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施一公:诚实做学问正直做人

此文呼应最近人民网上的一篇报道,及今年3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人民网的报道题为《四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建言下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详见: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44910.html;《光明日报》的文章详见:http://www.gmw.cn/content/2010-03/10/content_1069204.htm。) 两年前,清华大学化生基科班的毕业生请我留言。我绞尽脑汁,想出一句代表了自己很多想法的话: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 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做学问的诚实反映在两方面。首先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作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许多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偏差,这种学术问题的争论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重......阅读全文

施一公:诚实做学问 正直做人

  此文呼应最近人民网上的一篇报道,及今年3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人民网的报道题为《四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建言下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详见: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44910.html;《光明日报》的文章详见:http://www.gm

Science:再谈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

  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剧中以侯亮平为首的反贪局检查官们不惧各方势力,勇于跟贪官污吏作斗争,肃清干部队伍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科研界虽然没有"贪官污吏",但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的丢失,学术不端行为的不断涌现,也大大地降低了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对此,我们也应

中国学术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1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长篇报道——《科研道德:零容忍》(Research ethics: Zero tolerance),详细记述了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大学管理者在肃清中国科研风气方面所作出的工作,并就中国的学术道德建设展开讨论。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诚信问题受到各方质疑。继“贺海波论

学术论文,让我如何相信你!

  不要相信任何心理学研究论文,准确地说,大约2/3的论文无法重复。或许可以说,不要相信任何学术研究论文,因为大多数都不可靠。这可不是简单愤青的语言,是今天《科学》发表的270名学者发表的一篇学术研究论文。《自然》专门发文评论。  弗吉尼亚夏洛茨维尔开放科学中心主任社会心理学家Brian Nosek

全面取消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应慎重

   去年3月,上海大学博士生柴某因论文发表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以致学位申请遭拒,于是柴某将上海大学告上法庭。今年3月10日,他收到了法院的一审判决书。法院判定,被告上海大学对原告柴丽杰于2018年11月提交的博士学位申请,未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予以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

陈吉德:可怕的学术潜规则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潜伏于表象之下的隐性游戏规则。在官场、娱乐圈、足坛、教育界等许多行业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潜规则,学术界也未能幸免。只不过学术的潜规则更“潜”、更隐蔽,这主要是因为它披上了“学术”的神圣外衣。  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比如著作主编只写个引言和结语,很少写正式

“网红”文章等于学术论文,逗谁呢

  静谧的周末,浙江大学“放了一炮”。9月16日,新华社报道称,浙江大学发布新规,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文章将可被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并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对此,有人笑言,教授要争做“网红”了。   网友这样说,倒不是在贬低“网红”,是在形象地指出,学术研

读“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的体会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Duane Wegener曾担任Wiley期刊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的文章。认

日研究人员面临严格学术道德监管

   在日本,申请政府研究经费的科学家将很快收到新的强制阅读材料:一本提升研究诚信的指南。  这本指南将在今年年底发布,由该国3家主要经费资助机构和日本科学委员会(该国最大的研究人员组织)共同制作。  “这并非对干细胞事件的回应。”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执行主任Makoto Asashima在接

学术失范缘何屡禁不止 代表委员议学术道德建设

  坚守学术道德就是保护学术生态——两会代表委员共议学术道德建设   两会伊始,刚刚就造假事件作出处理意见的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代表数度严正指出:浙江大学对类似事件将“出一件事,就处理一件事,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术不端的人”。   一个屡屡成为公众焦点的话题,却又屡屡发生,这不能不让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