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3 15:28 原文链接: 保障科研人员健康的根本在于体制“减压”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我们要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黄大年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的英年早逝让我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在了这样一群科研人员身上,他们年富力强、正是勇攀科学高峰的黄金年龄,却因常年超负荷工作倒在了科研一线。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科研人员成了身体健康的“高危人群”?应做些什么来为他们健康工作保驾护航?

  科研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中国科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从数据看,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由《知识分子》发起的一项调查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只有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黄大年的去世不是孤例,近年来,科研人员猝死事件并不少见且有年轻化趋势。中国科学院某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硕(化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一些时间节点紧的重大任务中,科研人员因劳去世甚至成为无法避免的现象。

  我国科研人员面临多重压力

  “科研人员目前的一个生存现状是面临着多重压力。”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国梁认为,这种压力首先表现在同行竞争方面。“我们现在处在全球化的环境当中,科研领域也不例外。科研人员要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很多科研人员追求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和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卓越表现。看到同行们每天都在发最新的论文,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压力。相比国外科研人员,由于国内科研人员没有语言的优势,这种压力还要更大”。

  对于我国科研人员而言,除了同行竞争,还有一个很大的压力来源于我国的经费管理体制和薪酬体制。“比如在目前三元工资制的薪酬体系下,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须从课题经费中支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面临着需要不停找经费的压力。如果课题经费断档,不仅自己的研究小组难以为继,甚至连自己的工资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杨国梁分析,“职称晋升也是科研人员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争取到的经费、科研成果的数量等等都有很大影响。”

  综合看来,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薪酬体系、经费管理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等等都成为了科研人员的压力来源。“其中的核心是对科研人员稳定支持的部分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科研人员尤其是需要在学术积累、学术路径上有所成长的年轻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国外的同行”。

  从根源上保障科研人员身体健康

  “其实每个行业都有竞争压力,所以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科研体制与管理方式。”王硕说。

  在杨国梁和王硕看来,科研管理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对科研发展的影响。

  此外,“国外在薪酬体系上对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是有保证的,所以国外很多科研人员基于自己的兴趣追求科学前沿。而在我国学术界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之下,社会和管理层对科研人员赋予的角色很多,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全能型的‘铁人十项’选手。‘评价体系需要什么,我就要有什么’。”杨国梁表示,这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英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主要有四个指标,论文、经费、服务和教学。这四个指标中有两个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就可以了。但在国内,由于要求相对分散,科研人员有限的精力下很难面面俱到。”

  王硕建议,关注科研人员健康要防患于未然,加强科研人员保健工作,而不是等积劳成疾后再医治。同时建立起疗养、学术休假等制度。“可以在超时工作后启动强制休假机制”。

  王硕还提示,除了频频发生的科研人员猝死事件,我们还应该关注大多数科研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尤其是对处于35~45岁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这个群体在科研上是有经验、有干劲的阶层,应当加强对他们的健康保障工作。”

  “我国引入现代科学的历程相对西方来说较短,科学制度化方面面临的很多问题处在发展和改革变化的过程之中。我们之前过多地强调了竞争的问题,随着国家现在科研实力的提升,应逐渐把之前通过相对较强的竞争促进发展的思路转变为充分激发研究人员兴趣,给科研人员‘有尊严’的生活。在相对有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大家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事一些更有挑战性、更具自主性的科研,和科学原发国家的科研导向和环境进一步接轨。这更适合我国科研界未来长期的发展。”杨国梁说。

相关文章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办公厅(办公室、综合司),中央......

北京发“促创业带就业”计划: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留人事关系

《北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近日印发。北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覆盖创业不同阶段和重点要素的创业工作格局。重点实现的工作目标包括:年均新增参保创业单位......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NRF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资助中韩两国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一、项目说明(一)项目类型。包括合作交流、在......

刘忠范院士:应尽快停止行政主导的“戴帽子”运动

“忙”,已经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常态,他们忙着很多事,唯独很难静下心来忙学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将很多被迫忙碌的科研人员,比作沤麻过程中被呛出水面的鱼,“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折腾而已”。“小时候,我......

友情提醒:年末将至,请科研人员完善个人资料及论文归属、引用等数据!

您的论文数据,我们一起负责!随着WebofScience的不断更新,作者记录功能新增了更多元化的的内容与分析指标,科研人员在认领后就可以通过WebofScience更方便快捷地查看到自己更全面的学术表......

我国科研人员取得直肠癌研究新突破

10月18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研究团队,揭示直肠癌在新辅助化疗下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图谱和耐药性影响,并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报道医学》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出炉,风头为何转向整治不正之风?

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增选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拳痛击科研项目评审“打招呼”

日前,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的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已经完成。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把“打招呼”顽疾列为主题教育专项整治问题全面推进,一些......

澳科研人员在古老岩石中发现16亿年前生物群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至少16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群,早于其他已知的动植物,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报说,这一生物群被称为“原甾......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高灵敏钙信号荧光蛋白探针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章晓辉团队、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友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大学教授唐爱辉团队合作开发构建了一类新型的检测钙信号的荧光蛋白探针“尼莫”(NEMO),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