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2 17:04 原文链接: Nature子刊:合作研究发现肿瘤内酸度维持T细胞干性

  肿瘤微环境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性反应是导致T细胞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些不利的微环境因素能够诱导T细胞代谢压力并损害线粒体健康,最终导致肿瘤浸润T细胞(TILs)代谢紊乱及功能耗竭。已有报道显示肿瘤组织中低糖、低氧以及高胆固醇的微环境抑制了TILs的扩增、分化及效应功能。然而有趣的是,TILs中仍保留了一群具备一定自我更新能力且具有抗肿瘤效果的TCF1(T cell factor 1)+T细胞亚群,即“干性样”肿瘤浸润T细胞(stem-like TILs),这一T细胞亚群是响应免疫检查点治疗(如anti-PD-1治疗)的主体细胞群体。

  然而,目前关于干性样”T细胞亚群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维持并存在的,尚不十分清晰。2016、2019年,Nicholas P. Restifo团队分别报道了肿瘤组织中过载的钾离子在抑制TILs效应功能的同时,通过重塑T细胞内的代谢维持了TILs的干性及自我更新能力。酸性微环境是实体瘤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升高的胞外酸度能抑制T细胞的效应功能并影响其他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s)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活性及分化。然而,肿瘤内酸度是否参与调控“干性样”TILs的产生及维持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贵登、张连军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路团队合作,在 Nature Metabolism 期刊发表了题为:Extracellular acidosis restricts one-carbon metabolism and preserves T cell stemnes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长期胞外酸处理T细胞可抑制MYC-SLC7A5轴,阻碍T细胞内甲硫氨酸的摄入,进而重编程T细胞内的一碳代谢及表观遗传图谱,促进线粒体代谢适应性,最终维持干性T细胞状态。

  首先,研究团队体外模拟酸性环境下(pH 6.4-6.6)培养T细胞,发现长期酸处理可以显著促进小鼠及人“干性样”T细胞亚群的形成。此外,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同位素(13C6-葡萄糖,13C6-棕榈酸)示踪技术发现,长期胞外酸处理能够抑制mTOR信号通路及糖酵解途径,促进T细胞内的脂肪酸氧化(FAO),增强线粒体适应性,从而维持“干性样”T细胞的代谢表征。进一步深入分析以及通过13C16-甲硫氨酸代谢流实验,发现胞外酸度的升高显著抑制T细胞内的甲硫氨酸摄入及一碳代谢(甲硫氨酸循环)。

  机制上,一方面,长期胞外酸处理可抑制MYC的表达,降低T细胞表面甲硫氨酸转运体(SLC7A5)的表达,进而削弱T细胞对胞外甲硫氨酸的摄入,最终抑制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产生。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甲基供体,其减少会导致T细胞内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另一方面,长期的胞外酸处理显著抑制甲基化酶EZH2的表达,最终减少了其调控的胞内H3K37me3表达水平。通过CUT&Tag测序发现胞外酸处理诱导的H3K27me3的减少促进了T细胞内干性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最终维持了T细胞的干性特征。此外,发现回补外源性甲硫氨酸可显著恢复MYC-SLC7A5轴的表达及胞内甲硫氨酸代谢,并部分抑制了胞外酸度诱导的T细胞干性表型,进一步说明甲硫氨酸代谢确实参与酸诱导的T细胞干性这一过程。最后,研究团队将经体外长期酸处理所获得的OT-I以及CD19 CAR T细胞应用于小鼠黑色素瘤(B16-OVA)及人白血病细胞(K562-CD19)小鼠模型,结果显示,相比较于未经酸处理的T细胞,经体外长期酸处理的T细胞在小鼠体内展现出更强的持久性和抗肿瘤功能。

  综上,该研究发现长期的酸性微环境暴露能够重编程T细胞内的甲硫氨酸代谢和表观遗传图谱,从而维持了T细胞的干性表型。该研究揭示了酸性微环境在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中扮演的新角色,为进一步理解酸性肿瘤微环境与T细胞功能分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Nature Metabolism 同期配发了加拿大温哥华卑诗省儿童医院研究所 Ramon I. Klein Geltink 的评述文章:本研究发现了酸性环境维持T细胞干性的新机制,证实了长期酸处理促进T细胞内线粒体的代谢适应性,并通过抑制MYC-SLC7A5轴阻碍T细胞内甲硫氨酸摄入和一碳代谢,重塑T细胞内的表观遗传谱,诱导T细胞‘干性样’基因表达程序。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贵登研究员、张连军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系统所助理研究员程洪成博士、2020级协和博士研究生邱雅静、科研助理许悦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博士研究生陈莉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

相关文章

《科学》重磅:科学家首次发现,肿瘤竟会将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延长3倍

在固若金汤的实体瘤面前,免疫细胞始终是弱小的一方。去年8月份,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杀伤性T细胞竟然在接触肿瘤后的6-12小时内就能发生耗竭[1]。去年年底,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

肿瘤免疫逃避新调节因子现形

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确定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肿瘤免疫逃避调节因子ATXN3基因。研究显示,抑制ATXN3增强了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并提高了PD-1抗体疗法的疗效。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临床研究杂志》。抗肿......

复旦附属肿瘤医院“最毒乳腺癌”精准治疗新突破:有患者肿瘤已消退

导读:三阴性乳腺癌在分子驱动因素和免疫性状方面表现出异质性。我们之前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种亚型:管腔雄激素受体(LAR)、免疫调节型、基础样免疫抑制(BLIS)和间充质样(MES)。本研究,我们旨在评......

癌症“照妖镜”——游离DNA助力肿瘤早期探查

“人体细胞也有生命周期。细胞衰老凋亡后,细胞内的物质会渗透出来。其中,DNA会随之‘崩裂降解’,进入血液,成为游离DNA。”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肿瘤细胞的游离......

“肿瘤定向爆破神器”,我国完全掌握质子治疗高端医疗装备技术

2023年12月29日,中核集团23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通过验收技术测试。这意味着中核集团布局治癌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技术取得又一重要突破。质子治疗是精准放射治疗的抗癌利器,是世界先进的肿......

又一校企合作成定局!进军肿瘤免疫治疗新领域

12月29日,郑州大学与河南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臻生物)科研合作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双方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共性肿瘤新抗原疫苗。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

以多学科交叉手段推动中医药发展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泛指以植物为主的天然药物,它们组成了成千上万种中成药和经典名方等。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各类疾病中展现出的特殊疗效引起了业界关注。日前,在一场主题为“本草物质科学与临床医学”的香山科学会......

我国专家成功筛选肠肿瘤多个分子标志物

记者12月2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黄睿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变化的同时,还对肿瘤微环境和内质网应激机理进行了揭示,挖掘出多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

沈阳自动化所等研制出子母式微纳米机器人系统

脑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不到15个月。目前,临床采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其中,靶向治疗面临着因血脑屏障的阻隔使得大部分药物分子不能够进入脑组织的难题......

合肥研究院等设计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复合纳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团队,联合山东滨州医学院教授张桂龙和魏鹏飞,设计出一种核壳结构铜基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杀死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