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2 16:40 原文链接: Science 子刊:放疗“引爆”血管,让纳米药物更高效

  提高药物对肿瘤选择性的输送,是纳米医学领域这十多年来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可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目前,多种纳米制剂已通过临床批准,如多柔比星(DOXIL、Calyx 和 Myocet)、伊立替康(Onivyde)、紫杉醇(Abraxane)及长春新碱(Marqibo)等。然而,临床实验数据却不是那么让人乐观,纳米制剂中的大部分仍然未能到达肿瘤靶点。

  一个解决策略是利用具有亲和配体或是抗体对纳米粒子进行修饰,以此来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然而,近来一项大数据分析显示主动靶向策略相比于被动靶向策略来说提高并不多,并且这种差异在临床研究中效果并不明确。肿瘤内的微环境和肿瘤血管的低通透性也限制了纳米药剂顺利进入肿瘤。

  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Ralph Weissleder 博士等研究人员利用活体显微镜和计算建模表明,单次低剂量(5 Gy)的放射治疗可以诱发瞬时、动态、局部的肿瘤微血管的“爆裂”,从而增加血管的渗透性,使血管外的纳米粒子更容易进入到肿瘤内。随着肿瘤血管容积的扩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的数量也增多。这些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会吸收药纳米颗粒,从而诱导更多的药物运载到肿瘤内。利用放疗使血管“爆裂”同时吸引巨噬细胞,可以使纳米药物运载量提高 600%。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上。

  其实早在 2015 年,Weissleder 课题组就发现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可以提高纳米药剂的运载量(Nat. Commun.,2015, DOI: 10.1038/ncomms9692),同时放射治疗可增加肿瘤血管的通透性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是,这种效果如何产生的?否有可能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大幅度增加药物的运载量?这些问题引起了 Weissleder 教授的兴趣。

  研究人员使用荷瘤小鼠作为模型,发现放射治疗会使肿瘤微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血管容积和通透性,以及巨噬细胞的相对数量都会增加。这些变化直到放射治疗后 3 至 4 天才出现,并且会在第 11 天消失。同时,对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或宫颈癌患者的活检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巨噬细胞的相对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放射治疗后三天开始,纳米颗粒的摄入量翻了一倍。高分辨率体内显微镜显示,肿瘤血管爆裂发生率在辐射后 3 天会增加,且邻近巨噬细胞的较大体积血管概率更高。一量去除巨噬细胞,辐射诱导的变化以及纳米粒子的摄取也会相应被阻止。而将放射治疗与环磷酰胺(一种增强纳米颗粒运载到肿瘤细胞的药物)相结合,会导致更多纳米粒子被肿瘤细胞摄入。

  研究人员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证实了放射治疗与纳米药剂相结合的功效,以及巨噬细胞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放射治疗后三天内,纳米药剂能基本消除肿瘤;而如果巨噬细胞被耗尽,则治疗效果会显着降低。

  文章第一作者 Miles A. Miller 教授展望道:“辐射和纳米医学的协同作用可以消除小鼠的肿瘤,这给临床试验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本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法和纳米医学药物已被 FDA 批准,因此这种联合治疗策略可以较快在临床中进行试验。此外,鉴于巨噬细胞的关键作用,我们也将会特别关注肿瘤辐射和纳米医学与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

相关文章

纳米结构莫比乌斯环首次合成

构建结构均匀的纳米碳对于纳米技术、电子学、光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功能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合成》杂志上的论文,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已合成了一种带状分子纳米碳,具有扭曲的莫比乌斯带拓......

片上拓扑彩虹器件,纳米尺度新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伟团队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路翠翠团队、北京大学教授胡小永团队合作,在片上拓扑彩虹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纳米尺度的芯片上观测到显著的拓扑彩虹效应。相关研究发表于......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GaZnON纳米颗粒提升转换效率

近日,广州大学教授王家海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邵敏华,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纳米能源》。据介绍,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推广及高度集成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对可充电锂......

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目前来说对疾病的快速和灵敏诊断仍然是一个迫切且未满足的需求。数字免疫分析技术由于其单分子检测和绝对定量的能力,在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复杂......

纳米瓶技术可按功能分类单细胞有助于药物开发

科技日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张梦然)新生物疗法的开发可能会从一种新技术中受益,该技术可在标准实验室设置中快速分选单个活细胞。使用称为“纳米瓶”的微型碗状水凝胶容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一个研究小......

外面加把劲,DNA纳米结构更容易在核内传递

DNA纳米结构是纳米医学应用中极具优势的基因载体,但它们向细胞核的传递效率仍然很低。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了DNA纳米结构的细胞内机械传递路径,相关成果4月18日在线发表于《纳米通讯》上......

“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进入2022年ANTOP奖专家评审阶段

春回大地,花红柳绿。2022年第一期ANTOP奖也正式起航。由珠海欧美克申报的ANTOP“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品质优秀奖”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奖项名称: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品质优秀奖奖项主体:NS-90......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土壤变形虫产生哪些影响?

纳米和微塑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物体,包括细菌、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微塑料的影响。然而,人们对土壤生物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原生生物是否会受到微塑......

我国学者首次实现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

晶体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栅极尺寸可以使得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并带来性能上的提升。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

像螳螂虾一样“看见”圆偏振光

螳螂虾被称为“活化石”,起源于恐龙时代。螳螂虾的复眼拥有数量众多的小眼,这些小眼有序排列,能够使其看到光的偏振特性,帮助自己捕猎或躲避天敌。可以说,螳螂虾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与它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视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