dimensional nanoscale i

科学家制成四维电子显微镜

图片说明:用四维电子显微镜来显示纳米鼓动现象。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images and diagram produced at Caltech) 美国科学家近日制造出了第一台四维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察原子尺度物质结构和形状在极短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科学家用它拍摄了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2月)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化学所举办“分子科学前沿研讨会”

  6月1日,“分子科学前沿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Frontiers of Molecular Science)”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礼堂举办,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国内50多名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化学所200多位师生聆听了国内

五氮配位铁有望用于制备模拟天然高氧化酶

  可控合成具有天然酶性质的纳米材料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研究热点。自纳米酶的概念提出以来,已有40余种纳米酶被报道用于生物传感、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然而,纳米酶的低活性位点密度以及复杂的结构-晶面催化机理是纳米酶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单原子

清华大学张强课题组锂金属负极研究系列进展!

  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器件、智能手机、电动工具等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发展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需求之一。锂金属负极由于拥有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电极电位(相对标准氢电极-3.040 V)方面的优势,是下一代高比能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但是,锂金属

183名中国学者入选2016全球高引作者榜 | 数据分析

  近日,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发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单,18个学科领域的183名中国学者上榜,总体人数仅占全球高引榜单的6%,显示我国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过学科与单位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富有启迪

北大特聘教授发表中国第一篇《自然-纳米技术》文章

来自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Biology)和物理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

《科学》:金纳米颗粒微观结构首次得到揭示

“这是一项应该被写入教科书的重要发现”  纳米颗粒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对它们的微观结构了如指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开了科研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金纳米颗粒的神秘面纱。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10月19日的《科学》杂志上。 由于金的活动性弱且对空气和光线都不敏

《科学》:基因编辑婴儿入选年度“科学崩坏”事件

  《科学》杂志每年会评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最为重要的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夺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帮助破获多起悬案的法医系谱技术、#MeToo 运动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贺建奎前两天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人物后,其主导的基

六名华人当选2018美国科学院院士 “80后”张锋入选!

2018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官网公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因在原创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与持续成就,84名美国科学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学家当选新一届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于1863年由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布成立。目前共由三部分组

青年华裔学者Science封面获技术突破

  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将DNA当做到积木,玩得不亦乐乎,在过去半年里接连发表了多篇Nature,Science文章,为生物学,纳米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医药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组就是华裔科学家印鹏(Peng Yin,音译)的研究组,印鹏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基于触发分子几何学

马丁•伍德爵士中国奖:牛津仪器放飞中国科研梦

【导语】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高科技系统设备供应商,牛津仪器将创新视为公司发展的生命线与业务的核心,自1959年以来科技创新一直是牛津仪器公司发展和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奖项的设立者,牛

近零介电常数材料打造的光学天线,赋能下一代红外光源

  天线通过从空中捕获无线电波,并将电磁辐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为现代通讯提供信息。当然,它们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如果没有天线,无法想象当今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电气工程系副教授Anthony J. Hoffman等光学工

中国学者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人造卫星、人工智能、人造太阳……人类对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与超越,为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那么,能否模仿原子到分子键合过程,创造出纳米“人造分子”呢?近日获悉,中国专家在纳米“人造分子”制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聂志鸿团队为制备纳米“人造

中国发表的材料学论文数量世界第一 但商业化前景如何

  中国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比其它任何国家都多,但要获得材料研究的经济效益,中国还需要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应用中。  围绕先进材料发展新产业来维持经济增长是中国的一项宏伟计划。  在过去15年中,材料科学,尤其是纳米材料等领域已经成为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重点。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

别人的29岁 他为什么当上华东交大教授?

  因为一个特殊的身份,今年29岁的胡剑突然收获大量关注。在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成为该校首位90后教授。胡剑  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这位90后有何过人之处?对此,华东交大官方网站曾发文提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

科学家成功制备出“薄于蝉翼”的分子筛膜

  1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维慎研究员和李砚硕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制备出一种由1纳米厚的纳米片构成的分子筛膜,其厚度仅为蝉翼厚度的千分之一,远远“薄于蝉翼”。常规分子筛膜的厚度则为蝉翼厚度的十倍以上。该纳米片不仅极薄,而且具有如“筛眼”般高度规整的孔道,可以精确筛分尺

神经流苏研究实现对大脑信息的稳定读取

神经流苏研究实现对大脑信息的稳定读取  解析大脑功能是人类认识自然与自身的终极目标。大脑通过神经元细胞的电活动进行信息的传递、转换和整合,进而完成各种功能,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抉择和运动控制等。而微观水平上神经元电活动的异常,与抑郁症、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及阿尔兹海默症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密切关

研究实现对大脑信息的稳定读取

  解析大脑功能是人类认识自然与自身的终极目标。大脑通过神经元细胞的电活动进行信息的传递、转换和整合,进而完成各种功能,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抉择和运动控制等。而微观水平上神经元电活动的异常,与抑郁症、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及阿尔兹海默症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密切关联。要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及脑疾病的

谈让你“高攀不起”的那些国产SCI期刊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恐怕说的就是国产SCI期刊吧。这些高质量期刊发展迅速,大有今天你爱答不理,明天就百投不中的趋势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年《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超过13。《National Science Re

科学家首次清楚观察分子反应过程中原子键

这是一个含有碳原子的环状分子,图片显示了其重新排列前后的形态,右边即两种最常见的反应产物。比例尺为3埃(即埃格斯特朗Angstrom,符号Å,一般用于表示原子半径、键长和可见光波长,1Å=0.1纳米)。 反应之前,银表面上的反应物分子。 反应产物2是该反应中两种最常见的产物之一。 反应产物3是

李兰娟等5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

  2021年2月15日,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21年选举产生了174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Fellows),以表彰他们在医学与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

兰州化物所一项目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月26日,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常州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凹凸棒石黏土矿物是一种以凹凸棒石为主要成分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黏土矿物,由于其独特的棒晶形貌和孔道结构,

哈工大《科学》解析空心纳米管诊断病情新技术

  2012年9月21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哲钢教授研究论文《搏动的纳米管》(Pulsating Tubules from Noncovalent Macrocycles)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   我国古医学家利用两手指测动脉的搏动判断患者的疾病。因为生命体系不仅有物料交换,

重大进展!中国科大:过渡金属辅助有机小分子碳化

  碳纳米材料因具备高的导电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独特的微观结构等物理性质,在环境、能源、催化、电子器件和聚合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理想的杂原子掺杂等特征的碳纳米材料,其应用将更加具有竞争力。传统碳化低蒸气压的自然产物(如纤维素和淀粉)很难控制所得碳材料的微观结构

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下)

——从人类文明与世界现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编者按  在过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目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见仁见智。5月5日本报刊发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传启《第六次科技

金属所苏党生研究员来理化所进行学术访问

  应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理化青年论坛”邀请,中科院金属所苏党生研究员于10月25日来理化所交流访问,并作了题为Nanocarbon as Catalyst for Sustainable Catalysis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苏党生研究员介绍了其研究组利用碳

深圳先进院用溶液法实现复杂氧化物大面积外延薄膜生长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在复杂氧化物大面积外延薄膜生长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Large-scale multiferroic complex oxide epitaxy with magnetically switched polar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