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8 12:15 原文链接: Science:重大进展!揭示纤毛二联微管组装机制

  我们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不能移动的初级纤毛(primary cilium),即一类用于传递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天线。一些细胞还具有许多用于产生运动的移动性纤毛。纤毛的“骨架”由二联微管(microtubule doublet)组成。纤毛在组装或功能上的缺陷可引起称为纤毛病(ciliopathy)的各种病症。

图片来自UNIGE。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UNIGE)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够形成二联微管的体外系统,并揭示了它们进行组装的机制和动态变化。他们的研究揭示出微管蛋白在阻止纤毛结构不受控制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得发现和利用人细胞的纤毛和病原体的纤毛之间的潜在差异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开发出新的疗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月1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lagellar microtubule doublet assembly in vitro reveals a regulatory role of tubulin C-terminal tails”。

  由于存在不能移动的初级纤毛,细胞能够感知许多光信号、机械化学信号或生物信号。许多称为鞭毛的移动性纤毛,也可能存在于某些细胞中。它们能够产生运动,比如让胚胎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将粘液排出到气道,或者让精子游动。纤毛在组装或功能上的缺陷可导致纤毛病。纤毛病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脑畸形、视网膜或生育障碍、肾脏或肝脏疾病、复发性呼吸道感染和骨骼异常。

  将支架安装在试管中

  纤毛的底部有两个中心粒,其中中心粒是由微管形成的细胞器,此外微管也是细胞骨架的组成部分。中心粒是形成纤毛的起点,而纤毛由9个二联微管组成。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日内瓦大学理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Paul Guichard博士解释道,“二联微管是形成纤毛和纤毛发挥功能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结构,但是迄今为止,它的组装是未知的。”由Paul Guichard和Virginie Hamel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形成二联微管的体外系统。这些研究人员还与来自法国奥赛居里研究所和捷克布拉格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采用了先进的显微技术和建模技术。

  首先,中心粒通过组装微管蛋白而形成9个微管。二联微管随后在每个微管的表面上形成。Virginie Hamel解释道,“我们观察到二联微管的形成受到微管蛋白本身的调节,这是因为移除它的一个末端导致在这个位置上形成二联微管。这种效应很可能阻止二联微管在除纤毛之外的其他位置上不受控制的形成,从而确保它发挥最佳的功能。”通过使用先进的显微镜拍摄这一现象,这些研究人员也首次发现第二个微管通过添加微管蛋白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组装。

  抑制寄生虫运动

  纤毛或鞭毛的轴也起着“轨道”的作用,在实际的分子马达的推动下,将一系列分子从这种细胞器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这些运输对于细胞器的所有功能都是必需的。Paul Guichard总结道,“我们如今想要发现某些寄生虫(如疟原虫)的纤毛或鞭毛与人类对应物在组装和功能上是否存在任何差异。这些差异因此可能成为仅影响病原体的治疗靶标。”

  参考资料:

  M. Schmidt-Cernohorska et al. Flagellar microtubule doublet assembly in vitro reveals a regulatory role of tubulin C-terminal tails.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v2567.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胆固醇代谢调控巨噬细胞抗肿瘤新机制

中新网4月23日电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红艳研究组联合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免疫》(Immunit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25-Hydrox......

建立经费多元投入机制,为勇闯“无人区”的基础研究护航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

我国学者在神经元糖代谢特征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91523、82073823)等资助下,南京中医药大学胡刚教授团队在神经元糖代谢特征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神经元胞体主要进行有氧糖酵解代谢以防止氧化......

大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初级纤毛调控机体节律

生物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与健康息息相关。节律如果发生异常,可引发睡眠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肿瘤、糖尿病、精神异常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大脑的视交叉上核(SCN)是生物钟的指挥中枢,协调外周......

大脑中的机制帮助我们在人群中辨别言语

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发布的一项研究,对于当我们在一个嘈杂、拥挤的房间里时,大脑是如何跟踪对话的,给与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善助听器功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VinayRaghav......

院士专家共话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新技术

日前,青岛大学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同举办“泰山名师讲堂”,国内外多位院士专家通过网络平台“齐聚一堂”,共话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新技术。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

“免疫系统杀疯了”——背后的机制,您了解多少?

SARS-CoV-2能够感染不同的细胞类型,传播到宿主不同的区域。在宿主中,不受控制和改变的免疫反应被触发,导致细胞因子风暴、淋巴细胞减少和细胞衰竭,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

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优化需系统化设计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如何适应我国科研体系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转型,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红利优势,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活力和潜能,提高科研人......

微生物所揭示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分子机制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致命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是世界......

究竟什么导致恐龙灭绝?中国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新机制

6600万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龙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气候变化,还是大面积火山爆发?答案或许不这么简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